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住院病人伴发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研究
2013-09-03郭江红冯惠芳陈小平
郭江红,冯惠芳,陈小平
躯体疾病伴发的心理反应尤其是焦虑抑郁症状,正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许多病人在躯体疾病的同时常伴发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在英国,Bridges等筛查2 500例综合医院的病人,发现500例病人同时伴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发生率为20%,其中84%的焦虑抑郁症病人是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只有17%的焦虑抑郁症病人是以心理症状为主诉。正确检出率不足50%[1]。这些情况常容易被忽视,造成漏诊和误诊。因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调查共入选了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入心血管科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1 081例,年龄(54±18)岁;男521例,女560例;其中高血压78例,急性心肌梗死285例,扩张型心肌病76例,风湿性心脏病23例,先天性心脏病25例,冠心病306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238例,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再入院者50例。
1.2 方法 入院1d~2d内进行询问病史,并行焦虑抑郁症量表(HAD)、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HAD>7分,HAMD>12分,HAMA>10分即可诊断焦虑抑郁症。询问病史内容包括病史,家庭情况,经济情况,文化程度。精神科大夫参与诊断及治疗。
2 结 果
2.1 发病率 心血管科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中焦虑抑郁症总发病率77.9%。先天性心脏病、PCI术后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疾病的发病率(P<0.001),其次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较其他疾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的发病率
2.2 焦虑抑郁症患者睡眠状况、躯体症状及出现频率 患者伴随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伴随症状,其次胸部不适及消化障碍发生率较其他症状有较高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焦虑抑郁伴发症状发生率
2.3 文化程度及其发病率(见表3)不同文化程度焦虑抑郁发病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不同文化程度焦虑抑郁发病率
2.4 不同工作及经济情况焦虑抑郁的发病率 无工作经济差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01)。有工作经济差、无工作经济好的较有工作经济好的焦虑抑郁发病率低(P<0.05)。详见表4。
表4 不同工作及经济情况焦虑抑郁的发病率
2.5 子女重视与否、男女焦虑抑郁发病率 子女重视和子女不重视的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与女性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子女重视与否、男女焦虑抑郁发病率
3 讨 论
通过对心血管科有器质性疾病患者历时1年的调查显示,焦虑抑郁症发病与文化程度无明显关系,与家庭收入、工作情况、子女重视程度等有关,女性较男性多,经济负担大较负担小的发病率高。子女重视程度高的家庭较不重视的家庭发病率低,资料还显示其发病率与疾病症状的轻重、病史的长短有很大关系。症状重、病史长的患者发病率高,经过PCI手术的发病率更高,多表现为睡眠障碍、胸闷、颈背部疼痛、消化障碍等。绝大多数病人因躯体症状的多种多样及严重程度有时会掩盖情感或焦虑抑郁症障碍的识别,患者不了解焦虑抑郁症是精神心理障碍,不会主动叙述情感症状,而代之以一大堆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胸闷、胃口不好、失眠、肩背疼痛等,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症状不能及时治疗,症状不能缓解。有研究随访1 250例冠心病人19.4年,伴发中、重度抑郁的冠心病患者和无抑郁者相比,5年~10年间死亡的危险性增加84%[2],心肌梗死后重度抑郁,使心肌梗死后6个月的死亡风险成倍增加,其增加的死亡风险与高Killip分级/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所致的死亡风险增加相似[3]。有研究证明,抑郁症可以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4],抑郁症显著增加心肌梗死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3,5]。目前抑郁和焦虑的识别率较低,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Robins LE,Regier DA.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America:The Epidemological Catchment Area Study[M].New York:The Basic Biik Press,1991:1-5.
[2]John C.Depression and long-term martality risk in patient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l,1996,78:613-617.
[3]Nancy FS,Francois L,Mario T.Depression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Impact on 6-months Survival[J].JAMA,1993,270:1819-1825.
[4]胡大一,于欣.双心医学[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85.
[5]Nancy FS,Francois L,Mario T.Depression and 18-month prognosi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1995,91:999-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