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水利现代化建设模式与实现路径

2013-09-03汪院生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3年9期
关键词:苏州水利水资源

汪院生

(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128)

引言

苏州因水而秀美、因水而富庶、因水而闻名,多年来,全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大局,持之以恒开展水利建设,基本建成了防洪、挡潮、除涝、灌溉、供水、治污等水利工程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当前“建设宜居新苏州、打造创业新天堂、共筑幸福新家园”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水利在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随着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多发,苏州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全面推进水利跨越式发展刻不容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出台及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明确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方向和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的总体目标;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全面建成高标准的水利水务工程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2011年 5月,苏州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

1 苏州水利发展现状与形势

1.1 苏州水利基本情况

苏州地处太湖下游、长江尾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水利上呈现五大特点:

(1)河湖众多,水面占比大。全市共有各级河道2万余条,大小湖泊300多个,全市国土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42.5%。

(2)地势低洼,防洪任务重。全市低洼圩区面积达 5536平方公里,上有洪水下压,下有江潮顶托,洪、涝、渍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防洪除涝减灾任务艰巨。

(3)滨江临湖,资源优势多。苏州拥有约160公里的长江岸线和75%的太湖水面,水资源、河湖资源、岸线资源、湿地资源等丰富,开发优势明显,保护任务繁重;同时,由于自产水资源不足,河网水体自净能力差,主要依赖长江水、太湖水和过境水,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受周边来水的影响大。

(4)文化深厚,水乡名镇多。苏州古城古镇空间格局与河网水系保存完整,苏州古城是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乡城市,是世界“八大水城”之一,中国十大水乡名镇有六个在苏州,全市河道景观功能凸显,治水史与社会发展史紧密相依,水文化与吴文化紧密相融,水景观与旅游资源紧密相系。

(5)经济发达,水利要求高。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9亿元,以占全国0.09%的土地创造了全国2.2%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市常住总人口1047万人,城镇化水平超过70%,5个县市均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10名。

历届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经过长期持续不断的兴水利除水患,在防洪除涝减灾、水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水务、农村水利以及水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1.2 苏州水利现状评价

根据《江苏水利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现状苏州水利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估得分87.1分,是江苏省唯一一个进入水利现代化成熟期的地区。其中,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万元GDP用水量、区域防洪除涝达标率、人才结构达标率等4项指标,与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评判标准尚有一定差距,表明苏州水环境质量差、用水效率不高、区域防洪能力不足以及水利人才结构不合理,这些方面是苏州水利目前存在的短板,也是今后水利建设的重点。苏州水利现代化现状指标评估结果见图1和图2所示。

图1 苏州水利现代化现状水平评估结果示意图

图2 苏州水利分项指标现状水平评估结果示意图

1.3 苏州水利发展形势

―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间,是苏州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机遇期。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经济社会现代化要求水利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一是建设高端产业城市,要求完善水利发展格局;二是提升城市品位,要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展惠及民生,要求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四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要求拓展水文化水景观功能;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严格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六是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要求提高水利行业服务能力。

适应经济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要求,必须加快苏州水利现代化建设。苏州不仅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突出的区位优势,也有先进的发展理念、雄厚的物质条件,并积累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和引领的示范工程,创造了很多极具特色的“苏州经验”,全市水利发展取得的卓著成就,为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苏州水利现代化建设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难度大,目前,全市河湖水体水质仍较差,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入河湖排污总量的压力较大;其次是河湖资源保护难度大,由于受土地资源总量不足制约,侵占河湖面积、向河湖要地的现象仍然存在,河湖资源无序利用的局面尚未根本遏制,在发展建设中如何优化利用河湖资源,保护水域面积不萎缩,保护江南水乡特色不改变的难度较大;再次是水利建设外部成本明显增加,主要体现在受土地资源指标约束和移民安置难度大。

2 苏州水利现代化目标任务

2.1 苏州水利现代化基本内涵

水利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提供重要基础保障。水利现代化建设必须融入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大系统,与相关领域现代化进程协调配合,并适度超前发展。水利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运用先进的治水理念引领水利,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水利,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和制度装备水利、管理水利。水利现代化具有发展阶段的特征,富于时代特色,以发展的视角审视,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水利现代化具有空间差异的特征,富于区域特色,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利现代化建设模式。水利现代化具有全面统筹的特征,富于综合性特点,涉水水务应全面统筹规划建设。水利现代化具有系统整体特征,包括观念现代化、管理现代化、设施现代化、技术现代化、服务社会化等。

苏州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内涵是:满足经济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水利发展的需求,针对自然条件、水利现状和支撑能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水利,用现代水管理制度推动水利改革,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利现代化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现代化。具体特征体现为: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健康优美的河湖环境、安澜无恙的防洪体系、量质兼备的用水保障、水乡水城的文化景观、高效规范的管理服务等六个方面,展现“一江百湖万河康,水惠民生新天堂”的苏州水利现代化整体形象。

2.2 苏州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

适应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适度超前安排,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2014年率先达到省定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有条件的市(县)区率先达到既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序进度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彰显水文化,创新水管理,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和标准明显高于全省总体水平,为全省乃至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到2020年,全面建成高标准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和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实现水利对经济社会较高标准的保障水平和支撑能力。水利发展主要指标全国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水利现代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

2.3 苏州水利现代化主要任务

苏州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为:

(1)保障水安全:加快防洪除涝达标建设,全面巩固提升防洪除涝能力;

