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绿洲干旱荒漠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条件、潜力及对策
2013-09-08吴玲玲李玉忠
吴玲玲,李玉忠
(酒泉市行政学院,甘肃 酒泉 735000)
特色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根据一定区域内的土地、气候、水资源、市场等条件,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特殊产品品质和特定消费市场的农牧产业。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属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自然景观以绿洲、荒漠和半荒漠为主,是典型的内陆干旱荒漠气候区,辖5个地级市19个县(市、区)。依托其丰富的土地草地资源、宜农气候、产业基础和产业化程度等条件,培育有一定生产规模、较强市场影响力及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农牧业是河西走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河西走廊绿洲干旱荒漠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条件
1.1 土地、草地资源丰富
河西走廊总面积27.71万km2,绿洲面积12.1万km2。总耕地面积66.67万 hm2,灌溉面积56.6万hm2[1],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机耕条件好。耕地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山前冲积平原,土壤以沙土为主,西部为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东部则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有机质含量高、肥力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现有荒地133.6万hm2,其中宜农荒地33.33万hm2,成片可垦荒地31.13万hm2。各类天然草地983.52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原871.69万hm2,占甘肃省草原可利用面积的51%,占河西走廊总面积的31%[2],具有发展特色牧业的巨大潜力。
1.2 光、热资源充足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常年处于大陆高压控制下,空气干燥、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和总量大。全年日照时数2 800~3 300 h,日照百分率高达60% ~80%;太阳年总辐射量为5 500 ~6 400 MJ/(m2·a)[3],仅次于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光能利用率在0.5% ~0.98%之间,光能利用潜力巨大。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冷长,夏季短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瓜(州)敦(煌)盆地最大日较差达16℃,有利于植物干物质积累,籽粒千粒重高、瓜果含糖量高。
1.3 特色产业基础良好
河西走廊历史上就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洋葱、制种、啤酒花、葡萄、枸杞、棉花、奶牛、肉羊等特色农牧产业。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觉参与下,形成了“公司+基地(村、组)+农户”、“公司 +技术协会 +农户”、“公司+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已建成300多个特色产业基地,有专业协会1 200多个、农牧业龙头企业80多个,订单农牧业占到农牧业产品的85%以上,初步形成了种(养)、管、收和加、贸、销的市场一体化运作模式,市场风险有所降低、农牧产品的销售难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
1.4 农牧业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
河西走廊农牧产品品质好、耐储存、含糖量高、口感鲜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比如洋葱,以色泽亮、肉质嫩、辣味浓、干物质含量高、耐储存、无污染等特点,远销俄罗斯、日本、韩国和西欧等20多个国家,是甘肃省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2010年种植1.2万hm2,占全国的27%;玉米制种面积约15.33万hm2,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的53%,产量约占全国的60%,4项质量指标纯度≥98%、净度≥99%、水分≤12%、发芽率≥98%,产量最高可达10 500 kg/hm2,属于我国玉米制种的高产区;葡萄栽种面积3万多hm2,以无核白、玫瑰香和各类提子为主,含糖量高、口味独特、耐储存,是我国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另外,啤酒花、枸杞品种也属于国家级特优级产品。
1.5 农牧产品比较效益较高
河西走廊是典型的灌溉绿洲干旱荒漠区,受气候、水资源条件、农民种植习惯的影响,长期以来农牧业深受市场效益的困扰。近年来,农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农牧业的效益,特色农牧产品比较效益大幅度提高,葡萄达130 000元/hm2,玉米制种达37 500元/hm2,枸杞达 45 000 元/hm2,啤酒花达50 000元/hm2,蔬菜大棚达 150 000 元/hm2,肉羊达800元/只,远远大于传统种植业产品小麦纯收入7 500元/hm2左右的水平。现特色农牧产品收入已占到农牧民纯收入的70%。
2 河西走廊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制约因素
2.1 水资源短缺
河西走廊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祁连山冰雪融水,年径流量近80亿m3,水资源总体上处于短缺状态。近年来,不断开垦荒地以及不合理的用水方式使水资源更趋紧张,加上打井取水、植被干枯、气温升高、人口增加、超载过牧、采矿毁林等原因,祁连山一带草原生态不断恶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现在石羊河流域的总用水量占到地面径流总量的154%,黑河的总用水量占到地面径流总量的95.5%,总缺水量达32.91亿m3,加上生态用水缺口更大,远远超过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不超过40%的国际标准。同时,年超采地下水4亿多m3,地下水位以年均0.67 m的速度下降。
表1 河西走廊水量平衡状况[4]亿m3
2.2 交通区位远离消费市场
河西走廊距离国内主要消费区达2 000~4 000 km,运输距离长,提高了农牧业产品运输成本,降低了效益,减弱了农牧产品的竞争优势。许多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存在难题,无法运到消费终端市场,难以获得更高利润。同时,由于特殊的区位自然条件,区内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春季的沙尘暴、夏季的干热风、秋季的霜冻、冬季的雪灾都对农牧产品造成严重的威胁。据统计,每年各类自然灾害对农牧产品造成的损失约10亿元。
2.3 生态环境恶化
