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的四点建议
2013-09-10洪涛
洪涛
洪涛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
我国经济正由“投资、出口、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转型。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这一转型,并把消费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国内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引擎地位。
2011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1.9%,2012年在55%左右。我国经济正在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经济转型,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但转型之路并不好走。
中国式消费如何产生
199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一万多亿元,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了20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得到高速增长。不过,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快速增长,但从拉动消费增长的人口结构来看,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采购等社会集团的购买力相对较强,而居民消费力却处于长期偏低的状况。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和消费倒挂现象严重——城镇人口相对较少,而消费较高;农村人口相对较多,但消费较少。
国家统计局2012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并略高于农村,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农村人口为65656万人,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为51.3﹕48.7。但是,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当于3.13个农村居民,其消费相当于6.54个农村居民。而且,这种倒挂现象存在加剧的趋势。
就我国传统消费观念而言,居民注重攒钱消费、节俭消费,轻信用消费、租赁消费,表现为多储蓄、少消费,平时节俭,攒够钱后再消费,量入为出。因此,我国很多消费者对于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比较敏感,一旦遇上商家促销期,大量被压制的消费需求就会集中释放。
有个很经典的“老”笑话,讲的是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美国老太太释然地说:“进天堂前终于为我那套住了几十年的大房子还清了贷款。”中国老太太则怅然地说:“辛辛苦苦攒了几十年,终于在进天堂前买了一套大房子,可惜没住上两天。”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接受了信用消费的新观念,但中国人对于房子的重视依然没有改变。收入水平的限制使得众多年轻人被迫当上了房奴,越涨越高的房价也让房奴们的还款期限越拉越长。
此外,中国人对物的占有欲望非常强烈,而国外居民追求的是“不求所有,但求享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路上,消费者面前还存在“六座大山”。这“六座大山”分别是:“没钱花”——收入问题、“没地儿花”——消费环境问题、“不敢花”——社会保障问题、“不会花”——消费方式较少、“花不了”——消费品不丰富、“花不好”——消费质量不高。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拉动内需仍需努力
建立和完善消费的长效机制,解决一系列长期的“花钱问题”,从机制的角度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所谓消费的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消费需求正常扩大并发挥其拉动经济增长功能的制度体系,具有长期性、扩张性、规范性、系统性、功能性和制度性等六个方面的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因此,政府职能部门不能仅仅出台一些短期的、刺激性的消费政策,而应将重点和着力点放在长期的消费政策上来。
2011年4月20日,三亚免税店正式开门营业,顾客蜂拥而入。
例如,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措施就是需要完善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行城镇就业人员的“五险一金”,使就业者无后顾之忧;加强公共教育建设,保障老百姓子女普遍能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探索农村公费医疗等问题,使老百姓无后顾之忧。如此,人们才敢花钱。
此外,从长远来看,还需要以发展流通产业来拉动消费。流通业对消费的贡献非常大,以北京的人员流通为例,北京的消费不仅靠2000万本地居民来拉动,还依靠每年约2.1亿人次的游客以及相当多的各类流动人口。因此,我国需对流通业给予更多的重视,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调整产业结构,让百姓有钱可花。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让百姓有钱可花的重要举措。不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也是保证百姓有能力消费的重要基础。例如,2011年以来,我国服装业库存普遍上升,钢铁等企业产能过剩,甚至出现“卖钢不如卖菜”的情况。这些行业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自然会受到影响,消费能力也势必会下降。
不仅工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也需要调整,以避免局部产能过剩对农民收入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城乡人口和消费倒挂现象严重、农村存在巨大消费潜力的背景下,更要让农民有钱可花。
促进城镇化,扩大消费群体。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还能壮大消费者群体,拉动内需的增长。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出现转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1.3%,比2010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农村人口进城必然带来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的增长,这些需求会带来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
至今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连续四年(2009-2012)超过了两万亿元,特别是2012年1至9月,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90亿元,增长14.4%,再次超过两万亿元,标志着我国农村流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但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159552亿元,而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为24367亿元。因此,与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相比,农村消费品市场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我国已越来越重视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八大提出的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将创造出更好的消费环境:城镇化创造消费需求,工业化带来新的产品,信息化带来新的服务,农业现代化带来农业新产品和休闲新产品。同时,鼓励科技创新和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创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时,也要向消费者传递文明的消费理念。既要提倡新型消费方式,又要防止过度消费。在我国经济由“快经济”向“慢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消费要适应这种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企业也需转变发展观念,不应盲目采取降价促销等非理性促销手段来消化产能,而应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打造品牌等举措追求消费的可持续性。
目前我国的消费率为30%,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率在60%以上,欧美发达国家达到甚至超过80%。从长远来看,我国消费率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