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计造假之过

2013-09-04本刊编辑部

西部大开发 2013年8期
关键词:考核领导数字

统计造假之过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高级统计师杨永善

统计起源于国情调查,最早意为国情学。其基本概念,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统计的本质目的应该是借助于指标结果,得出可靠数字,分析发展趋势,找出变化规律和特征,做出有利于发展决策的一种手段。

统计数字则是由正确统计得出的决策依据,反映变化状况,体现真实性、可靠性,是还原真实之外,无需任何顾忌。

而从这几年媒体频频暴露出的一些统计问题来看,数字造假已经严重扭曲了统计的本质,出现数据偏差,平均数被精心挑选,导致“虚胖”的统计结果。尤其是对经济处于下滑的当前,给国家造成难以估量的决策危害,造成政府形象和公众信心尽失。

本期西部大讲堂·名家圆桌对话栏目,以《统计造假之过》为题,特邀请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高级统计师杨永善老师,为我们讲解、分析统计造假背后的秘密,统计是为了什么?数字要反映什么?为何会出现造假?会有哪些危害。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

□ 本期策划:卫思宇

□ 本期主持:张永军

□ 主讲人:杨永善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高级统计师

□ TEL:15029186606 E-mail:xbdkf007@126.com QQ:107844196

主持人语:

统计的本质是对繁杂的社会和自然现象,进行数据的整理,用一些具有公信力的指标来体现规律,体现变化,体现特征,辅助于人们作出决策。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却并未起到这种作用,而是恶意夸大,脱离实际。那么统计到底是为了什么?统计的作用和功能又是什么?

杨永善:

统计的基本作用是认识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分析趋势,找出规律,提供决策,发挥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要通过正确地完成统计的基本任务,提高统计的服务质量来发挥的。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一是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规模、结构、速度、比例、效益,预测其发展的趋势,阐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规律性,为党和国家决定正确的政策,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提供准确、灵通、完整、系统的统计信息;

二是经常检查国家政策的实施和计划完成的进度,说明政策和计划执行好坏的原因,考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比先进和后进,揭露生产、建设、流通等领域中经营管理的问题和各种浪费现象,检举、揭发违反国家法令,破坏国家计划的行为,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与问题,实行全面的、严格的统计监督。

统计同时具备信息、咨询、监督三种功能。

统计的信息功能,是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系统的收集、整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的职能。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各级领导了解情况、研究问题、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统计的咨询功能,是利用已经掌握的丰富统计信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可供选择的各种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对科学决策和管理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

统计的监督功能,是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总体上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状态,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便于各级领导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促使社会经济按照客观规律要求协调发展。

统计的这一整体功能以法律的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得到了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数字为了反映什么?

主持人语:

统计数字必须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反映群众生活,具有说服力才行。否则的话,数字再高,也不能令大众信服,也不会有人买账。那么,数字是为了反映什么?目前的基本现状是什么?

杨永善:

统计数字,是衡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因此它必须是真实的。但多年以来,统计工作中的弄虚作假,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统计数字必须反映实际,但从目前统计数字的表象来看,不乏夸大事实,水分严重之象。就拿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总量统计来说,目前排名前21个省份的GDP数据,共计252823.68亿元,已经超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248009.2亿元的GDP总量。但截至7月27日,除青海外,全国有30个省份公布了上半年经济统计数据,将其GDP相加,则超过全国总量31630.2亿元。等青海出来,无异于锦上添花。

而在基层,现象更为严重,数字摊派,分指标等形式五花八门。如东部一个县的财政局长披露说:现在为了完成稳增长的任务,一些落后地区数据造假成风,增长多少全凭领导一句话。而此前中部地区一位乡党委书记则大倒苦水:中央规定增长7.5%,到了省里就变成了8%以上,最后层层加码,到乡里就变成了10%以上,完不成就摘乌纱帽,怎么办呢?只能掏钱到县财税部门买数据,一个点最少30万。

招商引资、项目工程也成了统计造假的重灾区。为争取“养羊扶贫先进县”奖金,中部地区某县摆假场面欺骗检查团,根据“需要”上报山羊饲养量。这是利益驱动下的“儿戏数字”;中部省份某镇大搞“万亩黄花菜工程”,菜苗到农户手中时已腐烂变质,实际栽种成活的仅5亩,一些农户血本无归。这是形象工程下的“血泪数字”……

诸如类似的现象,全国各地基本都有,样式繁多,手段各异。总体表现出上面定数字,中间分数字,下面造数字的怪现象,数字反映不了实际情况,大多数只是为官者升迁的一种办法与措施。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统计数字反映的是总的平均数,可以说绝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对号入座的。统计不是会计,统计不是1+1=2,不是这个概念。统计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水平和总趋势,八九不离十的大趋势。作为社会各界决策和政府决策的参照,我们不能要求统计完完全全是一样的。

造假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主持人语:

实事求是统计,统计则是一门科学;敷衍塞责统计,统计则是数字游戏;造假虚报浮夸,统计必是祸国殃民。

当数字与人们的感觉或期望相差甚远时,时常会出现“我被谁所平均,谁平均增长了我的收入”等等问题哗然大众。那么,为何会出现统计造假?原因又是什么?会造成何种危害?

