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申坚守良知的必要与期许

2013-09-06廖水南

杂文选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陈吉宁功利主义强奸

廖水南

没有煽情、没有调侃,只有温情的叮嘱。16日,清华大学四千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上了“最后一课”,校长陈吉宁的临行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他嘱咐学生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

然而,就在陈吉宁对学子们循循善诱寄予厚望的当天下午,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易延友发表微博,评点“李天一案”。他在微博中写道,“即便是强奸,强奸陪酒女也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

无疑,后者之于前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据媒体统计,易延友言论一出,旋即引发网民一片骂声。数小时内,微博转发数量便已超过三万。而后者之于前者,则反证了坚守良知的可贵意义。

按说,坚守良知原本就是做人的底线,何至于成为高校校长毕业典礼演讲的谆谆教诲?成为研究生们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可以做个防身锦囊的“最后一课”?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毕业话题?

答案当然在现实中可以找到:明明某食品出了安全问题,偏偏就有教授出来帮腔,“不经常吃不影响健康”;穷人上不起大学,有专家就表示,“因为学费太低”;而我们通常提到的缩小贫富差距,在某专家那里却成了“只有拉大贫富差距,社会才能进步”……而现在,一个法学教授悍然在其微博上写出“强奸陪酒女的危害小”这样匪夷所思的言论。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警示良言言犹在耳,一些“高知”又屡屡成为才胜于德的“小人”,甚至是权力的婢女、资本的仆人,坚守良知被当作“最后一课”来予以强调,不仅理所当然,而且算得上是有的放矢。

据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59.2%的人直言专家学者在自己心目中的权威性有所下降,原因是“‘伪专家学者过多(73.8%)”、“缺乏社会责任感(68.1%)”。而在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专家的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有社会良知(89.1%)”,排在第二位的才是“有专业素养”(85.0%)”。

当然,每个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大环境中生存,受社会大环境影响,“高知”也不例外。但即便如此,在功利主义的席卷下,要求他们秉持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和骨气,不至于丧失正义立场和常识价值判断,并非强人所难。

正如陈吉宁叮嘱学生。他转述一位外国企业家的观点,“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由笨孩子造成的,而是由聪明孩子造成的”。“我坚信清华的学生都是聪明孩子,将来不乏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正因为这样,你们更要做社会良知的坚守者,做善良、正直、诚信、守信的人。”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小人持才以为恶,其危害岂不多哉。

而且,要改变当前社会功利主义盛行、道德失范的現状,“高知”们无疑责无旁贷。此前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就曾经在2012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引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的墓志铭告诫该校学生:如果你想改变一切,从你自己开始。

孟子曰,“人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是自己内在德性的真实、本然的至善。假如一个人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情,他心中应该背负罪责和愧疚。“高知”如此,每个人亦如此。

猜你喜欢

陈吉宁功利主义强奸
强奸自己,是否构成强奸罪
性侵幼女,该当何罪?
瑞典修订法律严惩强奸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福柯眼中的微观权力
功利主义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柔和
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成因及其对策
环保部来了“陈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