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CTV暗访记者的卧底生活

2013-09-03本刊编辑部

人民周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李梦暗语烟盒

一般一个记者会随身携带两个拍摄机器,“一个烟盒、一个打火机,都可能是我们的暗访拍摄设备。”

老皮鞋明胶、剧毒一次性筷子、地沟油,后来轮到了肯德基……这些行业秘辛,让人们在震惊之余,亦感叹央视的“侦探”神技。

记者装备量身打造

看央视的调查性报道,观众可以看出,暗访机的镜头几乎每次都能找准被采访对象,而且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双方的距离近在咫尺。

据央视的主力调查记者李梦(化名)讲,这主要源于“装备精良”。李梦曾参与采访调查了罗维邓白氏公司掌握1.5亿国人的个人隐私信息并进行交易的事情。

“我们的暗访设备几乎都是为每个记者量身打造的。隐秘性真的堪比007了!”李梦说,一般一个记者会随身携带两个拍摄机器,“一个烟盒、一个打火机,都可能是我们的暗访拍摄设备。”

“可能在对方看来,就那么随便一放,但其实已经在拍摄了。”李梦说,“当然,这只是举例子,并不意味着真的就是烟盒、打火机。”

但是,并不是每次采访都会很顺利。李梦坦言,观众所见清晰直白的镜头,其实是经过多次追问才能达到的效果。

而在早期,可拍照的手机等轻巧的电子产品还没出现时,摄像机的开关声音就成了大麻烦,每一次“叮咚”都能把记者吓得不轻,记者往往使出浑身的劲大声咳嗽,来掩盖声音。

卧底身份随用随换

在“防火防盗防记者”流传广泛的社会情势下,记者接近暗访对象,需要合理的身份掩饰。李梦以他主力参与的罗维邓白氏案件举例,团队前后7名记者共同参与,他们设计多个身份,每个记者用过一个身份后,下次采访就会换另一个。

“这次他扮演老板,我就是秘书;下次他可能是司机,我就是商人。为的就是不露马脚。”

再如,为了躲过传销组织的检查身份证和搜身,央视有“福尔摩斯”之称的女记者王亚丹还扮过装修公司老总,出手大方地请传销人员吃饭,在欲擒故纵地拒绝了几次听课邀请之后,最终王亚丹身怀暗器,手捧茶杯,光明正大地去听了一次课。拍摄取得了成功,传销组织领导侃侃而谈的场面则在电视上充分曝光。为了能长期潜伏,央视节目组有时还需要帮成功卧底的记者做“业绩”,因为通过内线推荐进去的记者必须能拉来业务,没有业务就会被淘汰。节目组就帮他们接单,卧底记者业绩好了,才能慢慢接触到骗术的核心人物。

当然,在真正暗访之前,记者会先接受节目组导演无数次的“模拟考试”。“他们会用各种可能出现的场景来试探我们,我们也得通过这些演练去适应新身份。”李梦回忆道。

暗语保障安全

在成功经过导演的考验后,一线的调查记者们就开始了实地的暗访。“到一个地方后会有踩点、探路的工作,一般会有一个同事以各种理由接近被采访对象,比如问路、找人之类的。”李梦说。探路的目的不光是打探对方的虚实,同时也在为自己找好退路,以防不测。除了人员准备外,他们还有暗语的设计,以通知支援同事随时应对。

“都是些听起来稀松平常的话,比如随便一句‘明天爷爷要来了’,这有可能是在通知同事对方要出货了或者我们遇险了之类的。”李梦举例说。

央视一位主管调查的导演李轶在谈及一次话术调查时,也提到了暗语。例如,卧底记者每天进去以后发一个短信,“今天晚上我回家吃饭”,代表着安全;晚上下班以后,发一条“我要回家吃饭,菜做好了没有”,就代表他出来了。

倘若记者在实地调查中遇险,调查记者们的训练是打死不承认,就算是拍摄机器被发现了,宁可砸了它,把它销毁了,也决不能让素材落到对方手里。

为做好保密工作,节目组还会要求参与调查的记者签订保密协议,如有泄密,就须离职。更严格的是,每个记者和导演都是单线联系,通报选题的进展情况。

今年30岁的李梦做暗访记者3年了,他说其实暗访记者的职业生命并不长,“就好比我今年做了,领导可能就得把我放一阵不再做暗访,毕竟还是有暴露的风险”。

猜你喜欢

李梦暗语烟盒
李梦漩作品
An extended social force model on unidirectional flow considering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mpacts of hazard source
李梦漩作品
暗语
Reflection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用烟盒做一架小飞机
烟盒博物馆之旅
暗语
暗语
烟盒博物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