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延续:当代中国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
2013-08-30龚茂富
【摘要】当下,祖师爷信仰鲜活的存在于民间武术之中。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跟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心理有密切关系。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彰显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它为民间武术发展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发挥了积极的功用。对民间武术祖师信仰的社会与精神价值进行充分发掘,对原有的逻辑形成超越,可以为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传统之创造转化提供动力。
【关键词】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仪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3)01-0178-5
祖师爷信仰属于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民间信仰范畴。千百年来,中国民间武术吸取儒释道文化精华,尊师重祖。虽然如此,但是民间武术边缘化、底边化的生存境遇,致使其祖师爷信这一文化传统长期被研究者所忽视,或者由于一种思维模式被当做糟粕而尘封进历史的密闭空间。调查发现,当下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十分鲜活且复杂,它对民间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学功能和意义。那么,当下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状况如何?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社会心理?这种祖师爷信仰发挥了怎样的功用?诸种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一、断裂与延续:从历史中走来的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
清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说:“百工技艺,各祠一神为祖。”祖师也称“祖师爷”,指的是这些文化传承者所信奉的,开创其所操演的技艺、所从事职业的活生生的“人”,是一个群体阶序形成、行动交往基本准则的标志与象征[1]。
中国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体基础。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具体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依据相关记载可以断定,作为民间武术群体的泛宗教信仰形式,它与中国人的宗教观有密切关系,并于明清时期臻于成熟。如,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的镖师通常尊关公和各自门派技术鼻祖为祖师爷。清人姬际可创立形意拳被尊为该拳种的祖师。在民间信仰浓厚的传统社会,祖师爷信仰构成了民间武术群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在历经了“新文化运动”、“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等社会、政治运动以后,祖师爷信仰被作为科学的对立面而斥为迷信,遭受到了意识形态和政治现实的双重压迫。在二十世纪中国史中,一个显著奇特的事是: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想与态度出现与持续[2]。因此,像其他文化传统一样,这一时期中的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形成了全面的断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落实,民间信仰逐渐得到恢复。民间武术群体的祖师爷信仰也逐渐复兴起来。但是,其社会空间仍然极其有限,其合法性也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同。21世纪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席卷全球。借助这一西方强势话语,2006年,中国非遗保护运动完成了将民间信仰正名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启蒙。2006年12月发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中,民俗信仰的普查提纲明确列于16类普查提纲之中。民间武术的祖师与其传承人·同成为了保护的重要范畴。当前,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基本完成了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换,昭示出这一文化传统得到了合理、合法地延续与传承。
当前,民间武术各门派祖师爷信仰逐渐复兴且异常庞杂。他们供奉祖师爷的地点多在家中或俱乐部会馆之中。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并未像其他行业的祖师爷信仰一样因衰亡而不得找寻。限于篇幅所限,取其中个案概述如下:
少林派供奉达摩为其祖师。民间武术界传说达摩面壁于嵩山少林寺,九年功毕,创少林十八罗汉手。少林派遂将少林武术依托附会于达摩,认其为本门祖师,加以奉祀。武当派供奉张三丰为祖师爷,此外还信奉真武大帝。武当派武术发源于武当山,武当山是道教圣地,“北方玄武大帝”道场,武当山除了崇奉“三清四欎”外,又独奉“真武大帝”[3]。在道教史上,张三丰是道教武当派及武当派内丹与武术的开山鼻祖。
据峨眉派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司徒玄空被尊为该派祖师。春秋战国时期,司徒玄空修行于峨眉山,受灵猴启发创立“峨眉通臂拳”传于后人。近年来,相关部门在峨眉山上为司徒玄空雕塑了蜡像接受众人奉祀。同处四川的青城派尊五岳丈人宁封子为远祖、张陵为初祖。相传轩辕黄帝曾在青城山学艺于宁封子,获龙蹻飞行之术。黄帝在获得飞行之术后打败了蚩尤部族,使华夏民族获得了统一。因此,宁封子被青城派尊为世间轻功第一人。相传张陵到青城山创道,杀鬼降魔,为后世留下诸多武功。青城派刘绥滨在收徒之时,其会馆中的案桌上依次摆有宁封子、张陵神像以及其师父余国雄的照片,徒弟要同时给这三位祖师磕头上香。同为青城派的何道君在家中堂屋的案桌上供奉张陵、关公以及传艺与自身的曹明仙道长,每日定时上香磕头。何道君说,“我信奉关公,不仅仅是因为关公是武神,他身上还有仁义和不一般的心态,他还是财神,有招财进宝之意。”近些年,四川民间武术界还在成都望江公园定期祭拜达摩祖师,举行“达摩会”切磋武艺、拜师收徒。
