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直流融冰时间的计算和试验验证
2013-09-05范松海聂鸿宇
范松海,刘 馨,聂鸿宇,刘 睿
(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自上个世纪50年代电网冰灾频发以来,很多专家、学者以及公司对输电线路融冰进行了专门研究,建立了许多融冰时间的计算模型。归纳起来,融冰模型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融冰静态模型。此类模型没有考虑到融冰过程中状态的不断改变对融冰的影响,把融冰过程等效成一个静止不变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建立融冰模型[1]。但是,目前已有的融冰模型均没有考虑到融冰过程中热量动态交换过程,因而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误差较大。
吸收了文献[1-5]的一些合理因素,把融冰问题看成是一个移动界面问题(Stefan问题),同时摒弃了文献[1-5]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一些假设条件,因而得到了不同于文献[1-5]的融冰过程。例如,文献[1-5]认为,在融冰过程中,逐渐扩大的冰层内表面始终是与导线外表面同心的圆。因为考虑了冰层因重力作用下移这一物理过程,冰层内表面随冰层一起下移,使其呈椭圆形状不断扩大。模型的计算结果与人工气候室中直流融冰试验的结果基本相符。
1 导线融冰模型及其计算过程
1.1 焦耳热融冰的物理数学模型
由于冰层重力矩的作用,导线在覆冰过程中会发生扭转,从而使冰层呈均匀的圆柱状。在融冰过程中,融冰水经冰层空隙流失,冰和导线之间形成气隙。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当导线上的冰层呈均匀的圆柱形且厚度小于导线直径时,气隙(包括导线)的截面形状接近于椭圆形,如图1(a)所示。当导线足够长且覆冰均匀时,导线沿轴向的传热可以忽略不计。因而,通电导线的融冰模型可以简化为截面上的二维传热模型,如图1(b)所示。利用焦耳热融冰的传热过程发生在以下5个区域:Θ1为导线钢芯;Θ2为导线铝层;Θ3为气隙;Θ4为冰层;Θ5为环境。5个区域由4个界面分开:导线钢芯-导线铝层(Θ1-Θ2)、导线 -气隙(Θ2-Θ3)、气隙 -冰层(Θ3-Θ4)、冰层-环境(Θ4-Θ5)。
图1 融冰导线的横截面
热量由导线铝层(Θ2)经气隙(Θ3)传递至冰层(Θ4),冰层(Θ4)自内表面开始融化,融冰水经冰层空隙流失,在导线和冰层之间形成气隙(Θ3)。
短路融冰时间一般较短(0.5~3 h),电流焦耳热效应远大于阳光照射,可以忽略阳光照射的影响。融冰过程中,电流产生的焦耳热消耗于:①冰层外表面因对流和辐射产生的热损失;②冰融化需要吸收的潜热;③加热导线、冰层和空气间隙。
式中,rT为导线电阻率,Ω/m;Ri为冰层外表面圆半径,m;h为冰层外表面与环境热交换系数(包括对流传热和辐射散热)[6],W/(m2·K);Vm为冰融化的载面积(单位长体积),m;VΘk表示区域Θk的截面面积(或单位长体积),m2;ρΘk表示区域 Θk的密度,kg/m3;CΘk表示区域 Θk的比热容,J/(kg·℃);TΘk表示区域Θk的温度,℃;Tio为冰层外表面温度,℃。
在融冰过程中,TΘk(k=1,2,3,4)是不断变化的,为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即 TΘk=TΘk(x,y,t)。根据式(1),融冰时间的计算模型可以表示为
对于式(2),如果假设融冰的体积Vm已知,且忽略导线、气隙、冰层因升温吸收的热量,即(x,y,t)dtdv=0,则式(2)便为静态融冰模型。所以,由式(2)可知,静态模型是动态模型的简化。由于温度分布函数TΘj(x,y,t)随着融冰过程中冰层的向下位移、气隙厚度等状态参量的变化而变化,使得融冰动态模型很难像静态模型那样求得解析解。
1.2 融冰时间的计算
在融冰过程中,导线融冰的动态传热方程为[3]
式中,λ为覆冰导线热传导率,W/(m·℃);ρ为密度kg/m3;Cp为比热容,J/(kg·℃)。
采用加权余量法对式(3)进行变分[6]得
式中,Wl为对应节点 l(l=1,2,…n)的权函数,取三角形单位的线性形函数;-λ∂T/∂n表示法线方向上的热流密度,W/m2。对式(4)积分,同时代入Galerkin 差分格式得[6]
式中,[E]为单位矩阵,n×n;[K]为温度系数矩阵,n×n;[N]为温升系数矩阵,n×n;{P}p为常数项向量,n ×1,与热源和边界条件有关;{T}p=(T1,T2,…,Tn)为p时刻节点温度向量,n×1。
