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坛一:农业何来经济效益

2013-09-04张永军,史志诚,郑双成

西部大开发 2013年7期
关键词:陕甘宁农产品农民

论坛一:农业何来经济效益

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更是支柱产业。农业的繁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强盛的重要体现。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农业发展,是摆在振兴路上的第一难题。

主持: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杂志栏目“西部大讲堂”主持人

嘉宾:史志诚 陕西省农业厅原厅长、教授

郑双成 陕西省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原处长、经济师

强文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

史志诚

郑双成

强文祥

农业问题

张永军: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历朝历代无不以农业为立国之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工业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农业必定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在讨论陕甘宁农业问题时,必须对陕甘宁地区的农业准确定位,设计政策和制度要具有科学性,要有创新精神,在陕甘宁地区,不能没有止境地进行城市扩张,更不能让农田进山,让农民上楼。这些问题,史老师、郑老师、强老师,你们怎么看?

史志诚:主持人讲得很好,在城市化扩张的今天,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农业发展缺乏创新、缺乏科学,造成大量的优质农田变成了城市化的牺牲品。就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首先,农业整体的利润水平较低。表现在:农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延续了多年的以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国家发展策略造成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分散而力量薄弱,且进入门槛较低,并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

此外,原材料、农资产品价格普涨,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政府对终端农产品的价格增长采取了一定的调控措施,将对农业整体的利润水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频发的极端恶劣天气对农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农业自身的弱质性,造成其抗击外界冲击的能力非常弱,不仅是自然灾害,病虫害也会对农业产生严重影响。而在陕甘宁地区农田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薄弱,如灌溉、排水等水利设施尚不完善,农业设施原本可以起到一定的抵御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的作用,设施的不完备更加突出了农业的弱质性特征。

第三,农业流通渠道逐渐向现代渠道转变。表现在:其一粮食的国家统购统销被打破,其二农产品的终端销售不再限于传统的农贸市场,“农超对接”就是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转变方式之一。其三对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郑双成:陕甘宁地区的主要问题,还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基层服务职能缺位;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业投入不足,财政安排断层,乡村服务职能弱化,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服务意识淡漠,市场发育缓慢,基本处于自产自销阶段;法制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程度低,新兴企业成长缓慢;中小企业、涉农企业融资困难,产业成长速度受限。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浪潮中,农村精英人才大多数离开了村子,留守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幼、妇群体,不符合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张永军:那么,怎样才能实现陕甘宁的农业现代化呢?主要的制约瓶颈是什么?

史志诚:水,是制约陕甘宁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农业现代化的两个硬性特征是“水利化”和“机械化”,陕甘宁农业的历史基础决定了其“水利化”灌溉程度不高,众多的山地、丘陵地貌,以及目前土地承包模式下的单户“缕缕田”,也让陕甘宁农业“机械化”难以展开。陕甘宁三省区要下大力气投入,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灌溉农业,提高粮食产量,改变陕甘宁农业水利设施落后的局面。农业自然条件恶劣等先天不足的因素,也是陕甘宁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后继乏力的原因。

郑双成:我认为首先是人的因素,缺乏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脱离农民的队伍,尤其是80后、90后。这就要求出现更多的高技术水平的专业农民从事农业种植、加工、销售。这是人的因素,现代农业要求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业种植水平。

其次,随着农民数量的减少,需要提高机械化水平,解放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操作的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农业现代化水平。

研讨会现场 记者 周励/摄

第三,土地集中管理是农业机械化操作的前提。目前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

第四,现在很大一部分农田还处于无法排灌的条件下,天气干旱减产,遇到洪水还是减产。发展现代农业,对发展水利排灌设施的要求十分迫切。

第五,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确保农业安全。确保生产资料的供给。避免化肥、农药的滥用带来的农产品安全问题。

第六,确保我国的农业安全,必须在种子资源上有发言权,决不受制于人。

第七,建设更多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如果没有后续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就形不成农业的良性循环,更谈不上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了。

张永军:从两位专家所讲来看,目前陕甘宁地区农业发展,要解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投资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缺少相应标准;土地人口承载量低以及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低等等严重制约老区乃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问题。

效益之路

张永军:农业作为农民生活的基础产业,首先要实现农民自给,解决温饱问题,但就现代农业发展而言,除过自给之外,相当程度上是要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而农业要取得这样的效果,起点仍在特色,出路仍在市场,而把特色培育成优势则离不开产业化之路。各位老师,你们觉得如何实现陕甘宁农业的更大效益?出路在哪里?

