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均:新环境下的信息化
2013-09-05万晓曦
◎ 本刊记者 万晓曦
从互联网时代的星火燎原,到物联网时代的方兴未艾,事实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化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信息化环境无论在硬件设备还是在信息数字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互联网技术不仅催生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而且从客观上为信息化建设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基础。基于科技技术和互联网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企业管理的最新趋势,如何及时抢位,促进企业的信息化转型,挖掘信息化更深层次价值,是很多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通常意义上,大家会对管理软件做几个定义,例如财务一体化的软件或者是ERP的软件,在此基础上还会有一些软件像CRM等,大部分的CIO都非常清楚这些系统能为企业带来哪些效益。但是,最近一两年尤其是在201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发现,这些系统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面对这一新的改变,软件厂商和企业都在思考和研究,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化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其实任何一个改变都脱离不了一个大的背景,系统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是因为有新技术在推进。从社会角度来讲还有几点,一个是整个社会人口红利的消失,目前我们处于刘易斯拐点;二是未来人力成本会越来越高,这样会催生很多新的信息技术的产生,其中比如租赁模式,包括人力资源过于昂贵,企业可能会考虑用机器去替代人的生产,以及经济转型等多个方面,这些都可能会对信息化产生深刻的变化。以前软件厂商和很多企业的IT人员在打交道,但现在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之前企业的IT人员很多是70年代、60年代、80中前的人,现在很多IT人员是85后甚至是90年代人,软件厂商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发现两者的习惯不一样。因为这些人的变化,信息化也在适时的做着调整。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说针对客户的快速反应。现在移动信息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其中客户现场的服务和现场数据的采集,这些是企业最关注的部分之一。说到底就是对客户和市场的快速的反应,还有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对多机构的个性管理和对人的柔性管理。针对这些具体变化,信息化出现了什么样的改变?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信息化又将怎样转变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价值?
首先规模和范围要发生变化,以前很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往往是部门在用,以财务系统为例,企业的财务系统和业系统务是可以打通的,再深一点是可以跟企业的生产连接在一起。但现在这些已经远远不够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将业务的上游和下游相整合,同时,很多企业面临规模化发展,需要建立分公司和办事机构,这就成为非常关键的诉求,企业从之前的单组织应用转变为多组织应用。比如很多企业之前做出口生意,由于中国经济环境的原因,使得企业出口的风险较大,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出口风险已经降到最低,消费升到最高,这就迫使企业关注内销市场。那么怎么建立内销渠道呢?这就要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巩固。此外,产业链的速度也是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人和以前的人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人更强调的是归属感,强调柔性,为什么微博和微信这么流行?是因为很多人的诉求发生了改变。所以从规模来讲,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也从单部门发展到多部门,由几个人变化为几十个人甚至到上百个人,业务范围从单纯的财务转变为财务业务一体化。由此可见,信息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本身,而是一个社会化的信息化。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很多企业尤其是很多中小型企业在急速发展时期都遇到一个难题,就是规模化。CIO跟老板想的问题是一样的,老板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规模化发展又控制好企业管理,这一需求就要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好的的应用软件,但企业要想实现规模化发展还要从源头来考虑。规模化发展、企业的管理控制其实是分成了几种,一种是财务型,一种是运营型,还有一种是混合型。以用友软件集团为例,对分公司来讲就是一个财务型的管理,然而对于各行各业的众多企业来说,他们的公司则有可能是运营型、财务型或者是混合型管理。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要选择对应的信息化手段,同时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以企业的渠道管理为例,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渠道管理也随之改变,但无论如何,渠道管理和规模化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以前企业可能运用CS软件,现在这些变化要求企业越来越多地选择BS软件。所以从渠道管理而言转型是必然的,为什么是必然?因为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企业做出口现在做内销,企业要做到内销必然要做好渠道的管理,而企业怎么把渠道有效的管理起来,这就需要一个信息系统来做支撑。
