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背景差异与“小沈阳现象”的传播研究
——来自山西大同的调查分析
2013-09-07石凤珍乔秀峰
石凤珍,乔秀峰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社会背景差异与“小沈阳现象”的传播研究
——来自山西大同的调查分析
石凤珍,乔秀峰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依据在大同市五个有着显著社会背景差异的人群调查,对“小沈阳现象”的传播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社会大众分化的条件下,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在获知和后续关注“小沈阳”相关消息的认识方式与认知度、小沈阳现象本身的看法上、小沈阳表演自身的认可性和这一现象对中国本土民间文化的影响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背景差异;受众群;小沈阳现象
一、研究方法说明
为了探讨社会大众分化的环境下,受众社会背景的差异对“小沈阳现象”传播的影响,笔者选择了大同市五个有着显著差异的受众群体开展研究。这些受众群体分别是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人群、文学及历史相关专业背景的人群、艺术相关专业背景的人群、外语相关专业背景的人群、体育相关专业背景的人群。选取大同这样一个中等城市开展研究,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地方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与艺术形式,以小沈阳为主的东北二人转等艺术形式,以及随后刮起的“小沈阳现象”的“飓风”对这个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于这种外来的艺术表演形式,人们能够以一种相对平静、客观的心态来看待。
笔者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每个受众群体中抽取100个样本,再从每100个样本中随机抽取10人作为受访对象。笔者对样本中受众的家庭出身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对演艺文化的了解状况、对大众媒介的使用状况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如下情况:
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人群中,工人、农民、干部、军人、个体工商户所占比例分别是20%、35%、25%、5%、15%,家庭年平均收入为12800元,对演艺文化比较关注或者了解的人平均占15%,经常接触使用大众媒介的人有17%。
文学及历史相关专业背景的人群中,工人、农民、干部、军人、个体工商户所占比例分别是15%、25%、35%、10%、15%,家庭年平均收入为17800元,对演艺文化比较关注或者了解的人平均占37%,经常接触使用大众媒介的人有39%。
艺术相关专业背景的人群中,工人、农民、干部、军人、个体工商户所占比例分别是27%、31%、22%、8%、12%,家庭年平均收入为23600元,对演艺文化比较关注或者了解的人平均占78%,经常接触使用大众媒介的人有64%。
外语相关专业背景的人群中,工人、农民、干部、军人、个体工商户所占比例分别是19%、23%、36%、9%、13%,家庭年平均收入为27900元,对演艺文化比较关注或者了解的人平均占21%,经常接触使用大众媒介的人有33%。
体育相关专业背景的人群中,工人、农民、干部、军人、个体工商户所占比例分别是16%、24%、38%、13%、9%,家庭年平均收入为31450元,对演艺文化比较关注或者了解的人平均占11%,经常接触使用大众媒介的人有37%。
二、研究调查分析
笔者对于“小沈阳现象”等文化现象传播的研究,主要关注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在获知和后续关注“小沈阳”相关消息的认识方式与认知度、对“小沈阳现象”本身的看法、对“小沈阳”表演自身的认可性、“小沈阳现象”对中国本土民间文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
(一)获知和后续关注“小沈阳”相关消息的认识方式与认知度 在社会大众分化的环境下,笔者关注不同社会背景的受众群在获知和后续关注“小沈阳”相关消息的认识方式与认知度上,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
从表1中可以发现,在五个社会背景不同的受众群中,每个受众群都是以电视作为他们主要的认识方式。
表1 受众获知和后续关注“小沈阳”相关消息的认识方式
五个受众群都是以电视作为第一时间了解我国演艺文化的主要方式,这也和电视这种传统媒体在我国的人口覆盖率居第一,以及以中央电视台为主的电视媒体在我国媒体发展中所特有的地位分不开。除此之外,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电视在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占据首位,这可能和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庭组织和社会组织有关,中国社会所谓“家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说法,都是对这种现象的最好诠释。而电视在维系家庭或者家族关系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这正好印证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即在家庭这个相对自由的“相对公共空间”中,家庭或家族成员可以就某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自由的言说和辩论,并且不会受到任何外部权力的干涉。
由表1还可以看到,即使这五个受众群在利用电视获知“小沈阳”文化现象上,还是存在差异的。医学类和外语类的受众群对电视媒体的依赖程度是最高的,分别达到了94%、89%,看来他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比较单一,信息来源渠道比较少;其次是艺术类、体育类的受众群,他们对于电视媒体的依赖也达到了70%以上;文学、历史类的受众对于电视的依赖度也有60%多。电视这种主流媒体的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受众对于哪些人可能认可“小沈阳表演”的认知度调查显示,五个受众群都认为城市平民阶层会喜欢“小沈阳”的表演。这也说明了“小沈阳”的表演其实已经向“城市化”发展,虽然他的表演还是以“东北二人转”为基础,但是由于他本身就是“80后”演员,所以他的表演在无形之中就开始转变,逐渐脱离其师傅赵本山表演中的“乡土气息”的影响,走出东北农村,迈向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城市舞台,来“书写”新时代的表演艺术。
