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孕婴经济
2013-09-10青黄
|文·青黄
不得不说,这些销售人员的确可以被称为“专家”,他们对专业知识、客户心理及需求、对手优劣势了如指掌,但要从他们的“专业知识”中区分出哪些是真正的知识和哪些是商业的偷换概念,就实在太难了
前几日,一个刚休完产假的女友跟我抱怨,“现在这些推销电话简直是无孔不入,烦死了。推销奶粉、推销纸尿裤、推销早教,五花八门,我真不知道上辈子做了啥缺德事惹上了他们,有时候真想破口大骂。”
其实,这样的困扰曾经甚至现在仍烦扰着我与先生的生活。
2010年夏天,我们家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成员在我的腹中开始孕育。我和先生在欣喜若狂后,按规定去街道居委会办理了相关登记手续;怀孕三个月后,我们又去相关医院建了“母子健康档案”,并做了登记。两次登记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是父母和未出生孩子的信息资料,如:预产期,父母的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学历,甚至家庭年收入等等,可谓是事无巨细。后来,我又参加了医院举办的“妈妈班”——育婴宣教,每周三堂课,每次都要进行类似的登记。不同的是,每次登记后对方会回馈给我一个小手提袋,里面或是某品牌的纸尿裤、试用装奶粉、小帽子,或是一些产妇用品。这些隆重的登记“仪式”让将为人父母的我们感到很新鲜,至少说明,我们家宝贝的降临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
甚至有一次,有个机构还为我和先生做了过敏遗传方面的分析,后来穿白大褂的女士根据结果为我们推测出,孩子可能会是过敏体质。之所以称之为“某机构”、“穿白大褂的女士”,是因为无论是在产科门诊还是在育婴宣教室,都会碰到一些和医院医护人员一样穿着白大褂的女士,我实在分不清他们之间的区别。
但对于这样的宣教与被宣教,检查与被检查,第一次做父母的我们还是乐此不疲,甚至我先生的热情比我还要高涨。我们正在被一个新的角色所带来的新鲜感吸引着。
临近预产期,我接到了一个让我们整个家庭鸡飞狗跳的电话,电话那头那个热情洋溢又不失文雅的女士自称是某某机构的育儿专家,免费为我提供育儿帮助。她很热情地问候着我的身体状况、先生的工作状态,最后很婉转地告诉我,“您和您先生都是过敏体质,我作为专业人员,建议您最好不用母乳喂养,虽然专家都说母乳是最好的,但个体不同,也需要区别对待。像您这种情况,孩子很容易发生蛋白质过敏,会一直腹泻,这样孩子很容易产生营养不良,您最好选点防过敏奶粉,比如XX品牌的抗过敏奶粉就非常好……”我迷迷糊糊地应诺着,等挂了电话才反应过来,如果这位“专家”所说属实,那问题貌似很严重。
于是我给母亲打了个长途电话。母亲曾是一名妇产科大夫,副高职称,退休后被某私立医院聘请为专家坐诊。我提出疑问后,母亲哭笑不得地告诉我,“你应该接触一些正确的育儿知识,而不是一知半解。吃母乳的孩子的大便是世界上最不好看的大便,母乳性腹泻是非常常见的,只要不影响孩子成长,就没有任何影响。孩子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他迟早要适应我们的正常生活。”
事后,在美国学习的嫂子也笑谈,“这是很典型的商业推销,你受过高等教育,怎么还信这个。任何一个真正的育儿专家,都不会建议孩子放弃母乳,没有什么比母乳更适合孩子。像他们说的严重过敏很罕见。母乳性腹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国内的商人现在疯了,这种事都做。”
虽然母亲和嫂子都言之凿凿,但我仍不放心,又和先生咨询了很多专家、朋友,甚至是所谓的“育儿专家”,我才看出里面的道道——原来这果真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商业营销,是有针对性的误导。
事实上,这场推销早已上场,只不过我们没发现罢了。早在孕前检查的时候,我就登记过个人信息,后来就接到过进口叶酸(普通叶酸居委会免费领取)、多维片、钙等保健品的推销;其后是一些孕妇奶粉和孕产妇用品的推销电话,只不过这样的电话频率不高,并未引起我们的重视。真正意义上的高峰是在临近预产期前才来临,从孩子的手脚印、胎毛笔,到孩子的早教、奶粉无奇不有,手段也五花八门。
