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参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全血黏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2013-09-03肖展翅夏光明倪小红
肖展翅,邱 斌,夏光明,郑 操,倪小红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临床急症,约占脑血管病的75%以上,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特点。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黏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也是脑梗死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2]。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据报道,78%的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形成[3],20%~30%的脑梗死是由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性病进行性发展所致[4,5]。本研究以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蒲参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血脂和全血黏度的影响,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蒲参胶囊对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0岁~75岁(58.0岁±4.8岁);对照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45岁~78岁(60.0岁±5.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血脂、全血黏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病例标准 所有病例均经头部CT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6];发病时间在6h~72h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首次发作的脑梗死患者;年龄40岁~78岁;合并血脂异常、全血黏度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坚持治疗者。
1.3 排除病例标准 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特殊部位(小脑、脑干)梗死;由肿瘤、外伤、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引起脑栓塞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内分泌、血液等严重原发性疾病,1个月内有创伤或手术史;过敏体质或已知对本药成分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治疗方案治疗[7]。治疗组口服蒲参胶囊(江苏苏中海欣制药有限公司)4粒,每日3次,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除了蒲参胶囊外,其他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血糖等同治疗组。所有研究对象停用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
1.5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脂和全血黏度的检测,并检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了解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厚度和数量以及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的变化。
1.5.1 血脂检测 采用氧化酶法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终点法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5.2 全血黏度检测 采用毛细管法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测定高切、低切全血黏度。
1.5.3 颈动脉彩超检测 使用美国HP-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颈率为710MHz,行两侧颈动脉检查,由固定专人测定,患者仰卧位,测量颈总动脉距分叉2cm处中层内膜厚度。仔细观察斑块表面的形状及内部回声情况,并测量斑块大小、厚度和数量。
1.5.4 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调查 所有患者于治疗开始至1年进行随访,调查两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脑梗死的例数,计算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1.5.5 安全性检查 血、尿、粪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s)mmol/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s)mmol/L
组别6.52±1.05 2.42±0.58 1.26±0.46 3.85±0.96治疗后 6.20±0.98 2.28±0.62 1.32±0.58 3.66±0.82治疗组 治疗前 6.48±1.18 2.52±0.73 1.22±0.45 3.91±1.16治疗后 4.45±0.821) 1.32±0.781)2) 1.42±0.58 2.82±0.88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TC TG HDL-C LDL-C对照组 治疗前
2.2 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比较(±s)mPa·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比较(±s)mPa·s
组别 高切 低切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7.2±2.4 5.6±1.8 12.2±2.8 9.5±1.9治疗组 7.4±2.3 4.8±1.61) 12.8±3.1 8.7±1.5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变化(见表3)
2.4 两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在6个月内再次出现TIA 2例(次),发生急性脑梗死1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9.37%。对照组出现TIA 3例(次),发生急性脑梗死2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7.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变化(±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变化(±s)
组别 斑块大小(cm2)斑块厚度(mm)斑块数量(个)IMT(mm)0.082±0.022 2.04±0.40 3.22±0.68 1.64±0.36治疗后 0.079±0.020 1.96±0.28 3.12±0.58 1.56±0.40治疗组 治疗前 0.081±0.026 2.08±0.41 3.20±0.78 1.60±0.38治疗后 0.065±0.0181)2) 1.54±0.301)2) 3.04±0.48 1.18±0.341)2)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对照组 治疗前
2.5 药物不良事件 研究期间,治疗组在使用过程中有3例患者于开始服药时出现腹胀、恶心,3d~5d后自行缓解,但均能坚持服药,未见肝肾功能异常、过敏及其他毒副反应。
3 讨 论
TC、TG或LDL-C升高、HDL-C降低,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LDL-C是胆固醇的主要载体,当血浆LDL升高时,可以向内皮下迁移,在局部活性氧的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ox-LDL),刺激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合成和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损伤内皮细胞,使其对脂蛋白和其他血浆有形成分的通透性增加。同时暴露了内皮下胶原组织,导致血细胞和血小板黏附聚集[8]。同时,血脂升高,还会引起血黏度升高,血液流动速度减慢,血液流量减少造成微循环障碍,易引发脑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血管内基膜缺氧受损,血液中高浓度的脂肪更易沉积在血管内壁,使血管内壁粗糙、硬化、狭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硬斑块又称稳定斑块,其纤维帽较厚,脂质池小,较硬,血栓不易脱落[9,10],软斑和混合斑则发展快,易伴发斑块的溃疡、破裂、出血,诱发栓子生成物质的产生,促使管壁的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形成脑栓塞[11,12]。
蒲参胶囊由何首乌、蒲黄、丹参、川芎、赤芍、山楂、泽泻、党参8味药组成,其中何首乌滋肾益肝,养阴填精,调降血脂。蒲黄化瘀利滞、活血通络。丹参、川芎、赤芍、山楂活血化瘀、消食导滞。党参、泽泻健脾益气、利水祛湿。全方合用活血化瘀、祛湿降浊、滋肾健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机相合。其降脂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抑制脂质合成,影响脂质的分布运转与清除,促进脂质排泄[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蒲参胶囊具有降低血脂作用,尤以TG明显;蒲参胶囊还可以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作用,与相关文献相一致[15,16]。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各种重要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蒲参胶囊具有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和厚度,IMT有明显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别是不稳定斑块疗效更为明显,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血脂代谢,使进入斑块内的胆固醇下降,并下调各项炎症相关因子有关[17]。本研究通过发病6个月内观察,治疗组脑血管事件复发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无肝肾功能损害、过敏等药物不良事件 发生,安全有效。
[1]陈可冀.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278.
[2]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6.
[3]Kazmierski RW,Watala C.Intima-media comlex thickness ofcommon carotid artery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J].Neurochir Pol,2000,34(2):243-253.
[4]Sitzer M,Muller W,Sieler M,et al.Plaqueulceration and lument thrombus are the main source sofcerebral microemboli in high grade inter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Stroke,1995,26(9):127-135.
[5]Hassan A,Markus HS.Genetics and ischaemic stroke[J].Brain,2000,123:1784-1789.
[6]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7]饶明俐,王文吉,黄如训,等.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9-56.
[8]赵永平.临床血脂100问[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5-36.
[9]Plutaky J.Atherosclerotic plaque rupture:Emerging in sights and potruneties[J].Am J Cardiol,1999,84(1):15-20.
[10]Stoll G,Jancler S,Sitzer M,et al.Unatable carotid stenosisan inflammatory[J].Disease Ervenarzt,2000,71(12):955-962.
[11]高庆春,黄如训.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9(5):291-294.
[12]史玉泉,周孝达,汪元级,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635.
[13]王宇晖,周超凡.中药降脂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3):184.
[14]王四旺,谢艳华,王剑波.中药蒲参胶囊的研究综述[J].医药研究,2004,3(1):64-67.
[15]刘宗莲,吴圣贤,高改地.蒲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3(3):227-229.
[16]邓庆梅.瑞舒伐他汀钙片与蒲参胶囊降脂疗效比较[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2):21-23.
[17]张雪梅.蒲参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中成药,2008,8(8):110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