(二)对“小沈阳现象”本身的看法 在社会大众分化的环境下,笔者关注不同社会背景的受众,在对“小沈阳现象”本身的看法上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
经过笔者前期的调查分析发现,针对“小沈阳”的“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是必然现象还是偶然现象的问题,在五个受众群中有四个受众群选择了二者兼有。其中文学、历史类的最高达到了60%,其次是医学类49%、外语类46%、艺术类40%,这三个受众群差别不大。然而体育类的受众群,对于上述问题所持观点明显不同,他们当中有36%的人认为上述现象是一种必然现象。对这一分析结果,其实是可以辩证来看的,人们对于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争论已经很久了,大多数人的观点其实还是认为“时势”和“英雄”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同时又承认英雄自身的重要性。上述的分析数据正好说明了这种矛盾统一的观点。
随后调查如果没有赵本山的扶持或者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的影响作用,“小沈阳”是否会成为明星的问题。经过分析发现,有四个受众群认为“小沈阳”不会成为明星,他不具备成为明星的条件。这其实也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看法,无论是学界的还是业界的,他们认为“小沈阳”的成名很大程度上是本山传媒集团的明星运作、明星经营,再加上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的持续报道,以及后来“春晚”这一在世界华语圈收视率和影响力都居第一的节目影响下,“小沈阳”成为明星,这个时候他想不出名都很难了。
最后就“小沈阳”成为演艺明星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的调查分析,发现有四个受众群认为是短期现象,不会持久。其实时间是检验这一观点的最好标准,从2009年到现在4年时间过去了,“小沈阳”的表演由于缺乏内容创新和形式变化,已经不得不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其实和“小沈阳”逐渐拓宽自己的演艺道路,不断参与国内一线导演的电影、电视剧创作并担任主要演员不谋而合。即“小沈阳”自身在某种程度上也意识到了这种危机,想通过这种形式使自己能够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
(三)对“小沈阳”表演自身的认可性 在社会大众分化的环境下,笔者关注不同社会背景的受众群,在对“小沈阳”表演自身的认可性上存在哪些方面的区别。
在对“小沈阳”的表演属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调查时,五个受众群的观点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其中三个受众群为50%以上,分别是文学、历史类59%,外语类54%,艺术类50%。相对比较少的是医学类受众群,为49%。最少的是体育类受众群,为33%。这个结果其实也并不出乎笔者的意料,这也说明了“小沈阳”确实正如他自己所说过的,他是属于“草根明星”,不过是草根明星中的杰出代表而已。
对于“小沈阳”的表演形式能否使得人们了解“东北二人转”等东北民间艺术形式,有三个受众群认为能够使他们部分了解东北民间艺术形式,最高的是医学类受众群达到了62%,而外语类和体育类受众群,选择了一般能了解东北民间艺术形式。这也说明了赵本山作为“东北二人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向其比较得意的弟子“小沈阳”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还是比较注重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的。而且其弟子“小沈阳”在后续的演艺中,有意无意地把这些文化信息传递给了受众,虽然宝贵的信息相对少些,但还是能够让受众感知到。
对于“小沈阳”“男扮女装式”演出风格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候发现,大多数受众的看法和学界及业界的主流观点有很大的出入。其中有四个受众群认为这样的演出风格一般,是可以接受的,其中有两个受众群达到了50%以上,比较少的是外语类49%,最少的是体育类27%。只有一个受众群对这种演出风格持否定的看法认为它不好,即文学、历史类。这样的结果多少有些出乎研究者的意料,但是反过来说,这也正好说明了为什么一方面对于“小沈阳”的批判声不绝于耳,但是另一方面,国内甚至国外的演艺市场上,“小沈阳”的演出倒是显得客满为患。
(四)“小沈阳现象”对中国本土民间文化的影响 在社会大众分化的背景下,笔者关注不同社会背景的受众群,在“小沈阳现象”对中国本土民间文化的影响上有何不同之处。
在“小沈阳现象”对中国本土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弊大还是利大的调查显示,五个受众群的人们都无一例外地认为,这种影响是利弊兼有,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当然,其中的差别还是有的,最高的是医学类受众77%,其次是外语类和艺术类受众,分别是59%、57%。最少的是文学、历史类和体育类,为45%和40%。这也说明,“小沈阳”及其演艺行为在社会上所造成的这种文化现象,还是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的,他们只是认为那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造成的消极影响应该尽量地降到最低,还是要以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
为了进一步分析受众群的社会背景差异,以及对他们如何看待“小沈阳现象”对中国本土民间文化的影响,研究者又针对性地对主要表演“东北二人转”的“刘老根大舞台”等民营演艺机构展开了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有四个受众群认为它们一般性地传承了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这一结果,很好地诠释了上述大众就“小沈阳现象”对中国本土大众消费文化影响的主流观点。尽管学界以及业界的一部分人,对“刘老根大舞台”、“本山快乐营”,乃至包括郭德纲的“德云社”等这些民营演艺机构的批评、批判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经过笔者上述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到它们在民众当中的信誉及信赖度还是相当程度地存在着的。而这也是它们这些演艺机构能够活跃在我国文艺界的不二法门。
