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战略隆起带 夯实中国影响力

2013-08-31赵可金

当代世界 2013年12期
关键词:周边国家外交和平

■ 赵可金/文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观大势、谋大事,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对外战略。2013年10月24—25日,中央在北京专门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今后五至十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了解决周边外交面临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周边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心,打造周边战略隆起带,夯实中国影响力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战略地位: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心

战略重心是指决定一国战略目标实现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地理空间,是攸关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的焦点地带。任何国家的对外战略都有其统率全局的战略重心。一般来说,一国对外战略重心的确定,主要依据一国战略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地理空间的关键特征。在确定对外战略重心时,既要善于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出发,分析并选择决定主要矛盾得以解决的“战略要地”,又要善于分析一国主要矛盾展开的地理空间特征,选择特定的一国战略能力所及的最佳影响力空间作为战略要地。

冷战结束后,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将巩固周边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要坚持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政经结合,加强区域合作,坚持和平解决摩擦争端,妥善处理同周边一些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保持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明确提出把亚洲放在对外政策的首要位置,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强调做实做深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工作,致力于建设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得以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积极运筹外交全局,进一步突出周边在中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外交的对外战略重心。习近平指出,“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随着中国地区影响力的上升和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迅速上升,周边地区对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经略周边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心,决定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成败。

二、战略视角:立体、多元和跨越时空

如何看待中国与周边地区的战略关系,是中国经略周边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周边形势总体稳定,有着明显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周边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即使中国与少数周边国家存在着领土、岛屿、海洋和渔业等争端,但周边国家对华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好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战略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经略周边地缘战略格局,必须立足大局,因势利导,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将经略周边纳入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之中,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这是新时期指导中国周边战略总的发展路径,指明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前进方向。

一是立体。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而且日益呈现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互动空前密切,成为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截至2012年底,中国与周边贸易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三成;每年入境邻国人口1500多万,占入境总人口的半壁江山,中国与周边的交往已经发展成为内外一体、多方互动、官民并举的全方位关系网络。因此,推进周边战略,必须确立立体的视角,加强顶层设计和策略运筹,推动中央和地方各个层次都建立稳定的联系机制,推动官方和民间都深化友好往来,推动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多个渠道都发展关系,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立体外交网络,不断夯实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战略基础与社会基础。

二是多元。周边地区地处海陆交界、族群混居、宗教交汇的密集地带,历史矛盾盘根错节,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很大,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迥异。中国在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关注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灵药。因此,经略周边需要确立多元思维,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周边外交。在东北亚地区,要妥善处理好冷战遗产的影响,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大局,积极运筹朝鲜半岛六方会谈与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共建东北亚地区“和平之窗”;在东南亚地区,要充分考虑地区各国的多样性,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泛亚铁路建设和妥善处理南中国海争端,共建东南亚地区“发展之海”;在南亚地区,要抓住中国与印度两大亚洲经济发动机合作发展的机遇,加强中俄印战略协调和务实合作机制与“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跨越喜马拉雅山的天然屏障,开辟第三条欧亚大陆桥,共建南亚地区“合作之山”;在中亚地区,要大力加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努力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中亚地区“共赢之路”。

近年来,周边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图为中国总理李克强出席2013年10月9日在文莱召开的第1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时,于会议开幕前与文莱苏丹哈桑纳尔、泰国总理英拉出席“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切蛋糕仪式。

三是跨越时空。周边外交是一篇大文章,事关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国际大局,事关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内大局,必须胸中要时刻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首先,要超越时间节点来把握周边外交,不受一时一地得失的思维限制,将周边地区放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面对周边局势的复杂变化,要切实增强战略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只要不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不干扰中国崛起的势头,中国都不必大惊小怪。同时,要超越空间界限来把握周边外交,不流于就周边谈周边的狭隘视野,更不落入从中国看周边的反应式思维陷阱,要将周边地区放到中国与世界关系大变化的世界格局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一切致力于为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致力于中国战略影响力的拓展,使周边同中国的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

三、战略理念:正确义利观

周边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与周边国家开展外交关系,需要确立正确的战略理念。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的周边外交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周边国家日益感受到中国经济影响扩大带来的冲击,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抬头,一些国家奉行经济上靠中国而强调安全上靠美国的“骑墙”政策,甚至个别国家在岛屿和海洋争端上大肆渲染中国威胁,引发地区局势趋于紧张等。面对周边形势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周边外交要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坚持正确义利观,强调以诚待邻、以利惠邻,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重要调整,标志着中国周边外交越来越强调争取更多朋友,而不是仅仅强调经济获利。

习近平认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可见,习近平所强调的“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义原则是有区别的,不是特殊的道义,而是普遍的道义,更强调普遍道义原则基础上的公平正义。同样,习近平认为,“利”也是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互利共赢,“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 因此,在开展同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时,要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基于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帮助,而且此种帮助看作是大国的义务,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而不是惟利是图,以邻为壑,更不是搞“新殖民主义”。显然,习近平提出的正确义利观,不是单纯强调追求一国私利,而是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互利双赢,是一种与传统义利观不同的新型义利观,它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义利并举。在与周边国家开展外交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总的方针是“义利并举”,既要牢牢把握捍卫中国国家利益的原则,又要善于弘扬国际道义。在获取利益问题上,要坚持取利有道,兼顾道义和利益考虑,做到“既要好看,又要好吃”,让各方面都能接受。

