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隐忧与对策
2013-09-13闫静洁
闫静洁
摘 要:青年社会化是青年步入社会、自主自立、面对人生挑战的新开端,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未来社会的走向和整个民族的兴衰。因此,关注青年的社会化过程,及时解决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其内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文中就青年社会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隐忧进行了分析,提出代际冲突、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青年自我教育能力的欠缺这几个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青年社会化;隐忧;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43-02
一、社会化及青年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人是社会中的人。那么,人怎样以更大的自主性进入社会,在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中求得发展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人的社会化问题。实际上,全面理解人的社会化问题,需要从人和社会的作用和反作用两方面来分析,在这其中人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社会学习者”,又是一个“社会参与者”。因此,概括地说,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和社会教化掌握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并进而把这些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每个人的终生课题。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人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化目标,社会化阶段主要划分为童年期社会化、少年期社会化、青年期社会化、成人期社会化、老年期社会化。不同时期的社会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其中,青年期社会化是关键,因为这个时期是青年步入社会、自主自立、面对人生挑战的新开端。
那么,什么是青年社会化呢?根据社会学的定义,青年社会化是指青年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外在教化、人际交往、文化熏陶、自身经验等途径,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生产技能、文化知识、社会规范,获得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具体内容主要有:1)学习基本生活技能。青年应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达到自理、自知。这不仅是维系个体生命的需要,也是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前提。2)学习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这是青年实行职业前培训的基本内容。3)学习社会规范。了解、熟知、遵从社会规范,达到行为自律,是青年与社会自觉协调的标志。
二、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隐忧
社会化是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是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当代青年社会化问题尤为复杂:一方面,这是由青年身心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在青年与社会双向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年主要处于依赖、服从,被社会教化和塑造的地位。为承担教化、塑造角色的除了家庭、学校还有社会大环境,当前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等的多元性、不确定性、模糊性,使青年人在思想和行为的判断、选择上无所适从,难以把握,从而使青年社会化更加复杂,面临着许多问题。从内在与外在的结合上看,具有代表性的有代际冲突、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网络的负面影响、青年自我教育能力的欠缺等问题。
(一)代际冲突
所谓代际冲突,简单地说,就是指新、旧两代人之间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由于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的人总是具有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等。所以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的上下两代人必然会形成某些方面的差异和冲表。由此看来,代际冲突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冲突的程度存在轻重缓急的不同而已。一般说来,相对稳定的社会和发展平缓的年代,代际冲突表现出相对缓和的状态;而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或革命以及社会处在转型期时,代际冲突异乎寻常的激烈。而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和教化出来的上代人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很多方面形成了差异和冲突,使之成为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阻碍力量,具体表现在思想意识的冲突、价值观念的冲突、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冲突和行为方式的冲突等这几个方面。
(二)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
当前我国社会还处在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出现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经济多元化的出现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变得复杂。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开放、多变的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不断进行冲击。青年正处于社会化的进程中,可塑性强,又有一部分青年人本身选择和判断能力较弱,加之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面对复杂多变、良莠混杂的思想文化观念,不能正确地加以区别选择,从而导致青年很容易消解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模糊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确认,转而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进一步弱化青年一代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淡化了身上的本民族的烙印,从而弱化了青年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三)网络的负面影响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化环境条件,一方面,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在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网络交往的单一性、弱社会性、弱规范性不利于青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年社会化的失败,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符号,青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使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过分地迷恋其中会使青年与现实社会相分离,人的社会性会被剥离。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互动,而网络却使人与社会的关系向以符号和机器为中介的方向发展,这会使人与人的亲和性进一步削弱,导致个体行为倾向孤独,回避现实社会,恐惧与真实世界的成员交往。这对青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和社会化都是十分不利的。
(四)青年自我教育能力的欠缺
青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被称为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不仅在生理上变化明显,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这个时期的他们智力发展显著,但易感性、易冲动,两极性明显,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稳定,在对自己做出评价时,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突出自己的优点,对自我评价过高,导致沾沾自喜,甚至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心理。由于对事物识别能力不足,看问题时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当他们面对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刺激和危机、兴奋和苦恼、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时,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有效控制,转而进入另一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加之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如:闭锁性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使其在遇到挫折或处于迷茫、困惑的时候不懂得也不愿意积极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自我调适身心的能力明显不足,久而久之则容易滋生各种各样的不良心态,诸如自负心态、自卑心态、闭锁心态、依附心态、挫折心态等,这些不良心态都是青年自我价值实现,迈向社会的严重阻碍。
三、对策
针对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社会教化和青年自身内化的质量。为此,必须着重抓好对青年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以实践贯穿于教育过程当中,边教育边实践,形成教育与实践的三维一体的社会教化模式。同时,注重青年的自我教育,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化和内化的质量与效果。为此:
(一)支持青年的创造精神和进取心,缓解代际之间的矛盾
两代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沟通是代际冲突调适的基本方式。如果老一代能够了解“独立感”是青年期的重要的需求,那么对子女的某些行为就不会看不顺眼;青年人若能体会到父母的观念态度是由于阅历和生活经验形成的,即使是约束青年人,也多是出于关心爱护下一代,那么对父母的观点就不会反感。因此,相互理解与宽容,相互尊重,纵使有些差异存在,也不会妨碍两代人的关系。而两代人之间在行为方式、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不是严重的问题,只要双方都了解那些差异的由来,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的态度,相互沟通,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就一定能够得到调适。两代人之间相互学习、团结合作,还可以使社会面貌更加富有生机,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二)更新观念,加强主导价值观引领
经济与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青年主体价值多元化的现状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另一方面,我们青年也应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还应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防止西方社会思潮的“糖衣炮弹”,保持理性的爱国热情,并把爱国热情投入到实际的报国行动中,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来说无疑是把双刃剑,尽管它对青年的社会化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我们不应该回避网络的负面作用,而是应该积极地制定出可行的对策,一方面,青年应在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清醒地认识自己,加强与别人的沟通能力,强化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际互动;另一方面,青年要把握好对网络使用的“度”,使其发挥其正功能,抑制和减少其负功能的出现,以帮助青年顺利实现社会化。
(四)提高青年自我教育的能力,尽快走向稳定和成熟
要引导青年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形成理性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自我教育,充分认识这一特殊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并逐步形成理性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从容地应对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心理上的变化,正确地看待自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同时,增强青年寻求帮助、调适身心的能力。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构建自己的良好人际环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互动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此来控制和应对各种各样的不良心态,更好地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甘永祥.青年社会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廖龙辉.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效应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6).
[5]邹强,陈建华.青年社会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5).
[6]潘锦全.试论青年社会化的制约因素[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7]刘献君.论述青年社会化的特征[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8]石新荣.“独生子女令人欢喜令人忧”[N].新安晚报1999-06-02(13).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