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湾窑枕
2013-09-11叶丹洋
叶丹洋
石湾窑位于广东佛山石湾镇。
明清时期,佛山石湾镇与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考古调查发掘的资料表明,石湾的陶瓷生产至迟可以上溯至唐宋时期,
明清时趋于鼎盛。
佚名古籍《南窑笔记》中关于《钧窑》一文有记载:“明有宁青窑仿钧一种,颜色薄暗,五色杂沓。广窑亦有一种青白相间麻点纹者,皆瓶钵之类。胎骨轻脆,不堪赏鉴。宜兴挂釉一种,与广窑相似。”这里所说的“广窑”即石湾窑。由此可见明清时有许多窑口模仿钧窑的窑变花釉。石湾窑善于模仿钧窑,但因其为陶胎,故而“胎骨轻脆,不堪鉴赏”,不为文人雅士所青睐。
石湾当地的泥土是陶泥,采自该镇东、南、北三面的山冈和石湾东平河西岸磨筍岗等地。据研究,石湾陶土的含铁量比宜兴陶土的含铁量还高,含铝量约为20%~23%左右,须在1000~1050℃左右烧成。火候过高则会烧歪变形,为了提高受火度,要在陶土中掺入适量的细沙或瓷土。
石湾陶瓷器有三类:一类是日用陶瓷,包括燃煮器、饮食器、容贮器、灯盏、烛台、文房用具等;一类是美术陶瓷,有花瓶、花盆、金鱼缸、玩具等;三是园林建筑陶瓷,如琉璃瓦、造型瓦脊、色釉栏杆、华表、花岗、柱筒等。其工艺水平很高,赢得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称,也是一种畅销国内外的商品。正如屈大均所说:“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
与众多的仿钧窑产品的窑口相比,石湾窑从众多陶窑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在明正德年间窑灶技术改革后产生出五彩斑斓独特的窑变釉色。早期石湾窑的釉色有青釉、酱黄釉、酱黑釉、白釉等,而从元代开始出现窑变釉。窑变釉是指瓷器在窑内煅烧的过程中,釉药中所含的金属氧化物(如锰、铜、锌、钴、锡等)经过高温煅烧的熔融所起的化学作用(如锰元素使釉色变紫,铜变红或绿,铁变黄或黑,钴变蓝,锡变白等)使其呈现的变化。
石湾所用的釉药有两种:一种是沿用的植物灰釉用于陶胎上,即以普通的植物灰(如稻草灰、桑枝皮、杂柴灰、谷壳灰等)为基础材料,加入玻璃粉而成的,俗称釉料,即玻璃釉;另一种是矿物釉,用于瓷胎上,是用玉石或玛瑙、五金、石灰、蚬壳等研磨后配合矿物质颜料而成的釉,俗称石釉,即宝石釉。石湾陶器釉药所用的原料,除钴(又名碗青)外,都是产自本省。
在石湾窑众多的釉色中,以艳丽的蓝釉为长,所谓“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尤以三稔花色釉最为名贵,以翠毛色釉最具特色,此外玫瑰紫和石榴红也很好。其他精美的釉色也不少,但都用于美术陶瓷上。当代石湾窑最受欢迎的产品石湾公仔,充分发扬了石湾窑的优点,也一改古人认为其“胎骨轻脆,不堪赏鉴”的偏见,成为充满灵气神韵的艺术品。
而在石湾窑众多的产品门类之中,陶瓷枕虽然受到的关注较少,但是民间仍有不少使用和收藏。并且这些陶瓷枕除了集合石湾窑的产品特色以外,还反映出历史事件、社会生活及制作、使用者的情感,饶有趣味。
从造型看,石湾窑的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箱形枕。其中又可分为方枕和长枕。
晚清至民国绿釉方枕,长17.3厘米,宽12.3厘米,高8.8厘米。形制小巧可爱,釉色酣美滑润,隐隐呈细裂或线形纹样。六边形中以左边(或右边)为底,无釉素烧,并留椭圆形洞。也有的留腰果形洞。
清末至民国绿釉长枕,长33.5厘米,宽11.2厘米,高11厘米。与绿釉方枕同系列,但此器器身极长,而左右两个正方形侧面虽未覆釉,却细心地剔刻四重方框,第二与第三方框间刻锦纹边饰,第四层方框内刻不易辨识的花卉和双线圆钱纹,图案排列有“福在眼前”的意味。左侧四面边线有磨损,露出胎色。釉色整体匀实,绿釉中不时出现长条线痕,使得绿色有深浅变化,仿佛墨分五色一般,极其动人。
2.船屋形枕,也有专家称脉枕,为箱形枕的一种变形。整体呈船屋状,长12.7厘米,宽9.7厘米,高13.6厘米。枕面前、后、中部位有三块青葱晕彩,无棱线区隔。一侧开腰果形门洞,一侧贴饰难以辨识的花纹。以白釉为底色,隐含碎纹,青葱的晕彩泛现于白釉之间,有水墨山水之意,极其雅致。
3.斜面枕,其实也是箱形枕的一种变形。通常是在略高的正方形上面加进一个斜边,是为吸食鸦片者的需要而专门设计的。窑变釉斜面长方形鸦片枕,长18.7厘米,宽13.5厘米,高14厘米。现藏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枕面倾斜,整体胎薄体轻,烧成温度高,釉色莹润透亮,是石湾窑的优秀作品。前后侧有钱形镂孔及圆形镂孔,绿色泼彩有水墨山水的意境。底部不施釉。这种专门的鸦片枕的出现及现存数量众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吸食鸦片风行。
4.人物枕,即人物造型的枕。有孩儿枕和“番鬼”枕。
清三彩孩儿枕,通高19.5厘米。现藏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孩儿作屈膝俯卧状,昂首侧视。头顶部有一束头发,高鼻,长耳,面带笑容。身穿绿衣黄裤,赤足,双手捧一陶钵于胸前。陶钵处可放置耳环、项链等小饰物。
洋人瓦枕,长25厘米,高10厘米。现藏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通体窑变蓝绿釉。洋人身穿燕尾服,头戴英式礼帽,作屈膝俯卧状,双臂紧收,头偏向左转,脸部表情紧张,颇有求饶之意。
1856年“亚罗号”事件发生后,时任广州代理领事的巴夏礼以此为由向广州政府提出入城、修约等不相关之要求,导致事态扩大,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这是石湾艺人以当时民众憎恨的巴夏礼为代表的英国侵略者的丑陋形象来塑造的,意在抗议当时英国粗暴践踏中国主权的行径。
有趣的是,在该枕旁边同时展出的是一件形象相似的夜壶(图8),也是石湾窑的作品。洋人屈足侧卧,躯体作为壶身,礼帽作为壶口,右手支腰作为提把,左手托腮支地,眼神狰狞而晦暗,充分表现了侵略者的丑态。按粤语的说法,这件洋人瓦枕也可以称为“番鬼枕”。这些作品都辛辣地嘲讽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也说明石湾陶塑艺人反映现实、大胆创作的精神。
石湾窑枕不仅是生活的实用品,同时也是能真实地反映制作者和使用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品。 责编 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