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分析

2013-09-09石玉莲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15期
关键词:经营模式产业化

石玉莲

【摘 要】生态经济林是针对干旱瘠薄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低的现状,结合当前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项目而提出来的,属于生态林业的范畴。它是以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特别是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和生态工程原理为依据,以经济林木为主体,结合其它林灌草粮综合经营、良性循环的复合生产体系。也是一个高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经济林;产业化;经营模式

1.生态经济林产业化经营模式标准要求

1.1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建设的指导思想: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本区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山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指导,充分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集中治理,重点突破,逐步推进,注重实效。

(2)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以科技为先导,建立优化配套的技术体系,实行山水田林路整体规划,林草果粮全面发展,科学配套,调整好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开发布局。

(3)坚持与农民利益、农村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建设。

(4)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整体推进和局部治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协调,优势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相结合。

(5)坚持建立可靠的资金投入机制,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支撑体系。

1.2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标准要求

(1)生态效益控制指标。

A.水土保持控制指标。

区域内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坚决予以控制,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林草覆盖度稳定在50%左右的水平,充分发挥绿色植物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崩塌下陷,保墒蓄水,供氧和改善小气候的效应。

B.水分涵养指标。

生长期提高生态经济林园土壤水分含量2%左右。

C.病虫害控制指标。

小班面积控制在100亩左右,防止病虫害的扩散漫延。

(2)经济效益控制指标。

A.树种、良种选择。

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广泛选择省内外优良品种,特别是近年来选育出的优良品种,优良品种的配置要达85%以上。

B.规模控制指标。

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建设规模要求符合多元化产业结构优化模式中的比例,充分发挥经济林近期巨大的经济效益。

C.密度控制指标。

旱坡地生态经济林造林密度的株行距控制在6-7m×2-3m范围内。

D.产量指标。

盛果期产量达400-600kg/亩,5-6年达到初盛果期。

(3)林地可持续利用指标。

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荒坡对照提高50%以上,团粒结构良好,孔隙度高,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大,具有显著的蓄水保土培肥效果。经济林木生长发育良好,集中体现在果实产量水平上。盛果期前,产量逐年增加,逐步提高;盛果期后,丰产、稳定,盛果期能够维持在30-70 年,抗逆能力达到80%以上。

2.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区划规划

2.1生态经济林区划规划的依据

(1)依据多元化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区划规划。

(2)依据土地资源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进行区划规划。

(3)依据工农业资源基础进行区划规划。

(4)依据经济林栽培历史和品种资源进行区划规划。

2.2主要经济林树种

以梨树为例,分析立地类型与经济林木的生产能力。梨树属喜温、喜光树种,大于10℃的有效积温,受光量的多少和日照时数的长短对梨树生长结果影响较大。而直接左右温度和光照的立地因子主要时海拔高度和坡度坡向。影响经济林木生长发育的主导立地因子是海拔和坡度、坡向。

主要经济林树种绝大多数为喜光喜温树种,因而海拔和坡度坡向直接影响着经济林的生长发育。国家的建设目标是:25°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林木覆盖度由目前的11.7%提高到30%以上,减少水土流失面积90%左右;通过增加植被建设,机修梯田、河坝骨干工程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开发和利用农村新能源,使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变;通过建设基本农田,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畜牧业,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结合国家建设目标,从本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林业资源及生产状况分析,实施区域生态经济型产业结构优化模式使实现县域环境治理,发展经济的唯一途径。而稳定种植业,在确保粮食生产前提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在多林种多树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林使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的效益只有在综合治理,多元化产业良性循环中才能得以实现。因而在区划规划中不但要考虑模式自身的结构与功能,而且要涉及整个县域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生态林业结构,即林种结构和比例。

3.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建设的手段

区域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建设要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密切结合起来,只有在综合治理、区域多元化产业良性循环中,才能发挥出其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1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

工程措施:所有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区采取工程整地的方法。如:机修梯田和隔坡水平沟壑地;缓坡机修梯田,陡地隔坡水平沟壑地;在节水抗旱方面,实施旱井集流微灌工程。

生物措施:是指增加植被建设,造林种草植灌,在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情况下,优先发展生态经济林产业。

农艺措施:生态经济林混农模式混林模式大力推广耕制改革,熟化土壤、平衡施肥、集雨节、灌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把水、土、肥蓄住,从而提高地力。

3.2山、水、田、林、路整体规划,梁峁沟坡川综合治理

缓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沟道要打坝淤地,结合发展旱井集流微灌工程,逐步建成人均2-3亩稳产高产田,稳定解决群众吃饭问题;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度,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林,水保径流地,适当规划薪炭林和牧坡;侵蚀沟底要层层设防,拦泥淤地,蓄水灌田。

3.3建规模、上档次

按山系流域集中连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处理好农林牧优化比例。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为防治病虫害漫延,一般面积控制在50-100亩范围内,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建设高效、稳定的复合生态林业系统。

4.生态经济林产业化经营模式

(1)集体统一规划,统一施工,专业队统一经营管理,这种形式只有在乡镇工业比较发达,可以实行以工补林的村镇,才有存在的基础。

(2)农民家庭与集体建立承包合同,集体和农民家庭联营的形式。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集体提供统一服务,分户承包,分户经营,农民向集体交承包费。

(3)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联股经营。对于集体的土地,由集体统一规划,业务主管部门以种苗、化肥等作为资金入股,集体宜土地权入股,然后由农民分别承包经营,并实施劳力入股。总体上叫做合作开发,股份投资,承包经营,按股分红。

(4)联户承包经营。按照产业化规划的要求,农民联户向集体签定50-100年不变的土地使用承包合同,按规划要求进行开发生产。

(5)企业家、商人购买荒山荒坡,私人经营。

【参考文献】

[1]李荣军.退耕还林中干杂果经济林的发展[J].陕西林业,2009,(03):17.

猜你喜欢

经营模式产业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浅谈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分析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贵阳市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案例研究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