二、当代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的特征
(一)多元庞杂性
中国行业神通常是一业多神,或几业一神[4]。从整体上看,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也呈现出多神的特性,其内部各门派之间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祖师爷信仰。民间武术有些门派中信奉的祖师爷一般是对一些帝王将相、宗教人物的附会,对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进行加工,从而制造出本门派的祖师爷,这些祖师爷是否对本门派的武术有传承却无法考证。
但是,民间武术也与其他行业共祀一个祖师爷,如关公信仰。相传关公即可以震慑邪恶,弘扬正义,又可以招财进宝。因此,与之相关的行业都敬而祀之。可见,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是多元与庞杂的,具有自身的特性,并非有如部分学者指出的只有关公为行武之神[5]。
(二)自发性
中国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是民间武术群体的自发自愿行为。—直以来,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接纳,一度被视为“淫祀”。如今虽得到正视,但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各门各派常常根据需要,如,收徒、传位等,来组织奉祀仪式。奉祀所需的一切道具、服装、香蜡、宴席等都是通过自筹资金来解决。即使要增加或删减一些祭拜程序,也是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并不需要得到其他组织或政府部门的许可。
(三)功利性
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还体现出了明显的实用功利性特征。—方面,在祖师爷认同上具有实用功利色彩。民间武术所祭拜的祖师爷有些是有传承关系的祖师,有些则是经过精心选择建构而来。如,少林派崇达摩为祖师,此乃后世伪妄之说,有言赵匡胤为其开山祖师者,更是虚构[6]。此类依附选择的往往是德高望重、影响广泛的帝王将相、神秘人物或爱国英雄作为门派的祖师爷,如此便可以增加自身门派的历史感和文化含金量。实际上,这是—种包装行为[7]。他们通过祖师爷建构来对特定文化资源进行利用[8]。另—方面,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还蕴含有另外一种现实功利性诉求。即,通过祭拜祈求神灵赐福禳灾,财运亨通。
(四)门派属性浓厚
大多数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都体现出门派的特性和局限。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为民间武术,各个拳种门派的祖师爷信仰不同。如,少林派受佛教文化影响信仰达摩祖师,武当派起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则信仰张三丰和真武大帝。二是,同一门派内部不同支脉的祖师爷信仰有差异。如,同为青城派,刘绥滨一脉和何道君一脉共同信仰张陵祖师,但刘绥滨还信奉宁封子为远祖,何道军则奉祀关公。
(五)私家祖师与公用信仰祖师共存
民间武术各拳种门派都奉祀自家的祖师爷,这种祖师爷都带有私家祖师的特性。但是,现在很多民间武术门派和武术馆校除奉祀与自身武术传承有特定联系的私家祖师外,也奉祀关公。这说明关公在—定意义上具有公用祖师的意味。但是关公还是餐饮业、典当业等行业的行业神。
三、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存在的文化解析
(一)崇祖的宗法意识
康有为把中国社会称为家族社会、宗法社会[9]。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和核心就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体现宗法制度的祖先崇拜,数千年来渗透到每个家庭,成为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慎终追远、祭祀祖先亡灵的传统,使芸芸众生与祖先灵魂的精神交往,成为华夏民众宗教意识的重要特征[10]。民间武术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发展,不可避免的打上宗法的烙印。宗法意识具体表现为尊祖、敬宗、重传统等意识,这种宗法意识源远流长,表现在民间武术中就是祖师爷信仰。
(二)酬谢神恩、祈福禳灾的社会心理
一位民间武术的传承人告诉笔者,“我们拜祖师,一是感谢祖师传给我们的武功,因为没有祖师就没有我们这个门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希望祖师爷保佑我们的门派能够发扬光大,保佑我们能够发展得更好。”这两句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的社会心理基础。武术技术是民间武术传承人赖以生存的手段,所以他们非常感谢传承了这门技艺的祖师爷。他们还希望通过祭祀祖师爷来达到驱魔辟邪、规避社会风险,保佑自己拥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多神崇拜的社会环境
我国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就是多神崇拜。历史上,我国民间信仰多样丰富,除了统治者禁过所谓的“淫祀”之外,其他信仰多数情况下是不管的,因而信仰相对自由。这一点与西方社会统一的宗教信仰有较大区别。因此,民间武术可以奉祀多个祖师,同一门派内部也可以允许不同的祖师信仰出现。
四、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的作用
(一)形成群体认同