杨永善:

造成统计不准确的原因有客观上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但主要是主观上的因素。

客观因素表现在:一是统计制度方法不够完善,统计范围不够规范,统计计算方法不够统一,统计手段相对落后;二是行为不够规范,国家诚信体制建设还比较滞后;三是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统计是靠人来完成的,统计人员素质的优劣、水平的高低,对统计的结果影响极大。

主观因素表现在:一是各地“攀比风”盛行。存在省、市、县际之间竞争,“比学赶超”一浪高过一浪,用GDP看发展,以GDP论英雄。不断地提高GDP的增速,扩大其总量,以缩小同先进地区及周边的差距,这无形中充当了“攀比风”的吹鼓手,成了浮夸风的炮制者和执行者。

二是领导的“政绩观”欲望强烈。现在各地都建立了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GDP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他们认为GDP总量越大,反映工作中的成绩就越大,他领导的地区经济就发展越快。当地经济虽没有多大发展,但还需要高数据和大的政绩,唯一的办法就是浮夸造假,在数字上做文章。正如民谣所言:“领导眼睛一闪,增长93%;领导嘴巴一咂,增长98%;领导屁股一拍,增长100%。”、“这大战,那大干,不如统计算一算。”

三是制定的经济发展指标过高。各地区急于缩小同先进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差距,在制定计划指标时,有意将计划高定几个百分点,其结果大大超出当地客观实际,致使计划指标往往完不成。完不成时,就常会出现“暗示”、“施压”等办法,改变现状,下级部门往往也主动“送数上门,投其所好”、“卖数保官升官”。在暗地里为领导“使劲”、“合理做假”,让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给领导解围。这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在统计部门内部的反映。正如美国统计专家达莱尔·哈夫在所著的《统计数字会撒谎》一书中曾说:“统计数字并不总是代表事物的真相,它可以被精明的统计分析者操纵,达到他们所要的目的,有时候还制造假象。”

四是统计部门某些领导只对当地官员负责。各地统计局没有实行和国家统计局上下的垂直领导,属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其领导的升迁、提级、任用等都由当地官员说了算,和国家统计局只是上下的业务领导关系,不是行政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上述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均由地方政府决定,所以形成了“戴着地方的乌纱,吃着地方的财政”、“拿谁的钱,吃谁的饭,就为谁喊,就为谁干”的格局。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既要管数,又要管人财物,从体制上实行垂直领导,从源头上彻底解决数字造假问题。

五是不能正确对待目标责任制的考核。目标责任制考核是考核部门和干部政绩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利国利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勤政廉政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考核已经成为好多政府的挡箭牌,使统计数据的虚报、瞒报“合法化”。首先是一些地方在考核时太看重GDP这个指标了,不是想法设法完成经济指标,而是当经济指标完不成时,大搞重复建设和“形象工程”,扩大GDP总量;其次是通过多种办法和渠道,给数字“注水”,在数字上大做文章,在造假上想办法,工作不足用数字来补;第三是通过给单位提前下达上报指标,加压单位按下达的指标进行上报,提前参与统计。

六是科学估计,修正数据被歪曲。由于统计指标体系相对滞后经济的发展,有些指标没有相应的统计渠道,如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统计的不少数据,要通过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或历史数据,对现有统计指标数据作出科学估计、推算,或者对现有统计数据进行修正等等。按理说,这也是统计数据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法,做得好,还是比较科学的,数据也基本是准的。但由于目前人们普遍的浮躁心理、攀比心理、功利心理、升官发财心理、权欲心理等,估计、推算的数据往往掺杂有个人和某些地方官员的色彩,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偏差,修正数据也成为个别人“篡改”统计数据的合法手段。

七是数字“水分”挤压不彻底。“挤水分”这是统计部门的一句行话,即对下级上报水分大的数据,结合当地前期及其相关联的数据,进行评估、论证,分析存在水分的大小,对其水分进行挤压,将其虚假部分拿掉,使其尽量反映客观实际。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各省数据之和大于国家数,各市数据之和大于全省数,各县区数据之和大于全市数。层层有水分,级级有虚报。一般来说,基层数字的水分相对较大,虚报也比较严重。一些企业厂矿等生产单位,常常是“烟囱不冒烟,机器不转圈,产值照样翻几番”。有的农村“白天没水,晚上缺电,睡了一夜,提前跨入(指数据)小康阶段”。

八是对造假官员打击不力。在统计法执行过程中,虽然也处理了一些人,但多是些“小萝卜头”,而县区一级以上的官员却处理的很少。因这些高官“精通”统计法,他们不会明着指示统计部门篡改数据,最多是作一些暗示而已。

以上8种表现对全国各地来说,多少都有所表现,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根本问题在于地方政府的“增长主义”,在于“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功利逻辑和定位混乱。换句话说,统计造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地方官员对于数字的过于干预。

为统计数字“注水”,危害是巨大的。没有准确的统计,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准确性是宏观经济决策科学性、有效性的基础。不真实的数据会误导政府决策,损害政府公信力,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还会使地方政府痴迷于做表面文章。

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决策层基于地方政府经济数据的虚报,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制度,很容易与经济现实状况严重脱节。既然造假就能出政绩,而实心做事吃力不讨好,那么,地方政府显然会形成经济数据的造假依赖。

统计数字直接关系到各类经济主体,特别是投资者、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也关系到国际社会、主要国家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直接影响到各种经济决策。虚假的统计,既影响到地方主要领导的判断,甚至有可能误导地方政策调整,又会影响中央相关政策的制定,导致决策失误产生经济和社会损失。今天的中国是经济大国,不真实的数据会产生更大系统风险,危害更大。

如何解决统计造假?