记得我住院待产后,就有一个穿白大褂的女士驻守在产科病房,不断地给每一个孕妇讲解脐带血储存的必要性及相关的优惠价格。她说,保存脐带血就等于给孩子上了一份保险,可以救命。先生一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那么点投入就能给孩子换来一份生命的保险,还犹豫什么?于是,我们承诺那位女士稍后可以签署合同。
但先生在网上一查,就有了新的想法:虽然国际上全球非血缘关系脐带血干细胞的移植及应用已超过1.5万例,但自体移植目前还没有一例报道,同时,其储存的要求非常高,污染风险也很难把控。基于这些考虑,丈夫只与那位女士签署了脐带血捐献合约。
也许这位女士是失望的,眼看着到手的提成就这样飞走了,不过她仍忙碌地游荡在产科病房,不断为更多准产妇讲解脐带血的医学价值。我就亲眼目睹了一位准产妇决定为孩子买这份“保险”。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这无可厚非。事实上,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更多的脐带血被引向自体库,而真正需要的人却望尘莫及。
不得不说这些销售人员的确可以被称为“专家”,在某些方面也的确让人自愧弗如。比如,他们都对自己的业务非常努力。这个努力我大致总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他们对专业知识的钻研真可谓是达到了“专家”级别,比如,孩子和孕妇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困惑,生理、心理、技术等各方面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年轻的准父母一般都是在怀孕后现学现用,总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尤其现在的父母基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所以等出了问题,知识跟不上就会手忙脚乱。这时候,“专家”们就出现了,他们以非常专业的知识来对待菜鸟级的父母,为我们答疑解惑。放心,这些知识绝对是专家级别的,的确会为我们这些菜鸟提供很大的帮助。
其次,他们在心理学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比我们自己还要清楚,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方式进行交流,他们很善于把握我们的一点点游移与困惑。现在的都市父母普遍经济状况良好,孩子可谓是他们此生最重视的大事,所以,只要关乎孩子的健康、智商、未来等问题,父母往往会言听计从、一叶障目。
最后,他们对孕婴市场更是了如指掌,对手的劣势,市场的动向,最新的研究成果,某大腕级专家最后又发表了什么言论等,这些最前沿的东西往往是年轻的父母所缺乏的,如此有针对性的诱导,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
如今,孩子已两岁,我仍经常接到“专家们”的电话,只不过这些“专家”从“育儿专家”逐渐转换成了“教育专家”。他们都很有亲和力,学识渊博,有温柔动听的声音,对我家的一切资料都相当熟悉(包括宝宝的生辰八字),并且在某一方面非常有见地。他们无一例外,都会在开始时告诉你这个阶段孩子的特征,他们需要什么,应该多高多重,应该吃多少饭,甚至会闹什么样的小毛病、会有什么样的小脾气,这时候妈妈应该做什么、爸爸应该做什么……比任何一个医院的专家都要细致入微,甚至比专家的建议都要有针对性。可惜,当你对他们产生足够的信任与尊重时,便会走入一个局,一个为你精心打造的局,随后的内容会让你大倒胃口。曾经就有个“育儿专家”在女儿一岁多时,向我普及了很多知识后,告诉我孩子应该少吃辅食、断母乳,至少一岁半以后才能吃饭,现在应该吃XXX奶粉,我曾经信以为真,又一次成为母亲的笑料。
曾经有段时间,我还会很感兴趣地听完他们的前半部分,然后再判断下他们产品的可用性,有时候会给点面子;后来,只听前半部分内容汲取点营养,后面自动屏蔽;再后来,就一点也不想听了,因为要从他们的“专业知识”中区分出哪些是真正的知识和哪些是商业的偷换概念就实在太累了,还不如自己多看点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