此外,对于企业内的新兴人群来讲,尤其是80后和90年代的员工,会发现他们在使用信息化的时候也发生了很多改变。这是由他们的成长环境决定的,比如说独立有自我主张,同时他们强调轻松学习、享受生活并且追求成就、贡献价值,这一变化也使企业思索怎样使信息化符合员工新的诉求。在信息化的实际应用中,很多员工往往认为财务系统是一个模块,业务管理是另一个模块,而新环境下的企业员工希望打开电脑是一个个性化的桌面。之前很多企业员工使用的是一个硬梆梆的系统,但是现在发现这样一个硬梆梆的系统已经不足以让员工完全地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现在企业的信息化分布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它其实是软件和社区的结合,所有的这些都是围绕企业员工来展开工作,这个社区可以基于互联网、也可以基于手机,两者都可以实现。
通过社区可以为企业员工带来更多变化,以用友软件公司为例,公司在全国拥有众多分公司,全国有数万名员工,同时企业在全国还有很多的代理机构,怎样让数量如此庞大的员工群体拥有归属感?他们的归属感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用友公司通过社区化来进行解答。社区化的企业空间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的微博,但它和现在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社区化的企业空间将企业信息系统也就是ERP系统或者是财务软件和其他的管理软件结合在一起,因此这样一个企业空间不仅仅只是面向用友内部的ERP系统,甚至包括了一些社会上的系统。这样一个社区已经脱离了软件本身,它是一个真实的互联网,但这个互联网和YAMA还有所区别,社区化企业空间是和软件本身相结合的,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企业在空间里面可以互相做生意,可以在空间里面与企业供应商做实时交流,同时经销商可以在企业空间里直接下订单,而这个订单经过空间的推送发送到企业的财务系统中,两者是完全集合的。基于整个的社会化背景考虑,社区化的企业空间已经不仅仅是管理软件了。
社区化的企业空间,是把供应商和客户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考虑,并在企业空间中展开业务交流,它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直接改变了企业业务方式。以电子商务为例,从整个交易量而言,B2B占比非常大,占整个交易量的80%。在这样一个业务环境下,CIO也在考虑怎么样通过互联网实现B2B的效益,实际上这也是很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时要考虑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怎么样把后端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前端结合起来,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通过订单的跟踪或者是出货和物流,将前端的B2B交易和后端的管理系统进行一体化管理,这样才能支撑起整个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目前整个中国的智能手机已经占全球的1/4,而且发展的速度还在不断攀升。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企业管理的升级,首先需要搞清楚企业决策者关心什么?利用移动信息化将企业决策者关心的企业运营情况,比如说当天的营业额、合同签订情况、订单量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要点等相关内容,通过移动终端呈现在决策者面前。而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他们最关注的是全国各地或者是各个区域的工作人员工作状态,以及企业目前现有的规章制度是否需要进行完善,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等一些问题。
“移动”不仅仅是增加了功能同时也增加了模式,尤其是企业运营的模式,移动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无疑是轻松工作、享受生活,并且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信息。之前提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软件系统边界逐渐模糊,之前的财务软件就是财务软件,而随着软件系统的边界模糊,ERP系统可能会把分销融入其中,这是由于现在的企业管理越来越趋近扁平化,因而出现了“一体化”。这个一体化不仅仅是财务和业务之间的一体化,还包括了OA办公的一体化,未来企业管理可能都是在一个平台,高端企业有一个管理平台,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又有一个管理平台。也许经过不断的发展,未来,企业不再单一使用财务软件或者ERP系统,而是通过集成平台化的应用,或者是平台化的APP企业应用来管理企业,而这些改变其实都基于一个原点,那就是效益,只有创造了效益的信息化对于企业来说才有价值。这个效益体现在哪里?首先是企业的管理运营,信息化无非有两大作用,一是让企业运转得更快;二是提高企业运营的安全性。因此,无论是移动信息化、互联网、云计算或者是物联网,这些信息化技术都是让企业运行更加高效,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企业的安全。
无论是基于现有的传统信息系统还是基于未来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需要帮助企业创造价值、降低成本、增加销售,而这些价值来自于信息化管理的控制细节点。从16世纪到21世纪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当中会发现,基本上每一次科技革命之后会带来产业升级。因为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来讲一定是产业升级非常重要的驱动力,而这个驱动力体现在产业升级是资源的重构,那就意味着信息技术一定是把资源更高效、更合理的重新分配。对所有的企业来说,抓住新的机遇也意味着在新的市场里对于新的诉求有新的对策,只有这样,信息化建设才能在新的环境下更深程度的为企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