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013-09-13杨雅涵银燕

学理论·上 2013年7期
关键词:调查大学生

杨雅涵 银燕

摘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切实掌握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状况。调查组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有着正确、积极、健康向上的爱国主义认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内容有着较高认可度,部分大学生存在爱国主义认知单薄和错位的情况。因此,必须不断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找准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调查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98-03

十八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1]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和重要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为切实掌握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状况,以有针对性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内,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整合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路径和基本状况描述

本次调查的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1-3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共564人进行问卷调查。男生459人(81.4%),女生105人(18.6%);一年级204人(36.2%),二年级223人(39.5%),三年级137人(24.3%)。

调查应用自行编制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状况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问卷包括14个问题,每个问题有2-5个答案,只选其中1个最符实际情况的答案。问卷由思政辅导员组织班级学生填写,共发出调查表600份,收回后剔除项目回答不全的调查表,实际有效调查564人(有效率94.0%)。调查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现状的具体分析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2]。因此,我们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现状。

(一)大学生有较强爱国主义情怀,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

对于祖国的深厚情感必定是建立在对祖国国情的了解之上。因此,关注国家发展和与国家利益相关的重大时事,是衡量爱国主义情怀的一个重要标准。

调查问题一“一周内,你通过电视、网络或其他方式关注时政新闻的次数”,34.8%的学生选择“0-2次”,30.5%的学生选择“3-5次”,34.8%的学生选择6次以上;问题二“你知道钓鱼岛位于哪个海域吗?”,58.2%的学生选择“东海”,29.1%的学生选择“南中国海”,12.8%的学生选择“渤海”。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持了高度关注的态度,尤其是面对国家利益相关、重大突发事件问题时,广大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近几年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面对国家领海领土主权之争问题时,大学生紧密关注事态发展,从内心深处认同支持祖国;在面对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斗争,广大青年学生表现出强烈责任心与自觉性。这些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感高,能理性看待发展中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而社会主义则是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和发展方向。

调查问题三“你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历史怎么看?”,92.2%的学生选择“既有成绩、也有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7.8%的学生选择“不清楚”;问题四“看到我们的国家飞速发展,国际声望越来越高,你的感觉?”,22.7%的学生选择“非常自豪,为我们的国家的进步喝彩,中国加油!”,42.6%的学生选择“自豪,我们的国家慢慢步入大国的行列,但是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很大一段距离”,34.0%的学生选择“没有自豪感,我们的国家的体制不健全,国民的素质普遍不高,和西方的发达国家比起来差距还很大”,0.7%的学生选择“没有任何感觉,我对国家的发展不了解。”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较高;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益增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表现出极大的民族自豪感,而对于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理性看待。

(三)大学生对于祖国及个人的发展较为乐观,但部分学生自我本位意识强烈缺乏奉献精神

江泽民同志说:“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3]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更要唤起其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决心和使命感。

调查问题五“你对中国的未来十年和你自己的未来十年是否乐观?”,61.0%的学生选择“比较乐观,国家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我个人也会发展得很好的”,23.4%的学生选择“不太乐观,中国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但我有些担心自己是否能发展得很好”;15.6%的学生选择“不太乐观,中国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有些担心自己有没有发展的好机遇”;问题六“如果你有条件并考虑出国留学,你的动机最可能是什么?”,37.6%的学生选择“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回来为国效力”,28.4%的学生选择“感受了解异国文化,丰富自己”,18.4%的学生选择“深造自己,在国外寻求更好的发展”;15.6%的学生选择“提升将来回国求职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大学生能够理性认识祖国与个人的依存关系,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充满信心,对于祖国为个人发展提供的时代背景和机遇表示乐观;但是,部分学生不能够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人的依存是辩证关系,未能正确认识到个人奉献对祖国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未能认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缺乏投身祖国建设的目标和决心,自我本位意识强烈缺乏奉献精神。

(四)大学生有较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较高,但一定程度受多元文化浪潮影响

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大力宣扬爱国主义,继承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更应着力使大学生形成一种理性的精神,帮助其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辨别国际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理论与思潮。

调查问题七“你是否有主动学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诗词、书法、京剧等)?”41.1%的学生选择“会主动学习,我一直都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国粹”;36.2%的学生选择“很少主动学习,在全球化的今天,接触外国文化较多,对中国文化有所忽视”;22.7%的学生选择“很少主动学习,感觉中国传统文化太过晦涩难懂,不知从何着手”。问题八“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你的感受是?”19.1%的学生选择“作为中国人非常激动和自豪,我一定会去读一读莫言的作品的”;47.5%的学生选择“这是中国的骄傲,我可能会去了解一下莫言的作品的”;21.3%的学生选择“这是中国的骄傲,但我不会因此改变我的阅读习惯的”。12.1%的学生选择“我没有太多感觉”。

由问题七可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吸引,有学习的意愿,这表明广大学生具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元文化通过网络跨地域、跨时空多种方式的传播和推介,使大学生不自觉地学习和认同外国文化,一定程度上的挤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问题八则表明,广大学生有强烈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产品的宣传程度、展现方式、易获得程度会影响其文化产品的选择倾向。

