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贵州之新
2013-09-01王瑞军
文Ⅰ王瑞军
(作者系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任玉梅)
刚刚过去的2012年,有两件大事必将载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史册。
一是年初国务院出台了支持贵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国发2号文件”,启动建设黔中经济区、贵安新区,联手打造贵州未来发展的“发动机”;织金至纳雍铁路、夹岩水利枢纽、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盘子;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利用试点、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等相继启动,贵州迈开了开放开发的新步伐。
二是成功召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明确“两步走”战略部署,提出“到2016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20个县(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年底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做出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以全面小康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贵州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这两件大事对贵州的影响,必将是全方位、多层面、历史性的,必将给贵州带来巨大改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主基调、主战略和重点任务的逐步深入人心,全省上下凝聚起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巨大热情,激情干事、发愤图强的强大自信,增比进位、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最美乡村医生钟晶、最美乡村教师徐德光、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优秀驻村干部寇强、真心为民服务的“背篼干部”等“最美贵州人”,展现出贵州干部群众立足本职、扎根山区、创业奉献的良好风尚。
今年是贵州建省600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回首历史,贵州曾有过“开一线以通云南”的灿烂辉煌,有过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独领风骚,有过工农红军“突破乌江”、“攻克娄山关”、“四渡赤水”的经典传奇,有过“遵义会议”的扭转乾坤,有过史迪威公路“24道拐”的辉煌抗战印记。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最早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建设“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毕节试验区,最早探索“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湄潭经验。各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从解放前的“干人”、食不果腹,到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贵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今年是贵州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元年。历经600年风雨征程的贵州,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新面貌走向新的未来。
贵州之新,新在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释的“中国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豪迈热情和坚定决心。而现阶段贵州的“中国梦”,就是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以全面小康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把“中国梦”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必将使我们的圆梦行动变得更加实在、更加可行。
突出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核心指标,坚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不以省总体小康代替县县小康;坚持多数城乡家庭达全面小康,不以平均代替大多数;坚持多数群众认可,不以简单指标代替直观感受,必将建成一个不含水分、老百姓得实惠、人民群众认可、看得见摸得着的全面小康社会。
贵州之新,新在状态。实现贵州的“中国梦”,决定了必须打破条条框框束缚,冲破陈旧思维定势,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全力推动、全民推动。
以“十破十立”为重点,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正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逐步展开,把握外部机遇聚合、内部机遇凸显的“双重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明显、后发优势突出的“双重优势”,围绕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全省上下更新观念、方法、作风,广大干部群众拓宽眼界、思路、胸襟,敢创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呈现出创业、创新、创先的崭新风貌。
王瑞军认为,通过凝聚贵州精神,弘扬贵州志气,上下同心、人民响应,焕发激情与信心,始终坚定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我们必将走上同步小康的贵州之路!(本刊记者 张 丽/摄)
凝聚贵州精神,弘扬贵州志气,上下同心、人民响应,焕发激情与信心,坚定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我们必将走上同步小康的贵州之路!
贵州之新,新在作风。实现贵州的“中国梦”,必须锤炼扎实过硬的作风,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一心一意服务群众,全心全意利民富民。
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带头务实清廉,敬仰党的事业、敬畏手中权力、敬重服务的人民,密切联系群众,真诚尊重群众,向群众学习,集中群众智慧,形成科学决策,推进工作落实。
广大干部群众先干不争论、快干不议论、实干不空论,不断凝聚、积累和传递“正能量”,这样,必将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必将真正实现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实现到2020年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