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发现的早期英国硬币
2013-09-11林南中
林南中
英国是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来到东方的西方国家。早在都铎王朝第五代君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1558~1603年),英国海军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为英国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设立。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命令,授予东印度公司具有垄断贸易、拥有军队、设立法庭等各种特权。通过一系列的战争,英国殖民者占领了印度及东南亚的大片土地,殖民者大量掠夺这里的财富,为进一步获取在远东的经济利益,他们在当地种植鸦片,用来向中国等地走私贩卖。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之初,位于闽南的厦门港便成为其对华贸易地之一。据英国作者格林堡《鸦片战争前的中英通商史》一书记载:早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英国商人约翰·威德尔(JohnWeddell)带领的船队已来到广州。但是当时英国人并没有卖出他们的商品,而是用了8万枚西班牙银元来交换中国的商品。清康熙九年(1670年)五月初七日,东印度公司的“万担宾克”号商船抵达厦门港进行贸易。日本江户时代的《华夷变态》中《唐船风说书》记载:从1684年至1720年,共有约40艘(次)英国商船抵达厦门港。他们在厦门购买大量的白丝、绸缎。随着英国在海华贸易的开展,英国货币沿着不同的渠道相继流入闽南。据统计,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康熙四十九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10~1759年)的50年内,共向东方输出白银26833614镑,其中部分流入闽南沿海一带。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曾侵犯厦门,被我守军击退。翌年8月,英军占领鼓浪屿。1842年8月,清廷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厦门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并承认“鼓浪屿仍由英国暂居”。1843年11月,英国在鼓浪屿设立领事事务所,这是厦门历史上第一个外国领事馆。1841年英国侵占香港岛后,经由香港的贸易中介以及华侨个人携带等渠道,亦有少量的英国本土硬币与其他货币一起流入闽南。
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贸易货币,主要是使用西属美洲银元。由于英国禁止本国货币外流,因此英国本土货币在海外的存量不多。1895年,英国开始在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铸造了一种专门用于远东地区使用的贸易银元。该币正面图案是站立的自由女神像,背面铸有中文“壹圆”字样,闽南民间俗称为“站洋”“站人”“持杈仔银”等。“站洋”凭借中英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大量流入我国,是鸦片战争后闽南的主要外来币种之一。
英国货币的主币称“英镑”(Pound),镑的名称来源于拉丁语Pondus,原先是白银的计量单位,辅币称“先令”或“便士”等。早期1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5先令等于1克郎。英国硬币正面通常采用帝王的头像,币面一直没有印铸国名,而是铸以各朝君主的称号,王位更迭时,币面的君主头像朝向则轮流变换。1821年英镑成为英国标准货币,直到现在英镑仍然是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开始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其在世界的金融霸主地位被美国取代。
闽南发现的早期英国货币主要有以下几种:
威廉时期的银币
这枚铸造于1697年的威廉三世银币(图1),正面为英格兰皇帝威廉三世(1689~1702年在位)侧面像,周围环绕拉丁文GALIELMVS III DEI·GRA意为“蒙神之恩威廉三世”;背面是由中间的狮子形像及4个辖地标志(三只狮子代表英格兰、一只狮子代表苏格兰、竖琴代表爱尔兰及鸢尾花所代表的法兰西)所组成的十字架图案。周边铬文MAG BR·FRA ET·HIB REX意为大不列颠法兰西及爱尔兰国王,皇冠两边阿拉伯数字“1697”表示铸造年份。
威廉三世时期的银币数量稀少,在闽南钱币收藏爱好者手中亦仅发现数枚。
乔治时期硬币
乔治时期的铸币在闽南发现相对多一些。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乔治二世(1727~1760年在位)银币(图2),其图案设计与威廉三世银币相似。乔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开始,主币图案改版,正面仍为国王头像,背面铸有武士骑马形象,国内钱币界称之为英国“马剑”(图3)。马剑形象源自西方古代的传说“圣约翰屠龙”,此马剑图案形像一直使用到乔治五世(1901~1910年在位)时期的货币上。乔治一世至四世时期辅币正面仍是国王头像,背面有盾徽(图4)、嘉禾图案及阿拉伯数值(图5)等。
西班牙双柱本洋上加盖“乔治三世”图案戳记币
乔治三世时期,随着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货币使用数量巨增,然而英国本土银矿资源稀少,因此英国政府限制本国贵金属货币出口。为了应付庞大的国际贸易结算,1797年英格兰银行购买了大量的西班牙卡洛斯双柱银币,并在其币面加盖乔治三世肖像戳记(图6)。英国政府规定1枚加盖“乔治三世”戳记的西班牙双柱银币折合4先令9便士,作为英国法定货币行使流通。
威廉四世时期银币
威廉四世(1830~1837年在位)于1830年接替兄长乔治四世(1820~1830年在位)的王位。威廉四世在位仅7年,但他进行了一些改革,任内通过《教育法》《新济贫法》《地方政府自治法》和《废除奴隶制》等法案。威廉四世虽然生活在改革年代,但他的能力平庸,由于他13岁时就以候补军官的名义参加过皇家海军,当了国王后性格仍然具有水手的粗犷与直率,因此人们称他为“水手国王”。
威廉四世银币的版式与前朝变化不大,正面仍是国王头像,背面有两种版式,一种为帷幕版,一种为嘉禾版。1及1/2克朗的银币背面为帷幕版,其余小币值的采用嘉禾版(图7)。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硬币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时期英国的国力达到顶峰。但英国传统的币制换算与国际上通行的十进位制不同,在与不同币制国家的贸易结算中造成困难。1847年英国下院建议进行币制十进制改革,1849年英国皇家造币厂发行了币值为1“弗罗林”的银币(图8)。这款弗罗林银币币面省去了“DEI·GRA”(意为“蒙神之恩”)一词,一时英国舆论大哗,不巧当年英国又遭遇霍乱,人们认为“无神版”弗罗林银币触犯了神灵,于是下令收回并销毀,因而流传稀少。1弗罗林相当于1/10镑,但原有的“先令”“便士”“克郎”等币值的货币并没有取消,直到1971年2月,英国才真正使用十进位制,规定1镑等于100便士。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间长达64年,因此这一时段的货币在闽南常有发现,常见的是辅币。这些货币正面是女皇头像,根据铸造时间不同,女王头像有“束发版”(图9)、“戴冠版”(图10)、“戴巾版”(图11)三种版式。根据币值不同,背面的版式较多,有马剑图案、嘉禾图案、国徽图案、皇冠图案等版式。
英国贸易银元“站洋”
“站洋”始铸于1895年,1935年停铸,实际发行年份有23个。站洋币重26.95克,成色90%,作为殖民时代英国货币的象征,其设计融合许多远东文化元素。正面图案为一手持戟一手持盾的自由女神像,上方环铸英文币值“ONE DOLLAR”(1元),下面为铸造年份;背面图案中央为富有中国特色的寿字纹,外圈为回纹图案,上下为中文“壹圆”,左右为马来文1元(图12)。
站洋版式繁多,除了一些稀少年号版外,根据币面有无暗记可分无暗记版、B版、C版。无暗记版有5个年份,即1895、1897、1900、1925、1930年;B版是在枪戟的叉尖上铸阴文“B”字;C版暗记在站人正面盾牌下镌阳文“C”字。 责编 陶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