史志诚:陕甘宁地区有大量平坦、肥沃的土地,但由于降水量太少的原因而不能进行农业生产,或者农业效益长期低下。所以,要坚持400毫米年降水量以上的地区,通过节水灌溉、集雨灌溉等设施建设,尽力使粮食产量达到每亩400公斤。而400毫米年降水量以下的地区,应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

陕甘宁在农业科技领域,要把抗旱品种的研究作为重要课题。还要加大对陕甘宁地区的粮食补贴,使抗旱的粮食品种能迅速大范围地推广开来。对于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要坚持推广“地膜玉米、地膜小麦”等节水保墒的种植方式。

郑双成:应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农村产业,对于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要花大力气培养农民学技术,采取多种渠道让农业生产技术掌握在农民手中,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回到农村去。提高新一代农民素质,形成良好的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县(市)级决策领导者,要做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组织实施者。一方面调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农业经营企业参与高效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做好高效设施农业的统筹规划,并拿出财力切实投入到高效设施农业的扶持中去。既组织和帮助农民搞好设施农业的生产,还要指导和协助农民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工作,努力形成地域性品牌,赢得自己独有的市场。

史志诚:应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最主要的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发展,重点培养特色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

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政府要组建农村市场主体来实行产业开发的总体带动。政府要扶持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来积极投入到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去,让“合作社”这类农协组织成为特色农业产业链延伸的主体。

在吸收农业生产者——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基础上,鼓励退休干部、科技人员、农艺师、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等加入,也鼓励大中专学生来合作社就业,使各类“能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出力。鼓励农产品贮藏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依法加入合作社,政府要派遣农技干部作为科技服务组入驻合作社,使合作社在农产品的生产、贮藏、加工、经营中发挥组织作用和协调作用。通过“产品入社、企社联盟、社市对接”,延伸特色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链,增强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抵抗力,壮大一方农业经济力量,富裕一个区域的农民。

强文祥:对于陕甘宁地区来讲,工业基础薄弱,而地域特色明显,农产品加工业、贮藏业应该成为这一地区县域工业体系的重点,农产品工业园区的建设应该和目前推进的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陕甘宁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向。

小城镇的建设对于落后的陕甘宁地区来说,还是一个农业课题。小城镇的建设,可以方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业产业链条就地延伸到小城镇中——特色农产品的贮藏、加工、以及批发市场的建立,可以扩大小城镇的规模,农资市场、宾馆等服务业可以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小城镇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吸纳,把此类农民作为生存保障的土地解放出来,为土地流转、集约化生产创造了成熟条件。

郑双成: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通俗地说,就是让农民从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域退出来,减少低效率的粮食生产给环境带来的破坏作用,走出“越垦越贫”的怪圈,因地制宜地开发经济作物种植、特色作物种植,保护这些县域脆弱的环境,提高当地农民收入。生态农业的有效实施,县(市)级政府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

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就是国家实施生态农业的宏观调控,各地县市在执行该政策时,配合做好生态移民搬迁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在陕甘宁粮食生产效率低下的旱塬县域、山区、丘陵地带,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经济作物。如在苹果、核桃、枣子、板栗、茶叶等农业土产优生区,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化学肥料,而是利用腐植质保持土壤肥力,多施有机肥或长效肥,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生产具有县域特色的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使环境脆弱县域的农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强文祥:生态农业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又为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要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陕甘宁领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生产。也就是说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追求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一方面追求以较少的物质投入产出品种多样、质量较高的农副产品,另一方面强调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环境质量。

宁夏中卫市,瓜农在将硒砂瓜装车。

张永军:本场讨论暂告一段落,我来小结一下。

陕甘宁地区生态地位重要,土地资源丰富,处于对全球气候变化较敏感的中纬度地区,是东亚夏季风边缘带,气候干旱不稳定,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

加之农业比较效益差,涉农劳动不能脱贫,涉农投资不能致富,涉农财政不能增收,凋蔽与衰败现象在很多地方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严峻事实。

因此,陕甘宁农业振兴发展,除过产业化、设施化、生态化之外,还应增强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服务、政策服务、生产资料服务、金融机构服务;增强与之相关联的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增强与之相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增强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加工现代化、流通市场化、生产单位组织形式结构化、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与之相促进的产品入社、企社联盟、社市对接,等等。

唯有如此,陕甘宁地区的农业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才能在促进陕甘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建设陕甘宁现代旱作农业发展示范区、建设黄土高原生态示范区,才能增加农业效能、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生态和谐。

(整理/张永军 摄影/周励))

链接

生态环境恢复区

一、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包括延安、铜川、庆阳3个地级市以及富平、崆峒区、华亭、崇信、灵台、泾川、子洲、清涧、绥德、米脂、吴堡、佳县、长武13个县级行政区,要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主要内容,开展淤地坝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董志塬及其他12条塬面固沟保塬工程。

二、干旱风沙区。主要包括吴忠市以及榆阳区、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中卫市辖区、中宁、灵武9个县级行政区,以防风固沙为主要内容,加强防护林、人工草场、封山育林育草建设。

三、土石山区。主要包括固原市以及海原、会宁、静宁、庄浪4个县级行政区,以水源涵养为主要内容,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建设。

四、矿山修复。主要包括重点矿山(坑)工矿区,以自然植被恢复为主,把封育与人工造林,把植被恢复与美化、净化矿区环境结合起来。

(据《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猜你喜欢

陕甘宁农产品农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耕牛和农民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
第二届陕甘宁振兴发展论坛3
陕甘宁振兴论坛
陕甘宁银行筹办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