主持人语:

培根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以种种肯定的立论开始,他必将终止于各种怀疑;但如果他愿意抱着怀疑的态度开始,那么他必将获得肯定的结论。”对于统计数字的接受和判断也理应如此。

统计数字的造假,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去认识之外,到底该如何去解决统计造假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杨永善:

地方上的统计数字问题比较多,造假现象也比较普遍,使统计数字的权威性大打折扣,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大降低。为使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彻底杜绝造假浮夸现象的发生,建议如下:

一、对各地主要领导、主管统计的领导、统计人员及与统计有关的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淡化GDP的考核,从思想、道德和管理层面上杜绝虚假数字的产生。

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该考核的还要考核,但是,可以换一些不易作假的经济指标进行考核,从而取代当前以工农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GDP等为主的考核指标。比如,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这三个指标,就很不容易造假,因为这涉及电力公司、铁路和银行具体的业务核算,用这三个指标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进行考核,应该说不仅很难作假,而且也比较科学。

二、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的方法制度及统计指标体系,统一规范和计算,严格纪律,从制度方法技术层面上杜绝虚假数字的产生。

遏制数据造假必须多举并用、多管齐下进行治理,消除造假动机、提高造假成本等,但最根本的在于改革政绩考核体制。政绩考核标准不仅应有经济指标,不能光看表面的GDP,也应有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既应看成绩,也应看为此付出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既应看所取得的政绩的量,也要看所取得的政绩的质等等。发挥全面、综合的数据评价效果。

三、严格执行统计法,严肃查处统计的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要严厉打击个别官员在统计数字上的造假行为,从法律层面上杜绝虚假数字的产生。

要建立上级数据考核和社会性数源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并在考核方式、考核程序和考核透明度方面充分保证其科学民主性。其中关键是让民众作为评价的主体,引入社会第三方的会计、审计、财务监管等力量,参与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统计、审计和监督等,克服当前政绩考核存在数字造假的制度缺陷。

四、消除数字造假,不能依靠地方政府的觉悟,需要根本性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要确保统计部门的独立性,提升国家统计局的规格,由副部级升格为正部级,便于对有关部门进行数据监督和管理,建立自上而下的统计垂直管理体系,国家统计局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直接领导。逐步撤销地方统计局,强化地方调查总队职能,强化统计立法和执法,让那些干预数据、统计作假的人员得到应有的严格处罚,从管理体制层面上和源头上杜绝虚假数字的产生。

统计部门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不一定要放弃多年以来成功促进了经济增长的基于GDP的绩效考核,统计部门完全可以在GDP账户中,通过引入一些与GDP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变量,来对GDP统计值进行校正和调节,得到更加准确可靠的GDP数据。

此外,为确保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还要特别警惕五种倾向的滋生和蔓延:

警惕一,一些基层单位基础资料严重失真,使“统计大厦”根基发生“动摇”;

警惕二,有些统计部门与地方官员、企业老总联手,“团结一致”共同对付上级统计部门;

警惕三,国家统计局辖下单位的调查样本受地方干扰,而失去代表性和客观性;

警惕四,统计系统内部有些人为“保官升官”合法造假,使“统计堡垒”从内部被攻破。

警惕五,实施大型企业向国家统计局直报后,企业数据不再向当地统计部门上报,要谨防地方政府提前给企业下达不切实际的直报指标,使直报数据严重扭曲。

评论:

统计造假之痛

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内最大的腐败,也是统计工作备受质疑的根本所在。向统计造假宣战,是惩治和预防弄虚作假的首要任务。

统计失真的危害人人皆知,却为什么总是有人热衷造假?统计法利剑高悬,为什么造假却能借政府文件和组织之力?最主要的原因是:“数字出政绩,数字出官员”,让一些地方领导视统计数据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由于地方统计局受地方政府领导,各级统计工作者吃在地方、住在地方,进行统计工作时,很难毫不顾及地方的脸色,导致在少数地方,无论是企业还是统计部门,“统计话语权”都偏弱;同时不健全的考核、监管机制,更是为一些弄虚作假者开了方便之门。

数字造假从表面看是伤了统计局,但其实它是伤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更伤害了群众对政府的信心。

尤其在经济形势下滑的当前,统计造假危害更甚。希望各级政府警惕统计造假的不正之风,提高统计管理,提高执法力度,让统计背后的社会责任及法律责任,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给统计一片真实的天空。

猜你喜欢

考核领导数字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答数字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数字看G20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成双成对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