一是土地盐碱化。由于河西走廊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年降水量仅50~200 mm,年蒸发量达2 000~3 000mm,因此地下水中的盐分随着蒸发而不断向地表迁移聚集。河西走廊次生盐碱化土壤的面积为10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1/8。二是土地荒漠化。河西走廊现有沙漠和荒漠化土地150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462.71万hm2的32.42%,且正在以年均1.8万hm2的速度增加。河西走廊荒漠化土地占甘肃全省荒漠化土地的95.1%,并且还有近170万hm2的潜在沙漠化土地。三是草场退化。近年来,河西走廊983.52万 hm2草地面积中,强烈发展沙化草地占29.22%,发展沙化草地占1.5%,潜在沙化草地占30.34%,未沙化草地占38.94%。沙质荒漠化草地占草地面积的61.06%,其中金昌市与嘉峪关市强烈发展的沙质荒漠化草地面积比例最高,在60%以上[5]。河西地区天然草场的理论载畜量约895万个羊单位,而实际已超载35万个羊单位,退化草场约占草场总面积的20% ~40%[6]。四是湿地锐减。湿地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加,破碎化程度加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上升。敦煌绿洲区内原有的666.7 hm2咸水湖和66.7 hm2淡水湖,80%已经干涸,东湖湿地已经消失,北湖湿地濒临消亡,西湖、南湖湿地在逐年退化。
2.4 农户与公司利益联结机制不规范
随着特色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订单农牧业成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但是,在实际履行中,合同的完全履约率比较低。在市场行情较好时,经营公司大都能做到现款现货、高价收货,公司履约率高,而农户则待价而沽,把产品卖给一些愿出高价的零散收购商,农户履约率较低。2010年酒泉特色农牧业订单产品中农户完全履约的只有65%。而当市场行情较差时,则是经营公司千方百计地压等、压价,不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数量收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3 河西走廊绿洲干旱荒漠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机遇及潜力
3.1 国家宏观政策促进河西走廊发展的新环境
2010年5 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甘肃乃至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并指出:“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甘肃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逐步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加快缓冲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河西走廊发展风电、光电、核电、风电装备制造、石化等一系列国家级重点项目。对地处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河西走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2 各级地方政府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思维
在国家宏观政策和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市、县、乡各级政府表现出发展特色农牧业空前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对农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支持。国家实行退耕还林、粮食、农业基础设施等政策补助后,地方政府又给农牧民发展特色种植业每公顷7 500元和养殖业每只20元的补助资金。2010年财政用于“三农”支出51.52亿元,增长1.17倍,农民人均受益416元。二是加强农牧业技术支持。与13所高校建立了技术联系机制,聘请了20多名教授级专家,配备了3 000多名农牧业技术员,农牧业研究机构技术服务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三是加强了农牧区信息服务。建立了上连中央农业部门、下连广大农牧区的信息网络,特别加强了农畜产品生产、技术、价格、供求和商品流通等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2010年组织各种信息交流1 100多场次,提供信息20 000多条,直接完成效益10.45亿元。
3.3 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的新觉醒
农牧民从发展特色农牧业中取得了巨大的利益,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 030元,农牧民发展特色农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0年底,蔬菜、瓜果、药材、制种等特色种植业达到4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1.5%;养殖小区3 200多个,万元规模养殖户达到5万多户,秸秆加工转化利用率达到60%,牛、羊出栏率分别增长9.3%和10.2%;农产品贮藏加工增值率达到49.7%,提高4.7百分点;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 136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4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2个,土地流转面积8.2万hm2,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3%。
4 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农业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对策
4.1 建立合理的产业定位及布局
根据河西走廊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形势,特色产业应定位于发展玉米制种、大棚蔬菜、蜜瓜、葡萄、啤酒花、孜然、枸杞、肉羊等种植业和养殖业,逐步形成种植、饲料、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在空间布局上,按照“南养水源、中建绿洲、北拒风沙”的要求,在南部祁连山林牧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草原置换、增加人工种草比重,大量种植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积极推进牧民养殖设施化、居民定居化;在中部绿洲区,发展制种产业、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玉米制种、葡萄、洋葱、枸杞、啤酒花、设施养殖等特色农牧业;在西北部荒漠牧区,应降低牲畜数量,封沙育草,保护荒漠植被。
