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去的骄傲

2013-09-04

西部大开发 2013年5期
关键词:企业发展教育

□文/本刊记者 周 励 刘 建

过去的骄傲

□文/本刊记者 周 励 刘 建

府谷,这个偏居西北黄土高坡一隅、沟壑纵横的陕北县域,迅速崛起的最大秘诀就是发挥资源优势,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历届县委、县政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持续推进非公经济发展,一任接着一任抓,一步步迈上了一个个新台阶,创造了府谷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府谷县武家庄镇高庄则村的今夕对比图

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 秦晋蒙三省(区)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带,面积3229平方公里,总人口24.38万。

这里自然资源富集,拥有各类矿藏20多种,特别是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200亿吨,高岭土探明储量3.59亿吨、居全国之首。是陕西省规划建设的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西煤东运”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

“穷山饿石头,黄河向西流,富贵无三辈,清官也难留。”这是旧时府谷的真实写照。而近些年,因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经济迅速崛起,被称为陕西的“科威特”。不仅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还成为西部十强县、全国百强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在全国率先进行医疗改革、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

创业起步期(1984年—1991年)

府谷非公企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称乡镇企业。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府谷县委、县政府制定了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的“十六条规定”,鼓励乡、村、个人大力发展加工业、运输业和个体工商业,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兴办企业,明确规定“凡三户以上农民联办的企业,均按集体企业对待,享受免税三年待遇”的优惠政策,有力调动了全民创业的热情,初步形成了乡办、村办、联办、户办“四轮驱动”的快速发展局面。

短短几年时间,全县企业由101户发展到1809户;产值从572万元增加到2.1亿元;从业人员由1717人增加到11615人。这一时期,许多小厂小矿如雨后春笋般突兀崛起,主要发展了小煤窑、小水泥、小电石、小焦化、小泡花碱等“五小企业”,发展方式多为“小打小闹”,起点低,规模小,属家庭式、作坊式经营。

府谷县城全景 摄影/刘华钢

快速扩张期(1992年—1999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以及神府煤田的开发,为府谷非公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以放手加快发展为主题,在规划审批、土地征用、物资供应等方面向非公企业倾斜,规定外商独资或利用外资技改的企业,免征所得税一年,两年后只征收10%;对参与合资、合作的企业,减征或免征三年产品税和增值税。同时帮助非公企业争取贷款扶持,使非公企业由局部向面上发展,非公经济一跃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府谷县也因此成为榆林乃至陕西发展乡镇企业的典型。

到1999年,企业发展到2658户;产值17.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7.9%;上交税金3286万元,对财政的贡献率达59.6%;从业人员达到19977人。这一时期,以电石、硅铁、碳化硅为主的高耗能产业项目,成为民企投资的主体,呈现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发展局面。由于当时国家产业政策没有明确限制,企业盲目跟进,一哄而起,表现为数量多但规模小,增长快但效益低;择业趋同,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够平衡。

调整整合期(2000年—2005年)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府谷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治污力度的加大,解决企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府谷面临的主要矛盾。

府谷调整产业结构,痛下决心大力整顿,为此关闭了小煤矿180个、小炼焦厂127户、泡花碱厂56户、小炼铁厂28户,以及小水泥、碳化硅厂等41户,引导企业联手发展大煤矿、大电厂、大水泥、大载能工业,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产业为支柱的新型工业体系,涌现出兴茂、恒源、天龙、万源、方正等一批大型企业。

随着“关小上大”政策的落实,促进了民营经济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又有新的突破。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507元。受市场对能源的旺盛需求促动,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拉动经济产值总体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8元,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同时府谷把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作为全县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加以落实,明确提出了污染治理“当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彻底改变”的奋斗目标,并积极采取措施,累计投入环保资金近亿元,对全县工业污染进行了治理。

但当时受技术水平低和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制约,跟不上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要求,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成为远近闻名的“黑三角”,软、散、低、弱的特征尤为明显,同时受内蒙古、宁夏等毗邻地区政策环境的吸引,大量民间资本外流。

建成后的府谷县新区一期经济适用房建设工地俯瞰

西北最大的县级公园---府谷河滨公园

转型升级期(2006年至今)

从2006年开始,府谷县以“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层次,引导非公企业走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目标,推进非公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并结合县内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着力发展循环经济。

2010年,府谷做出了打造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实验区的战略部署,全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目前,《府谷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2011—2020)》已编制完成。

从2010年开始到2012年,府谷连续三年进入“中国百强县”行列,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典型。并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医疗改革、民生扶贫,以及在就学、就业、社会治安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令人佩服的成就。

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府谷开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按照“大园区承载、大产业支撑、大项目推动、大集群发展”的思路,全方位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很快,以四大工业集中区、八个兰炭产业园和三个工业小区为主的府谷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形成,并经陕西省政府审批,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吸引了神华、华能、大唐、中煤、鲁能、陕煤、陕投等大型企业集团的一个个项目落户府谷。目前,“七区八园”初具雏形,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清水川、庙沟门、郭家湾等大型煤电一体化项目,“3052”、镁节能多联产、18条大兰炭、60万吨MTP等一批循环经济一体化项目快速推进。这些新型工业企业的生根、开花、结果,使7个投资过百亿元的园区、4个产值过50亿元的产业,22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在府谷快速崛起。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52亿元,增长10.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5.71亿元,增长23.9%;完成财政总收入85.98亿元,增长0.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42亿元,增长16.0%。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5.5亿元,增长12.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02.7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7.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83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3元,增长18.7%。县域综合实力上升到全国百强县第67位。

改善民生。府谷在“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40.7亿元,精心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全力改善民计民生。在全省率先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率先启动中小学生蛋奶工程;率先推行老年人基础养老金补贴制度,对全县城乡所有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给予100元的养老补贴;全面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双高普九”通过省上验收。

府谷民营企业家慷慨解囊,总捐资额达15.6亿元,帮建府谷中学高中部、职教中心、第二人民医院和第四小学,创立了教育基金和大病救助基金,支持家乡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此外还积极推行新型合疗、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就业培训等各项惠民政策,促进民生事业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作为资源富集的府谷县,曾经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引起了中、省、市各级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还被媒体称之为“黑三角”,也使府谷县成为当时国家环保总局、监察部等六部委挂牌督办的县区之一。

府谷痛定思痛,从2006年开始,累计投入10.64亿元,全力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先后取缔关闭了552户污染企业,电石、铁合金、水泥、金属镁等企业全部实现了达标排放,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节能降耗任务,环保工作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先进。累计投入4亿元,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五年共造林48.3万亩,绿化干线公路260公里,绿化荒山13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53%,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教育强县。近年来,府谷按照“义务教育强基础、高中教育提质量、职业教育促就业、学前教育抓规范”的总体思路,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及职业教育,全面建设省级教育强县。

从2011年开始,府谷又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十五年免费教育;2013年5月,府谷县通过陕西省教育强县验收组正式验收,顺利迈入陕西省教育强县行列。

进入“十二五”,府谷面对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如何把握中央及省市发展政策并勇立潮头,考验着府谷经济的发展后劲。

虽然近一年来,府谷经济趋于平滑,但崇尚“宽厚、务实、争先、共享”之“府谷精神”的府谷人,定将继续全力以赴推进富裕、文明、平安、绿色、和谐的幸福府谷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企业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企业
企业
企业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