二是道义为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中国坚持秉持公道,道义为先,坚持把国际道义放到第一位,积极承担作为发展中大国应尽的国际责任,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敢于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特别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周边地区和平稳定。

三是互利共赢。在涉及具体的国家利益问题上,特别是关于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环境保护等发展利益和民生利益问题上,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周边国家共同利益相统一,达到互利共赢。“对那些长期对华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当然,在处理周边外交的具体问题上,将上述三个要素统一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将正确义利观在具体问题上落到实处,特别是中国自己要先身体力行,还要使之成为周边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核心是发展更加紧密的战略关系。

四、战略走向:周边命运共同体

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中国周边战略将发生深刻调整,从片面强调外交服务发展向服务发展和依靠发展并重转变,在强调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的同时,更强调讲原则、讲情谊、讲道义,赢得更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在具体外交措施上,意味着一些战略资源可能要向周边的投入倾斜,比如军事资源、执法资源、经济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和人脉资源等,推动建设互联互通基础上的高质量自由贸易区,发展形式多样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夯实周边战略基础。具体来说,未来五至十年中国周边战略将沿着四个维度向前发展。

一是打造周边和平发展区,着力维护区域稳定大局。维护周边和平稳定,事关中国和平发展大局,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面对中国与一些国家存在的争端和发生的摩擦,中国周边外交要从维护区域稳定大局的高度,致力于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问题,反对任何一方在周边地区的挑衅言行,不允许在中国的家门口生事,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搞乱。

要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以发展求和平、以合作求和平、以共赢求和平的方向,与有关各方共谋和平发展之路,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不管局势发生如何变化,都应该牢牢把握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特别是牢牢把握地区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彼此利益交汇点,不失时机地搭建和平发展的大舞台,构建维护和平发展的合作机制,打造周边和平发展区。

要本着相互尊重、互谅互让的原则,致力于推动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和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各国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跨境流动频繁,难免发生摩擦,加之周边地区热点问题很多,历史恩怨盘根错节,各种争端错综复杂,要增强耐心,表达诚心,推动建立地区和平对话机制、地区安全机制和危机管理机制,防止争端冲突升级,局势恶化失控。

二是打造周边地缘经济圈,着力深化区域互利共赢。强劲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头,是中国经略周边的优势资源。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周边外交将在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打造周边地缘经济圈,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

加快推进以周边地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统筹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资源,深化与周边国家在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空间,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的“周边经济大通道”计划,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完善区域金融安全网络,与周边国家一道建立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基础上的边境经济特区计划,鼓励边境地带建设若干类似于深圳的特区城市,加快沿边开放步伐,深化沿边省区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和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通过其强大的经济辐射力,牵引与周边国家的分区合作。

三是打造周边共同安全圈,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维护和巩固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将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统筹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积极提供区域安全公共产品,打造周边共同安全圈。

倡导全面安全理念。中国将重视发挥劝谈促和角色,在谋求朝鲜半岛局势缓和、推进领土争端解决、加强中外军事交流等问题上,积极谋求与周边国家在传统安全领域上的合作。中国将更加重视承担积极有为的大国责任,在联合搜救演练、联合巡逻执法、联合维和护航、联合打击“三种势力”等方面,大力推进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跨国合作,夯实区域全面安全的基础。

倡导共同安全理念。中国将不仅强调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更强调周边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特别是推进和完善朝鲜半岛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安全框架,更加突出由直接当事方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谋求有关各方的共同安全。

倡导合作安全理念。中国将大力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推进双边军队、执法、司法、监管、地方等各个领域的专业合作和各个层次的对口合作,探索双边安全合作的新渠道和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中国也将主动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深化有关合作机制,增进战略互信。

四是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着力推进区域人文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巩固和扩大同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关系到中国周边战略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今后,中国周边外交将强调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

要大力开展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和公共外交,介绍好中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充分鼓励大学、智库、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团体加强交流,特别是在目前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东亚思想库网络、宗教学论坛、体育盛会、影展和各种文化艺术节等平台基础上,以亚洲精神为统摄,鼓励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之间的对话,为文化理解和融合创造条件。大力加强民间外交,要鼓励中国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网络拓展海外联系,并加强组织协调、规范管理,使之健康有序地参与外交。突破“官民分离”、“内外有别”的外交思维,探索“官民结合”、“亦官亦民”的民间外交新平台,特别是发挥人民政协亦官亦民的优势,将财经、文化、宗教、华侨、国际友好等各届别的人民组织起来,建立健全外交外围组织体系,建立各种形式的协会、基金会、委员会,营造官民联动的大舞台。

总之,要通过努力,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开辟中国周边外交的美好未来,使中国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猜你喜欢

周边国家外交和平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2001年—2009年中国及周边国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