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水的“报酬”
2013-09-12陈珂蕊
陈珂蕊
我家的书桌上摆放着一瓶矿泉水。它很普通,却被我珍留着,因为它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劳动报酬。
今年秋天,高二年级学生下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华师一的老传统。老师几个月前就告诫我们充分做好思想准备,父母临行时也千叮咛万嘱咐,闹得我们如临大敌,忐忑不安。
几天下来,我们在风雨中徒步行军,在军队仓库打地铺睡觉,吃农家大锅饭,干农场大田活,并顺利地挺了过来。屈指一算,明天下午就该凯旋回家了。我们小组的小胖子忍不住得意洋洋地说:“我那老爸呀,总怕我离了他活不了,明天回去让他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带我们行军一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停下来。老师召集我们说:“这几天你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学校给安排的。今天我们做一个测试:你们分组朝不同方向出发,自找农场帮忙干活,争取用劳动换到一顿午餐。”老师拿出一个提包,要求我们把身上的钱包统统掏出来交他保管。小胖子冷不丁冒出一句:“老师,你这不就是生存训练吗?”大家一听,觉得有趣,都跃跃欲试。
我们小组向东方出发,大家一路兴高采烈。半个小时后,太阳已升得老高,树林间袅袅薄雾慢慢散尽,秋天的原野深远辽阔色彩斑斓。天气渐渐燥热起来。上哪去找活干呢?作为小组长的我有些着急了。
“看!”小胖子忽然遥指前方叫。前方是一望无际的棉田,一朵朵绽裂的银色棉花嵌缀在墨绿的棉叶间,犹如夜空点点繁星。有一位老农正在田里摘棉花。“大爷,我们能帮您干活吗?”小胖子手卷喇叭叫。
老农手拨棉叶走过来,笑眯眯地打量我们问:“你们是城里来的学生吧?会干什么啊?”
“帮您捡棉花呀。”小胖子伸手摘了一朵棉花:“大爷,我们干活不要钱,只换一顿午饭吃,您看合算吗?”
“不合算。”老农笑着摇摇头,指我们看小胖子刚摘过的棉荚,那颗还残留棉花絮的棉荚在微风中摇晃,象在调皮地摇头拒绝我们。“小伙子,像你这样捡棉花,白干我也不要啊。”
不管我们如何恳求,老农都不愿接受我们帮忙干活。我们最后只好蔫蔫地辞别。
这样的坏运气远没有结束。我们奔波了两个多小时,都碰到了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的软钉子。总而言之,农民们就是不相信我们这帮城里来的学生伢会干活。有位农民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孩子们,我们这是正经干活养家糊口的,不能当玩儿误了我们的功夫。
我们彻底失望了。
太阳已升到头顶。大地蒸腾的热气,把我们熏得满头大汗。远处的村庄,我们汗水模糊地看过去就像海市蜃楼一样若隐若现。有个女同学忽然提议说:“我们不会干农活,可以去帮村民干家务活啊。”这个提议得到大家一致赞成。
现代的新农村,还真是比我们想象的好。一排排青砖黑瓦马头墙的民房,在随风摇曳的杨柳簇拥中鳞次栉比,整齐而又安静。我们一行的造访,在村里引起阵阵狗吠鸡鸣。小孩子们从门后探出头,睁大眼睛好奇地看我们。我们走进一户农家,问一位老奶奶有没有活儿给我们干。老奶奶看看我们,又看看她的家,自言自语地说:“你们能干什么呢?我家有什么可干的活呢?”是啊,随后我们又拜访了几家农产,这个问题,同样困惑着农家,也同样困惑着我们。现在的农村,都是老人和小孩留守,他们每天周而复始有条不紊地干着同样的活儿,就像门前淌过的小河流水,平稳自然,悠然自得,外力的干预反而会扰乱他们平静的生活。我们还真找不到可以帮他们干的事情。
我们垂头丧气地在一户大门紧锁的农家门前坐下来,准备休息一会返回集合点。而就在这时,柳暗花明的事情竟奇迹般地发生了。原来这户人家出外两年打工,今天碰巧返回家乡。待他们开门后我们看见他们尘封已久的家,忙向他们说明我们今天的来意,他们听了,高兴地把我们让进门。
终于有活干了!我们忘了饥饿,象百米赛跑听到发令枪响一样分头干起来。大家提水的提水,抹桌的抹桌,拖地的拖地,不到一个小时,房子焕然一新。我们看见自己的劳动成果别提多高兴,这家的男女主人也在一旁夸赞不已。而正在这时,一件让我们功亏一篑的事情发生了:小胖子毛手毛脚碰倒了靠墙放的扶梯,正好砸在这家四岁小孩正玩着的电动玩具汽车上。电动汽车被砸扁了,小孩哇地大哭起来。女主人哄着孩子告诉我们,这玩具汽车是她孩子要了多少天他们才在回家之前给他买的。小胖子手足无措,直说要给小孩赔钱。可是我们的钱包都放在老师那儿啊!我们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办。男主人看见我们尴尬的样子,忙安慰我们不要介意。我们难为情地悻悻告别了这户人家。
我们走出好远了,女主人匆匆追上来,给我们每人手里塞了一瓶矿泉水。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他们刚回家,连一顿饭也没法招待我们吃。有了女主人这番话,我们大家比吃了饭还高兴。尽管我们饥肠辘辘,口渴冒烟,可是我们都舍不得喝掉这瓶水,因为这是我们今天唯一的劳动报酬。
回到集合点,老师似乎早已料到我们的结局,准备了一大筐包子等着我们。更没想到的是,我们的这一瓶水竟得到其他组所有同学的艳羡,因为,我们是今天唯一获得劳动报酬的小组!
这就是我书桌上的那瓶水。每当读书困倦时我看看它就振奋起来,因为我知道,这是我人生自食其力的起点,我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打造我自己的明天。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