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内蒙古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013-09-11杨臣华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内蒙古经济发展

文|杨臣华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各项成果,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结合我区区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需要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面作出新的努力,努力把内蒙古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更高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及实践创新。报告尤其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双翻番”。即到“十三五”期末,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出现大的变化情况下,按照8%的年均增速测算,2020年GDP总量将在2010年39.8万亿元人民币(按1∶6.6的平均汇率折算约6.04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85.9万亿元人民币(按1∶5的平均汇率折算约17.2万亿美元)。届时,中国GDP将与美国相当,世界经济将形成中、美、欧新三足鼎立局面;居民收入倍增同样不是一个激进的目标,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按照7.2%左右的年均增速计算,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即可在2010年19109元、5919元的水平上实现倍增,分别达到38298元、11868元。这是国家首次针对居民收入提出量化目标,进一步反映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具体化的倍增目标也让人民受惠的预期更加明确,居民收入赶上经济增长步伐将不再遥不可及。二是提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最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当前的“硬发展也不见得有道理”的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随着内外部制约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需要攻坚克难。在当前社会利益纠结、矛盾突出,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深水区的情况下,中央提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具有重大意义,将成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的重要保障。三是报告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我们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为国家和地区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是党的十八大的核心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是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主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区也在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特征非常明显,发展代价过高过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十分突出,形成了“发展成就巨大但总体水平仍不高,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的特点。在新的形势下,我区经济发展外生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资源型产品的市场波动日趋频繁,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优势在减弱,加上全国范围内的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和相互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潜在经济增长水平趋于下降,全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以往的发展模式和单一结构已受到内外部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要解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区经济仍具备较强发展动力。从外部看,一是当前国家发展正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经济转变,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发展质量,对我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对资源型产品形成持续需求,我区资源型产品需求潜力和空间依然巨大。从内生动力看,一是内蒙古产业基础延伸空间大。目前我区主导产业以上游产业为主,产业链条没有充分延伸,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区产业链条将得到进一步延伸,产业结构将更趋于合理。二是区域空间发展潜力大。随着我区东西部发展差距的缩小,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三是我区政策效应明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将为我区经济营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

随着促发展思路的进一步明确,转方式条件的不断成熟,结合我区发展水平不高、增长潜力巨大的实际,下一步需要准确把握如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我区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我区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已初步形成资源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基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内蒙古的区情,应紧紧抓住国家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巩固提高内蒙古资源型产业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基础和主导地位,强化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承接培育和发展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谋求国家战略的区域性示范试验区建设和差别化政策,积极构建和发挥内蒙古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有效促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逐步建立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将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一,坚持推进实施产业化集群工程。内蒙古经济增长要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效益增加、老百姓得实惠的基础上。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努力打造多元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把优势特色产业建设成与科技、循环高效的载体。重点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新型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在产业链精深加工上做好文章,在培育科技创新能力上下足功夫。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立足我区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资源禀赋,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特别要加快建设云计算产业、稀土新技术、化工新材料等技术发展,加强财政、金融、社会投资、税收、土地、资源、市场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三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比重小、层次低是我区发展的弱项,也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应当围绕每个盟市所在地城区都要形成一个有规模的服务业集聚区的目标,加快金融、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型产业的发展,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制造业服务外包分离等关键领域制定相关促进政策,确保生产性服务业率先发展。在财税、金融、电价、土地等方面要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二,积极推进区域统筹和沿边开放经济带工程。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沿边沿疆开放开发经济带建设,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各族人民。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按照发挥比较优势、改善薄弱环节和集中集聚集约的要求,构筑区域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一体化进程,鼓励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地区率先发展,重点在产业分工协作、城镇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对接、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共建等领域实现突破。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推进实施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并辐射带动全区其它地区发展。二是积极推进东部地区跨越式发展,重点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区域内部合作机制,进一步融入东北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圈,努力形成我区东西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在集中布局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同时,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增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切实担负起国家北部重要的生态保障的重任。三是以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为目标,加快推进发展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建设,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巩固扩大与俄蒙的合作交流,加快满洲里、二连浩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强重点口岸、合作园区和国际通道建设,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和口岸经济。积极推进内陆港建设。

第三,大力推进富民强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程。要努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改善民生真正落实到“真金白银”上,落实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大力度,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促进全民创业,培育发展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数量、规模、结构、效益上实现新的突破。要结合发展产业集群,积极支持中小非公有制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配套协作关系,特别是围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现代大工业配套,发展一批中小企业和新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结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产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旅游、信息、创意、会展、中介等新兴现代服务业。

猜你喜欢

内蒙古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闫锡聪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荷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