4.2 加快农牧业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速度和步伐。在稳定家庭承包制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土地入股、租赁、互换、转包、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二是完善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数量,对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参与产加销各个环节、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建立对龙头企业的奖励制度。
4.3 加强基地建设
一是严格落实产业发展规划。以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布局的四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为重点,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严格落实保障措施和资金投入,保证建设项目按年度计划和建设标准稳步推进,加快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抓好产业基地配套建设。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抓好规划区内道路、供水、供电、温棚、圈舍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整区域配套开发。在资金投入上,采取争取项目扶持与农业贷款支持相结合的办法,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向特色优势产业倾斜。在养殖业上,特别要加大对基础母牛养殖的资金扶持力度。三是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和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总结编制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体系,积极开展产品和基地认证,推进标准化生产。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增加附加值。及时注册登记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依法维护品牌的严肃性,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4.4 拓宽投融资渠道
一是进一步落实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扶持重点,把资金真正用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二是广泛建立信贷担保机制。市县尽快建立信贷担保机构,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破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三是进一步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保险门槛,扩大涉农保险范围。加大财政保费补贴的力度,提高保费补贴的标准。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完善农业保护体系,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
4.5 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建设一批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积极引导、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和试验示范,不断提高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省农垦集团的优势,整合人才、科研及土地资源,加强校企、地企合作。二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流程。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示范、培训,大力推广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各类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特色农业产业整体科技水平。
4.6 促进精深加工
一是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建设特色农牧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心、期货交易中心、会展中心、贮藏中心、精深加工中心、包装中心、检疫中心、配送中心、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等综合性、国际化、高标准的物流园区,形成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二是整合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采取企业兼并、政府控股或建立政府主导的企业发展联盟的方式,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模式,打造河西走廊特色农牧产品航母级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三是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在畜牧、制种、果品、蔬菜、酿酒原料等特色产业中,论证筛选出具有一定基础的重点企业进行扶持。四是努力开拓终端市场。创新营销理念,在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展示展销窗口,开设销售中心,建立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流通窗口,努力扩大市场空间。五是拓展城市蔬菜配送业务。扶持建立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在原有的集散、交易、中转等功能基础上,开展净菜加工配送等现代物流增值服务,形成集基地生产、市场交易、批发中转、净菜加工、物流配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经营网络,降低流通成本,让菜农和市民两头受益。
[1]陈钰.河西走廊干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26-3728,3751.
[2]李玉忠.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置换条件和潜力及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3):332 -335.
[3]段学义,胡秉安,殷晓燕.甘肃省洋葱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J].中国蔬菜,2010(9):9-10.
[4]贺访印,俄有浩,徐先英,等.试论河西绿洲节水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70 -1673,1675.
[5]吕子君,卢欣石.甘肃河西走廊草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与治理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6):365 -370.
[6]李玉忠,张立萍.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发展沙产业探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1(6):37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