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2013-09-13刘小威

学理论·上 2013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

刘小威

摘 要:马克思创立的东方社会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无数先人积累的思想资料为出发点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其晚年研究东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指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大更强的生产力。

关键词:东方社会理论;卡夫丁峡谷;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31-02

马克思创立的东方社会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无数先人积累的思想资料为出发点的。马克思晚年通过对俄国社会的研究得出,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精华,这一结论性的理论集中反复体现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81年《给查苏里奇的信》以及三个草稿和他和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第二版的序言中。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提出

(一)东方社会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西方社会主要以英国、法国、德国等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的,深入探讨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规律问题,以及社会形态如何进行转变,向共产主义社会何时过渡及如何过渡等方面的学说。其中马克思关于西方社会理论的主要著作主要有《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相比西方社会理论,东方社会理论主要以东方世界为研究对象。特别对印度、俄国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做了深刻细致的研究,是有关东方社会的社会环境、人口状况等方面的历史背景及东方社会现实状况的概述,以及贫穷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走向人类社会的高级形式——共产主义社会方面的理论。而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以及马克思深入研究东方社会所写的的文章当中,特别是蕴含在研究印度、中国和俄国所写的大量文献中,而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也可以看到有关东方社会思想的痕迹。

(二)东方社会的特点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最初论述主要是19世纪50年代关于印度的研究得出的,即亚细亚生产方式。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主要以农村公社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形式。马克思说:“东方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1]252恩格斯对此表示完全的赞同,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和土壤的性质,特别是大沙漠地带,这个地带从撒哈拉经过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直至亚洲高原的最高地区。在这里,农业的第一个条件是灌溉,而这是村社、省或中央政府的事。”[1]262由于独立的个人根本无法完成灌溉,因此私有制在这些地区是不可能有生存的土壤,这里只能允许公有制的存在。马克思在《大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也说过,在土地的耕作上,节约用水和共同用水一贯是人们最基本和最迫切的要求。在西方,人们可以为了利益结合起来,而在东方,由于东方的文明程度过于低下,加之幅员过于辽阔,人们不可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这就迫切需要中央政府运用集权来进行干预,这样就形成了专制的国家。“另一方面,他们又散处于全国各地,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家庭结合而聚居在各个很小的地点。由于这两种情况,所以从很古的时候起,在印度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即所谓的村社制度。这种制度使每一个这样的小单位都成为独立的组织,过着闭关自守的生活。”[2]66印度农村公社的长期存在,造成了道路的严重缺少,而道路的缺少又使公社的孤立状态长久存在下去,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这种封闭孤立、彼此隔绝的情况下,公社之间几乎很少有往来,这就进一步造成了贫穷落后,不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恩格斯也说:“各个公社相互间这种完全隔绝的状态,在全国造成虽然相同但绝非共同的利益,这就是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基础。从印度到俄国,凡是这种社会形态占优势的地方,总是产生这种专制制度”[3]618-619。这就形成了东方社会独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即土地公有、农村公社和专制国家。

二、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

(一)“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1.巴黎公社失败以后,西方社会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有所缓和,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当时还有充分暴露出来。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认识到了一点,因此把目光转向研究东方社会,通过研究东方社会,试图找到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途径。

2.当时欧洲的资产阶级一直坚信私有制是自古就有的,并且会长期存在下去。马克思通过对东方社会存在的人类原生形态的研究,揭示了私有制只是阶段性的产物,最终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被公有制代替。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从古老的公有制社会社会形态发展而来的,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会向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形式——共产主义社会演变。但是对于原始公有制及其特征,马克思在19世纪对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其踪迹,于是马克思就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东方社会,而那时的东方社会碰巧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即以农村公社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公有制形式,从而揭穿了资产阶级一直宣称的私有制是自古有之并且会长期存在下去的所有制形式。

(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来源

“跨越卡夫丁峡谷”一词是来源于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这一词语是马克思晚年通过对俄国的研究,指出俄国社会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即我们常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在1877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指出,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探讨过俄国革命的去向问题,指出了两条道路,即摧毁农村公社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或者是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过渡,进入社会主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表示赞成后一种方法。“经过研究,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4]129在1881年,查苏里奇曾写信给马克思,向他请教关于俄国革命将何去何从的问题,马克思总共撰写了四封草稿,在《给维·伊·查苏里奇的复信》的初稿和第三稿中出现了“卡夫丁峡谷”的字样。马克思说:“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果用到公社中来。”[5]461“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5]497可以说“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最初来源就来源于此。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第二版的序言中马克思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俄国公社是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还是要像西方国家一样经历资本主义的深重洗礼,直到其灭亡再进行过渡?而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如果俄国革命能与西方资产阶级相联系的话,那么俄国的土地公有制形式就很有其存在的必要,就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条件

1.马克思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俄国是唯一一个把农村公社保存到现在的欧洲国家,“公社是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和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4]268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说是原始社会的没落阶段,处于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无产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节点上,这也就表明了它兼具公有制和私有制的若干特征,以及无产阶级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双重特性。马克思还充分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的具体特征。首先,土地私有制可以把一定范围内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使它有可能把单个的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其次,俄国农村公社已处在资本主义深刻危机当中,位于过渡的紧要关头,适时地发动革命,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代所取代。这可以被归结为俄国的农村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最根本的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提出了俄国跨越成功的标志,即它可以绕过资本主义所遭受的曲折道路,而吸收和借鉴它的一切积极成果。同时马克思在探讨俄国现在所处的现状时,再次强调:“它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4]441这表明俄国完全可以避免走西方的血腥发展之路,而是保存现有的农村公社制度,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果,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马克思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时就曾反复强调,俄国的农村公社几乎被推向灭亡的边缘,要想挽救俄国的农村公社,一定要进行革命。而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它才能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顺利发展,而农村公社就会成为俄国实现社会复兴的因素。即马克思认为要跨越资本主义峡谷就必须要挽救俄国的农村公社,而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要进行俄国革命。

4.《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4]326从中可以看出,俄国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东方落后国家才能借助于西方资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技术基础。东方落后国家才能依据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总结经验教训来进行革命,实现过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是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石 银)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