(2)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全面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3)改善水环境:加强河湖保护与水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改善水环境;

(4)彰显水文化:强化水利景观服务功能,全面彰显苏州水文化特色;

(5)创新水管理:改革创新水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3 苏州水利现代化实现路径

3.1 苏州水利现代化体系建设

实现苏州水利现代化美好蓝图,重点打造现代水利八大体系。立足全面发展和优化提升,着力构建防洪除涝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文化水景观四位一体功能体系;立足城乡统筹和民生优先,着力推进城乡供排水和农村水利工程体系;立足创新引领和科技带动,着力提升现代水利科技与信息化体系;立足依法治水和规范高效,着力加强水管理服务支撑体系,凸显水利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的基础支撑作用,拓展水利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平台作用。

(1)防洪除涝减灾体系。通过巩固加强防洪屏障、扩大洪涝水外排能力、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等建设,构建“标准较高、协调配套,行洪安全、排涝通畅”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2)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通过大力提升区域水资源调控能力,完善 ―江湖共济、多源供水‖的输配水网络,强化饮用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构建―量质兼备、利用高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

(3)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按照“控制增量、减少存量、增加容量”的水环境治理思路,以水域定陆域、水陆统筹,以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为核心,统筹点源、面源及内源治理,污染物源头控制和传输过程控制相结合,削减入河污染负荷与提高水域纳污能力相结合,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相结合,深化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碧水畅流、河湖健康”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4)水文化水景观体系。坚持文化导向引领,依托苏州“山、水、园、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保护传承为主线,以景观建设为手段,以水利实践为载体,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构建“古朴风物、自然风光、水利风景”融为一体具有苏州特色的水文化水景观体系。

(5)城乡供排水工程体系。按照水务一体化管理要求,统筹城乡供排水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经济、合理的城乡一体化供排水工程体系,提高城乡供排水的系统性、协调性、共享性与经济性,加快实施区域集中供水,完善雨水排水与污水处理,加强污泥有效处置与利用。

(6)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围绕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都市型、生态型、集约型、高效型、休闲型农业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圩区达标、高标准农田、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水土流失防治等基础设施和水利管理建设,构建功能完备的现代农村水利工程体系。

(7)科技创新与信息化体系。大力实施水利科技创新战略,建设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和水利信息化体系,不断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和智能化管理能力建设,加强水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加大先进技术在防汛指挥、水资源调度、水利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推广应用,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8)水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水利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体系,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工程和技术等手段,着力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体制机制。

3.2 苏州水利现代化实施重点

按照建成现代化水利综合保障体系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突出解决薄弱环节,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水利科技与信息化水平,着力打造水文化水景观精品工程,深入推进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水利行业支撑能力。

(1)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推进流域重点骨干工程、区域通江达湖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湖泊综合整治工程、污染河道洁净工程、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城乡供水排水工程和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等八大工程。

(2)科技与信息化。大力实施“科教兴水”战略,健全完备水利科技进步体系。依托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信息技术、自动监测技术、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基本水情监测、基础数据自动采集,建成集防汛防旱防台以及除涝、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及河湖资源管理、农村水利、电子政务管理为一体的苏州“数字水利”决策管理平台,完善业务应用系统,重点开展“7+X工程”,即一套标准规范、一套水利水务综合数据库、一套水利水务综合服务基础平台、一套水利水务业务网、一个数字化应急监控指挥中心、一个政务内网信息门户、一个公众服务信息门户以及若干业务应用系统。

(3)水文化水景观。紧扣苏州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城市主题,结合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立足现代水利,挖掘治水文脉,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打造 10大水文化载体、10个水利风景区和10条水利观光线,加强产业融合、文旅互动,建设独具苏州特色的水文化水景观精品工程。

(4)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5)行业能力建设。加强执法基地建设,提升执法装备水平;合理调整基层水利站机构,建设水利服务站基地;加强水文站网与监测能力建设,构建水情、水资源、水质、水生态、城市水文、巡测与应急监测六大监测站网体系;优化人才结构,建设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健全执法机构,完善执法网络建设;加强基层服务队伍建设。

3.3 苏州水利现代化行动计划

按照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全市2014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其中昆山和工业园区2012年力争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其它地区2014年前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根据水利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的《苏州市水利现代化规划》(水规计﹝2012﹞207号),通过进一步细化制订水利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全市上下逐级落实组织保障、工程建设、服务提质、绩效考核四大行动。

初步匡算,到2020年,苏州水利现代化建设投入资金约1200亿元,今后10年,预计全市可筹措的政策性资金600亿元左右,企业融资预计500亿~600亿元,可基本保障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投资需求。

4 结语

水利现代化是苏州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也是发展和提升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平台。苏州作为全国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实践,将为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模式与实现路径提供示范和借鉴。

1 水利部文件. 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1.451. http://ghjh.mwr.gov.cn/zdzt/

2 江苏省水利厅文件. 关于发布《江苏省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2010.50.http://wenku.baidu.com/view/ca65c0ebb8f67c1cfad6b897.html

3 陶长生. 水利现代化及其指标体系研究.[M]. 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1.

4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 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 中国水利. 2002.4.31-34

5 张丽平, 贾绍凤. 上海市郊区水利现代化综合评价方法.[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卷第1期.2004.3.66-70.

6 顾浩.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第 35卷.2004.1.26-29.

7 顾浩, 矫勇等.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8 翟浩辉. 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J]. 中国水利. 2002. 7.8-16.

猜你喜欢

苏州水利水资源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