(五)大学生有较强民族尊严感,但认识高度和理性思考有所不足

我们在对待爱国主义的问题上“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既要克服民族自大主义,也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同时应把情感与理性的反思紧密结合起来[4]。

调查问题九“对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你怎么看?”,53.2%的学生选择“端午节是中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对于韩国的窃取我们应该强烈抗议和抵制”,41.1%的学生选择“韩国捷足先登申遗,我们应该反思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遗产”,5.7%的学生选择“我不太清楚这个事情”。

由此可见,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名誉、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广大大学生能够迅速聚集在爱国的旗帜下,用各种方式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说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感和正义感,彰显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责任感。但是部分学生因看待事物过于绝对,缺乏考虑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全局性眼光,个别时候会用宣泄式的偏激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的不满。

(六)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较为理性,但理性实践能力有所不足

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经济全球化时代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更应倡导广大学生以成熟的心态、建设性的方式理性爱国。

调查问题十“你觉得你身边的同学们爱国吗?”,35.5%的学生选择“大部分同学爱国意识表现明显,并且会通过言行表现出来”,9.9%的学生选择“时刻关注国家利益,并理性地实践爱国行为”,11.3%的学生选择“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但是存在一些偏激的爱国行为”,43.3%的学生选择“爱国意识表现不明显,较少地将爱国思想付诸行动”。问题十一“你会参与“抵制日货”、“保卫钓鱼岛”、“反对藏独”等示威游行活动吗?”16.3%,的学生选择“会,示威游行表达了我们的态度,更是表现了我们坚持反抗到底的精神”;19.9%的学生选择“可能会,现在我们都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爱国示威游行就是一个不错的平台”;63.8%的学生选择“不会,示威游行太冲动了,我们要冷静下来,爱国不是呐喊,而是要在行动中实践”。问题十二“假如中国因为主权问题和其他国家爆发战争,你觉得你最可能怎样做?”37.6%的学生选择“毫不犹豫地投笔从戎,为保卫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62.4%的学生选择“认真学好专业、做好专业,为祖国的建设尽己之力”,24.8%的学生选择“尽一个合格公民之责,为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6.4%的学生选择“其他”。

由问题十、十一可见,大学生高度关注与国家安全稳定和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件,具有一定的理性判断能力,但只有较少的学生认为能够把理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行为,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如何践行理性爱国行为还不够清楚,缺乏将爱国思想付诸实际行动的具体方式。部分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持偏激态度,但这部分学生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维护者,只是缺乏正确认识。由问题十二可见,广大学生认识到爱国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性,应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的实际爱国行动。

(七)大学生普遍认为爱国主义培养的最佳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较为认可

爱国主义教育要随着时代变化发展而采取多种新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切忌呆板、单一,“讲大道理,喊空口号”,“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5]。

调查问题十三“你认为下列哪种教育形式对爱国热情的培养影响最大?”30.5%的学生选择“家庭潜移默化”,7.1%的学生选择“课堂老师引导”,44.7%的学生选择“社会舆论导向”,12.8%的学生选择“参观爱国主义基地”,5.0%的学生选择“其他”。问题十四“你觉得大学中普遍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如开设思政类课程,您觉得收效如何?”29.8%的学生选择“纯粹的形式教育,没有什么实质作用”;46.1%的学生选择“还行,多少还是了解了一定的相关知识”;24.1%的学生选择“有用,保证了对时政和现况的关注和认知”。

由问题十三可以看出,大学阶段的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因而单纯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灌输教育为主要方法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高校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由问题十四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课堂教学不能作为单一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但是其作用还是得到了近七成学生的认可。这表明要坚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的同时,也要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状况的特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和形式,取得更大实效性。

三、针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现状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大学生有着正确、积极、理性、健康向上的爱国主义认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内容有着较高认可度,这表明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的成长发展、建功立业与祖国的繁荣昌盛的依存关系,有着为现代化建设尽己之力,为报效祖国立足岗位刻苦学习的意识。能够认知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热爱民族文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看到,部分大学生个人本位意识严重,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认识高度不够,难以辨别国际社会中各种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思潮;理性思考不足,爱国情绪强烈,持偏激态度,缺乏理性实践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不断改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首先必须加强历史和国情教育,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和现状有直观的感受和宏观的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家园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第二,必须注重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在多元文化浪潮的背景下,加之社会转型期纷繁复杂的情况,导致多种价值观存在于社会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把理论知识与当今实际相结合,尤其是对于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评论,使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各种意识形态的侵蚀。第三,必须担负起引导学生理性爱国的重要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培养广大学生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形成立足本职建设爱国的正确观念,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对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贡献力量。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精选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通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努力创新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结合军训教育、入学教学、党团活动等校内实践教学进行引导,通过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聘请学者、教授为做专题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灵活考试检验教学,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模式。在平时成绩评定中,应采取平时测验、课堂讨论、演讲比赛、开卷答题、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行使自由选择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

[3]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06-05.

[4]王勤,王海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9):31.

[5]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40-141.

(责任编辑:石 银)

猜你喜欢

调查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