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是怎样由五年变成三年的

2013-09-06■朱

支部建设 2013年1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粟裕纵队

■朱 楹

1948年3月20日,毛泽东在离开陕北前往河北省西部与中央工委会合前,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对党内的通报——《关于情况的通报》。通报预计:“五年左右(1946年7月算起)消灭国民党全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仅仅过了7个多月,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又指出:“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实际上解放战争也就进行了三年多一点时间就基本结束了。战争的进程是怎样从开始预计的五年变成后来的三年的呢?这要从粟裕的一个建议谈起。

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给粟裕发电,要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一个兵团)渡过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任务,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吸引中原国民党军80多个旅中的二三十个旅回防江南,以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关于渡江南进的方案,要粟裕“熟筹见复”。粟裕接到电报后,一面整训部队积极作过江的准备,一面对战争的全局和局部进行深入分析。

自1947年8月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和陈(赓)谢(富治)三路大军驰骋中原,歼灭大量敌人,创建了新的根据地,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打大歼灭战的战机。粟裕认为,敌人在多次遭我军各个歼灭后,兵力已大为集中,我们如果不能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则战机很难寻找。于是1948年1月22日,他向中央军委发电,建议刘邓、陈谢和华野外线兵团(陈粟)三支大军,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合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彻底地歼灭一路敌人。他认为“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

接到中央军委要他率部渡江南进的电报,粟裕再次思考后认为,为了改变中原战局,中原和华东我军势必还要同敌人进行几次大的较量,打几个歼灭战。而要打大歼灭战,3个纵队过江南是办不到的。这时在中原战场上,中原野战军有4个主力纵队,华东野战军有6个主力纵队,再加上其他部队和地方武装,我军是有力量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同时中原黄淮地区背靠解放区大后方,人力物力的补给供应比较方便,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在我军破坏铁路公路限制敌人重装备机动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我军陡步行军的长处。这说明在这个地区打大规模歼灭战的条件正在成熟。如果我军3个纵队渡江南进,不仅调不走蒋介石在中原的4个主力军(这几个军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中原战场骨干,又是半机械化部队,蒋介石不会把他们调回江南打游击的),也调不走桂系的两个军(蒋介石怕纵虎归山),而且还会分散我军兵力,达不到预期目的。再则,我军的3个纵队在渡江后的转战过程中,估计会有约5万人的减员。如果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的代价可以歼敌3~5个军(整编师)。两者对比,粟裕认为,我军3个纵队还是留在中原作战更为有利。经过两个多月的深思熟虑,粟裕终于形成了3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的建议,并于4月18日上报中央军委。

中央军委接到粟裕的建议报告,便发电要陈毅和粟裕一起到中央去当面汇报。当时中央已经迁到西柏坡,但毛泽东还住在阜平县的城南庄。4月29日陈、粟到达西柏坡,次日即前往城南庄。当他们抵达毛泽东的住地时,平时不出门迎接党内同志的毛泽东大步走出门外,长时间紧紧握住屡创战场奇迹的前线指挥员粟裕的手,对他说:“我们有17年没有见面了!”原来毛泽东和粟裕从中央苏区分别后,毛泽东就长征到陕北,而粟裕则留在南方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后又转战华东地区,两人一直没有机会见面。这次久别重逢,他们都非常兴奋。接着毛泽东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粟裕的意见。粟裕着重汇报了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方案,详细说明了提出这一方案的根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5位中央书记和其他领导同志听了粟裕的汇报,当即进行研究,决定3个纵队在4~8个月内暂不过江,实施粟裕在中原大量歼敌的方案。这就形成了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夺取全国胜利的最初蓝图。

就在此时此地,中央决定调陈毅到中原工作,由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6月17日至7月6日,粟裕集中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9个纵队(一、三、四、六、八、十纵和特纵加两广纵队、中原十一纵),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组织实施了豫东战役。首先夺取了开封,接着又歼灭了援敌一个兵团,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重创黄百韬兵团,共歼敌9万人,加上粟裕指挥的许(世友)谭(震林)兵团在津浦线上配合行动的兖州战役,则共歼敌15.3万多人,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战役歼敌的最高记录,证明了在中原有大仗可打。

7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发出电报,推迟了粟裕渡江南进的时间,提出“粟兵团应在现地区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不歼灭五军、十八军不走)”。这不仅把粟裕率部南进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以上,而且将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粟裕(五军、十八军都是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成员)。这是中央军委对战略部署的重大调整。

豫东战役的胜利,证明了以我军之相对集中对付敌人的高度集中是可能的,也是能取得胜利的,同时标志着解放战争开始由战略反攻向战略决战转变。豫东战役胜利以后不久,1948年8月,毛泽东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粟裕战争回忆录》第572~573页)9月中下旬,粟裕集中指挥了包括外线兵团、山东兵团及苏北兵团在内的华东野战军全军攻克济南,歼敌10余万人。善于审时度势的粟裕,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但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于9月24日晨给军委和中原野战军首长发电,提出了解放战争史上举足轻重的建议:进行淮海战役。第二天就得到了中野的赞同和军委的批准。