三、讨论与结论
笔者对“小沈阳现象”在五个有着显著社会背景差异的受众群的传播,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虽然对于“小沈阳现象”的知晓上,五个群体的受众不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在获知和后续关注“小沈阳”相关消息的认识方式与认知度存在明显不同。笔者认为不同受众群在“小沈阳”相关信息传播上的差别,虽然可能与各自群体的整合度、密集度相关,但主要还是不同受众群社会背景的不同造成的。尤其是经济背景和媒介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利益阶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媒介诉求和文化诉求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两极或者多极分化的进行,国内民众的传播分化进程加速发展,由此产生出不同社会背景的小众或窄众,本研究发现他们对小沈阳现象本身的看法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说明,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在文化资源的占有和认识上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化,而“明星现象”在五个受众群传播的差异是当下大众分化的具体表现。
笔者的研究还表明,在传播分化的背景下,虽然信息在五个受众群的获知程度上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在信息的解码认知上还是比较趋于一致的。这其实是由于他们政治背景差异的存在造成的,但同时这种差异在本质属性上又是统一的。这样使得对小沈阳表演自身的认可性上,差异尽管存在,但一致性已经凸显出来。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或讯息的及时有效地传播是至关重要的,它也是人们公共生活、理性决策和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以“小沈阳现象”为代表的“明星现象”也不例外。当然,在当下社会分化的语境中,不同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的受众,就小沈阳现象对中国本土民间文化的影响,认识上还是有些差异的。对此,笔者认为可以用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来进行说明。培养理论认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当然,笔者只研究了一次性“明星现象”的传播,但是有理由相信这种偶然的“共识”会转变为社会大众的普遍“共识”。
[1]郎秋红.小沈阳走红的背后:民众对娱乐更宽容[N].新华每日电讯,2009-02-12.
[2]何 勇.小沈阳走红带出背后一个群体——透视“刘老根大舞台现象”[N].人民日报,2009-02-09.
[3]何 璐.从传播学视角看“小沈阳”的走红[J].青年记者,2009(11):15-16.
[4]刘春雨.解析“小沈阳”现象[J].新闻传播,2010(01):116-117.
[5]李红波.对小沈阳现象的一种非本质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68-70.
[6]隋 飞.解读“小沈阳现象”[J].青年记者,2009(07):86-87.
[7]张红茹,朱晓伟.解读“小沈阳现象”[J].今传媒,2010(04):98-99.
[8]彭玉玲,冯家强.从小沈阳走红看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J].民族艺术,2009(04):123-125.
[9]孙治国.消费社会时代的娱乐神话——由刘谦、小沈阳现象引发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9(03):57-58.
[10]杨先顺,摆 琴.小沈阳现象辨析[J].新闻爱好者,2010(04):58-59.
〔责任编辑 冯喜梅〕
Differences in Social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of Dissemination the“Xiao Shenyang Phenomenon”——Findings from Datong,Shanxi
SHI Feng-zhen,QIAO Xiu-feng
(School of Literatur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cco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five groups of people who are from remarkably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read of"Xiao Shenyang phenomenon".The results show t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have different ideas on the news,the phenomenon itself,Xiao Shenyang's performa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is phenomenon in Chinese folk culture.
background differences;audience;Xiao Shenyang phenomenon
G22
A
1674-0882(2013)06-0082-04
2013-09-27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0BA012)
石凤珍(1968-),女,山西交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乔秀峰(1981-),男,山西应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
·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