1.3 仿真分析
根据式(5),采用商业软件COMSOL3.4进行计算,可得导线融冰过程中截面温度分布如图2所示。
①由图2(a)可知,当导线表面温度<0℃时,冰层不会融化。这段时间产生的焦耳热主要用于使导线和冰层升温。②导线温度随着融冰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冰层的不断融化,冰层在重力作用下下移,导线两侧和下侧出现气隙。由于气隙的热阻很大,使有气隙的地方冰层融化变慢。导线上侧和冰层接触紧密,所以,导线上侧的融冰速度不会变慢。所以,气隙-冰层(Gap-Ice)呈椭圆形发展,直至冰层脱落时刻。
图2 融冰过程的仿真
2 试验验证
在人工气候室对以上分析计算进行了试验验证。按照图2的融冰条件,在人工气候室中进行融冰试验,得到如图3所示的融冰过程。图4则绘出了气隙增长的计算值和试验值的比较。
图3 覆冰导线融冰过程中
(1)图3的试验结果和图2的仿真结果基本相符。
(2)椭圆形气隙短轴和长轴的增长的试验值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由图4可知,随着融冰时间的增加,椭圆形气隙短轴a的增加逐步趋于饱和,增长速度随着融冰时间的增加逐步变慢,而长轴b的增速随着融冰时间的增加反而有增大的趋势。
3 结论
(1)导线融冰过程中,随着冰层的融化,冰和导线之间将形成逐步增大的椭圆形气隙,气隙的高热阻使融冰过程中导线表面温度高于0℃。
(2)在风速、环境温度以及冰厚一定时,导线融冰时间由电流密度决定。融冰电流密度必须大于临界融冰电流密度,冰层才会融化。融冰电流密度越大,融冰时间越小。
(3)电流密度、冰厚和环境温度一定时,风速对融冰时间有明显的影响,风速越大,融冰时间越长。当风速大于临界风速时,冰层将不会融化。不同电流密度所对应的临界风速不同,电流密度越大,临界风速也越大。
(4)电流密度、冰厚和风速一定时,环境温度对融冰时间有明显的影响,环境温度越低,融冰时间越长。当环境温度低于临界环境温度时,冰层将不会融化。不同的电流密度对应的临界环境温度不同,电流密度越大,临界环境温度越低。
(5)导线上覆冰的厚度越厚,融冰时间越长。
图4 空气间隙增长过程
[1]刘和云.架空导线覆冰与脱冰机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1.
[2]Z.P'TER.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Ice Melting Process on aCurrent-Carrying Conductor[D].Universitédu Québec,2006.
[3]S.Y.Sadov,P.N.Shivakumar,D.Firsov,S.H.Lui,R.Thulasiram.Mathematical Model of Ice Melting on Transmission Lines[J].J Math Model Algor,2007,6(1):273-286.
[4]M.Huneault,C.Langheit,R.S.Arnaud,J.Benny,J.Audet,J.C.Richard.A Dynamic programming Methodology to Develop De-icing Strategies during Ice Storms by Channeling Load Currents in Transmission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05,20(2):1604-1610.
[5]M.Huneault,C.Langheit,J.Caron.Combined Models for Glaze Ice Accretion and De-icing of Current-carrying Electrical Conducto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05,20(2):1611-1616.
[6]秦妍,李维仲.利用移动网格技术模拟冰融化过程中的传热问题[J].热科学与技术,2005,4(3):213-218.
[7]J.V.C.Vargas,A.Bejan,A.Dobrovicescu.The Melting of an Ice Shell on a Heated Horizontal Cylinder[J].Transactions of the ASME.Journal of Heat Transfer,1994,116(3):70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