10月11日,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淮海战役后的作战计划中,再次将粟裕率部渡江的时间推迟到1949年秋季。但这时毛泽东估计的淮海战役结果是,歼灭黄百韬兵团,开辟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而敌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仍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难以歼击。故指示粟裕于战役后将华野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5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助刘邓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

形势的发展,出乎毛泽东所料。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全国和华东战场形势出现了几个新的重大变化,引起粟裕的注意:第一,辽沈战役于11月2日结束,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将使华北之敌难以南调;第二,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在陈毅、邓小平指挥下已进到徐州西南地区,中野和华野已由战略上的配合发展到战役上的协同作战;第三,淮海战役刚开始,敌人就放弃了连云港和海州,我军随即进占,卡死了敌人援军从海上进入淮海战场的最近通路;第四,何基沣、张克侠所部即将起义,该部起义后,我军可通过其防区直插陇海线,切断黄百韬兵团向徐州的退路;第五,徐州之敌有退守淮河以南的征候。同时判断,我军有切断徐州敌人退路孤立徐州之可能。他分析后认为,在南线同敌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即于11月7日向中央军委建议:中原野战军(刘邓)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徐敌退路,华野歼灭黄百韬后,协同中原野战军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而后依情况或歼灭刚到淮南地区之黄维兵团,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兵团,或夺取徐州。经过再次认真思考,粟裕第二天(8日)一早更明确地向中央军委提出将敌人主力抑留于徐州周围逐渐歼灭的方针性建议。他认为采取这个方针,在江北大量歼灭了敌人,我大军渡江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就不至有大的战斗,也不至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

中央军委接到粟裕对上述形势的分析及作战方针的建议后,即于8、9两日先后复电:“估计及部署均很好”,“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显然中央军委同意了粟裕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作战方针的建议,放弃了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分东、西兵团作战的设想。

11月11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等人的一个电报中说: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估计及任务的完成,“大概只需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了”。

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由于四个月内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英勇作战的结果,特别是南线的睢杞战役、济南战役,北线的锦州、长春、辽西、沈阳诸战役的结果。”(睢杞战役即豫东战役;锦州、长春、辽西、沈阳诸战役统称辽沈战役——本刊注)“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从上述过程看来,解放战争由五年缩短为三年决策的契机,首先是粟裕1948年4月18日关于3个纵队暂不过江在江北打大歼灭战的建议和他的实践。中共中央作出解放战争需进行5年的判断,是建立在敌人江北主力尚未被歼,而我军的部分主力即将过江的设想上的。那样的话,我军要想在几个月内歼灭盘踞在江北的敌人主力重兵,既打不成像豫东战役那样规模的大仗,也没有随之而来的济南战役的胜利和举行淮海战役的可能。而在淮海战役发起后,粟裕又及时提出歼灭敌人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建议,使淮海战役成为与南线敌人的战略决战,并取得了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胜利。粟裕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后,他又以出色的战绩去实现全局的意图,为全局做出贡献。淮海战役中,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承担了最大的任务,共歼敌44万多人,占战役歼敌总数的近80%,保证了战役意图的全面实现。毛泽东曾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解放战争所以能比原先预计的时间提前取得胜利,首先是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其次是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再就是各战略区领导的成功运筹和广大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值得注意的是,在战争发展进程中,战略区领导虽身处局部,但能够站在局部,观察、研究战略全局形势的发展,进而向中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甚至是与中央原来的意图不同的看法和建议,反映了他们敢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谏如流,吸纳了各战略区领导的正确意见和建议,把它变为从党中央到各个战略区的统一意志和行动,从而取得了一个个胜利,导致了战争进程的缩短。

实践证明,粟裕的战略思想和战争指导,正确地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客观发展规律,能动地推动战局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对缩短战争进程,夺取全国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中国战争史上这一段辉煌的历程,在粟裕的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晚年撰写战争回忆录时,详细记叙了向中央提出建议的经过。在历史过去29年后的1977年,粟裕又访西柏坡。在西柏坡,他参观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故居、会客室和活动地以及西柏坡纪念馆。他本想去阜平县城南庄看看,并找来了地图打听了前往的路线及城南庄现状。但由于时间和交通等方面的原因,最后未能去成,成为他的一件未了的心愿。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粟裕纵队
第一次开飞机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粤中纵队之歌》情景歌舞剧牵动阳春观众心
罗汉滩上打票船 威震闽江破敌胆——闽浙赣游击纵队截击敌运输船纪实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百战名将粟裕
为什么企鹅以一列纵队行走?
青年粟裕的革命战斗生涯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