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的创新发展
2013-09-13王皓越唐娅姝郭义盟程丽
王皓越 唐娅姝 郭义盟 程丽
摘 要: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灾区受灾程度及恢复状况各异。整体来说,灾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国家大规模重建资金及社会无偿捐赠的拉动效应基本结束后,灾区的名胜改善和新一轮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脱离援建的灾区,能否发动“造血功能来自给自足”,能否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增长,又是否能够继续维持生态文明稳步进步,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寻求创新发展路径。面对可能面临的新难题,灾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变原地起立为原地起跳、变输血为造血。
关键词:可持续;创新发展;灾后重建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15-02
一、灾后重建成果
(一)灾后经济恢复与发展
四川省灾后经济恢复重建已经胜利完成。截至2013年,国家总体规划的近30 000个项目已完工99%。省级规划重建的项目14 000个也已基本完成,三年重建时期中全省142个受灾县用于恢复重建和发展重建的资金达到1.7万亿元。目前没有完工的极少数项目地方政府也在全力组织实施和加快推进[1]。灾区注重“结构大调整”:一大批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崛起,一大批万亿产业带和千亿产业园区加速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二)灾后生态恢复与发展
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创伤。灾区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对四川人民来说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在重建期间,四川各级林业、环境、农业等部门积极组织重建工作,在灾区实施大规模生态重建,恢复被破坏森林、花草等生态植被,完成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栖息地恢复,以及旅游景点也得到了修复发展,四川灾区生态开始恢复勃勃生机,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重现。北川、绵竹、什邡、青川以及映秀、水磨等38座崭新生态城镇在废墟上崛起。重建后的四川,重现美丽自然风光。
二、灾后重建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灾区原有基础条件较差
灾区在灾前的经济基础就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灾后重建时期更需要依靠自身基础进行自我供给和自主发展。在生产方式方面,四川地震灾区大部分县(市,区)以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许多地区才刚刚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在基础设施方面,交通、电力、水利等十分落后,人才和技工匮乏。在产业基础方面,大多数地区的产业发展落后,不足为产业重建提供物质支持,也不能通过简单恢复带动灾区经济振兴。此外,地震灾区地处于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多,地质灾害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大地震发生后,不仅多年的生态建设成果毁于一旦,而且部分地区出现了更加恶化的状况,次生灾害隐患增多,使本来就非常稀缺的产业用地进一步减少,而且对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形成极大威胁[2]。
(二)灾区文化背景多元化
灾区少数民族占得比重较大,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主要的藏族聚居区之一。这就导致了灾区人民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以及生活习俗都要有本民族的特点,所以对灾区重建工作的认识也不相同,要在保证民族团结的情况下,整合各方面意见,照顾到民族背景文化,从灾区人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因地制宜的重建计划和未来发展战略,还面临着很多困难。
(三)社会公共事业后续维护
灾区所建立的一系列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的维护也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灾区的管理能力和制度比较薄弱,缺乏技术人员,对一些设施的维修能力也较差。脱离国家的援助,灾区在公共事业独立维护还存在许多困难。灾区对医疗卫生、教育、市政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社会事业后续的运行和维护经费巨大,超出了财政能力范围,灾区可能陷入公共社会事业建成后不能正常运行的境地[3]。
(四)人员素质问题
灾区在震前文化和教育较之于四川其他地区就比较落后,社会精神风貌建设也不足,而在大地震后灾区人民也受到了精神上的创伤,要进行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解决灾区人民的科学文化教育问题,让当地人民能在科学的指导下,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积极投入到重建工作中。着力于培养灾区的科学文化人才,使当地人民能够都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
三、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一)政府全面统筹
国家继续在各项政策上对灾区发展给予支持,建立长效援助机制,将现有对口援建变成长效对口帮扶,真正实现灾区从原地起立到原地起跳,援建输血变成帮扶造血,使我们的教育发展、招商引资、劳务及商品输出等方面能与建立对口帮扶的地区达成长效机制。国家继续结合相关政策充分考虑帮助灾区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实际情况,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安排、主体功能区定位、区域政策、加速推进城镇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倾斜[4]。财政方面,也应加大支持力度。可以对因灾重建住房的城乡居民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同时也应出台一些针对灾区的地区性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受灾最严重地区重新开始经济生产。再就是加大就业援助支持力度。国家也应出台政策带动灾区各产业发展,拉动灾区当地内需,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带领灾区人民走向新生活。
(二)产业自主带动经济
立足自力更生加快三大产业恢复和振兴,从而带动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后续工作。深入实施发展振兴规划,研究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加强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制订年度实施计划,分解落实项目。对基础好、市场空间大的产业,迅速做强做大;对薄弱的产业也要大力扶持争取实现跨越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加快发展林业、畜牧业等特色产业。产业重建的核心是企业生产功能的恢复和新企业建设,所以产业重建必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虽然各级政府和援建省市给予了受灾企业以很大支持,但真正要完成重建任务,更多地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援建省市的帮助都只是外部条件,企业要积极主动,行动才能见到效果。各企业要积极利用政府的贷款和优惠政策,借助援建省市、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帮助,迅速开展恢复和重建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三)公共事业持续维护
要提升灾区防灾能力。完善防灾体系,创新防御机制,在治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同时加大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要运营好、维护好、管理好重建设施。对重建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配套,最大限度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规范管理制度,培养合格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技术维护人员。继续保证交通、水利、电力枢纽运行。还要进一步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通过加快产业发展、产业转型来增加就业岗位,拉动消费。加强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工作。
(四)生态环境维护,使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继续维护灾区生态环境,将生态维护与地方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结合,着眼于灾区生态重建的制度建设,从工业、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服务业等各行业全面修复灾区生态体系的原有结构和功能[5]。着力抓好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和土地修复,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生态后续维护的基础上,使各产业与之协调进行。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村生态农业、工业方面也要注重减低能源消费,降低污染水和气体排放,实现循环利用和再利用,使生态和产业并行发展。以生态发展产业优势,以产业促进生态维护。
(五)社会积极参与,发展科学文化教育
社会积极参与就是要吸纳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包括直接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如外地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帮助企业恢复和重建被损毁的生产线,帮助企业改进技术和管理,还可直接提供人员和设备,帮助受灾企业恢复生产。一些民间组织和个人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重建中,如志愿者队伍、科研单位等,纷纷进入受灾企业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劳务合作等服务。创新基层组织的参与机制,还要实现当地人民参与,灾区要着重发展教育事业,兴建学校,扩充师资力量,保证教育质量,为灾区重建培养后备人才,提高当地人员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六)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重建必须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为主线进行,将产业层次提升、产业集聚、新兴产业培育等作为产业重建的重点,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型化提升,促进分散布局的企业相对集中,淘汰落后企业或设备。各地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把旅游作为先导产业,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恢复重建。在农业方面,坚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6]。各部门结合专项规划,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根据灾区地质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化工业道路,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土地节约使用、环境综合治理、功能有效发挥的产业发展模式。合理调整各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进行正确的布局。
参考文献:
[1]单小冰.向全国人民报告——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已经胜利完成[N].华西都市报.2012-02-27.
[2]盛毅.四川地震灾区产业重建模式及其思考[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bcdee36294dd88d0d26b
c7.html.
[3]张毅,张友,庄万禄.突后重建时期汶川县民生改善可持续性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4]刘云飞,杨东.建议重建后国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N].华西都市报,2010-03-10.
[5]胡正明,郑予婕,沈鹏熠.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地震灾区生态重建路径与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9,(5).
[6]陶志蕊.灾后四川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商情,2011,(41).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