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发挥了建构关系,形成群体认同,维持特定群体微观秩序的积极作用。在民间武术中,第一次接触祖师爷是从“拜师”仪式开始的。在拜师仪式中,最重要的就要把祖师爷的牌位请出来接受拜祀。民间武术收徒过程中时刻有祖师爷在场。整个拜师仪式看似是师父与徒弟之间发生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其实是师父代祖师爷为本门派收徒。在观念层面,在场的所有人都将此与祖师爷联系起来。祖师爷不但是不可或缺的符号、仪式空间必备的要素,它还是新人必须跪拜并用心感受的对象,也是行当中的同仁要重温和感念的对象[11]。通过拜师仪式,门派中的所有人又一次共同重温了群体的记忆。新人完成拜师仪式以后,便与祖师爷、师父、师伯、师叔、师兄弟等完成了类血缘宗族的关系建构,祖师爷和门派的概念便在徒弟心里打上了烙印。
(二)构成了整合、凝聚门派的精神力量
民间武术门派的祖师爷是形成该门派聚合的重要精神性力量。祖师爷信仰是传统血缘宗法在民间武术上的文化投射。通过拜师仪式,徒弟将自身编织进这个具有中国本土传统特色的类血缘的网络关系之中,由此而来的归属感油然而生。周伟良认为,对一些人了“名门大宗”的习武者而言,这种归属感就更为强烈,他们更容易产生一种高度的文化认同,以及在这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12]。作为民间武术知识体系的源生点、重要组成部分和民间武术内部交往行动的基本准则,祖师爷就内化为每个个体慎终追远的存在,并由此形成异乎寻常的聚合力量。祖师爷的积极膜拜信仰和拜师仪式使民间武术获得了社会整合。在某种意义上,这也验证了涂尔干的仪式功能理论[13]。
(三)成为身份的标示符号以及社会资本
文化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为了区别于其他群体,人们往往设置边界,尽管有人会逾越它,但边界会继续存在[14]。在民间武术中,祖师爷就是标示自身群体与他群体相区别的文化符号之一。这种符号的意义在于'他是不同拳种门派之间相互交流时的自我定位、身份区别以及存在的合理性的说明,也是不同拳种门派群体之间进行斗争的策略与方式。他兼具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民间武术不同拳种门派之间的斗争古已有之,清人王南溪对这种狭隘的门户之见批判为“分门外户,巧捏色名,往往自以为誉,日吾术之近路也”[15]。然而,即使到了当今社会,民间武术的门户之见依然如此,尽管他们也能意识到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式的文化隔阂。
祖师爷在民间武术发展中还扮演了社会资本的角色。社会资本是嵌入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可以带来回报的资源投资[16]。祖师爷是民间武术群体社会关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节点之_,虽然多数祖师爷是虚构的存在,但这种关系却是客观的存在。祖师爷所带来的声望和历史价值都是民间武术的重要资本,在民间武术各种获取效益的投资活动中,祖师爷就成为嵌入民间武术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更多的情况下,民间拳种门派所谓的“历史”是通过祖师爷来体现的。
(四)传承文化
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同时它也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武术信仰的对象,如,青城派的老子、张道陵、关公,少林派的达摩,武当派的张三丰、真武大帝,岳家拳的岳飞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信仰,无疑是继承和发展了民间文化,丰富了民间武术群体的精神生活。经验证明,割断传统的文化建设不仅缺失理性,而且还很可能质变为一种‘文化创伤乃至于人民的精神创伤[17]。
我们还应看到,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祭拜仪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仪式—直被人类学家看做是理解文化生成、阐释人类社会意义的重要文本[18]。仪式能够在最深的层次揭示价值之所在,人们在仪式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而正因为表达是囿于传统和形式的,所以仪式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一个群体的价值[19]。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对这一特殊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余论
自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以来,我们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却无情地拒绝了西方浓厚的信仰传承。也是从那时起,我们的文化传统逐渐开始面临分崩瓦解的危机。最终,反传统主义直接导致了民间武术传统信仰秩序的瓦解。不过,作为构成社会人文价值重要支撑维度的信仰,祖师爷信仰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重获了新生。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当人们向外的物质生活担忧下降后,精神生活的稳定信仰就会凸显而出[20]。
中国武术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但是,武术文化核心的信仰维度还较为模糊。祖师爷信仰在武术中的建构,尚需要清除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乎祖师爷信仰本体的偏见,打破一些成见,让渡出适度的祖师爷信仰空间,使之有条件成为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中的精神动力。在当下高度世俗化的社会状态中,民间信仰可以为世俗注入灵魂。相关部门要对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进行积极地分疏、引导,以促进民间武术的发展,壮大武术的根基与文化根底。
【参考文献】
[1]岳永逸,磕头的平等:生活层面的祖师爷信仰一一兼论作为主观感受的民俗学[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1.
[2]林毓生。五四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的危机[N]-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
[3]郝勤,道教与武术[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67.
[4]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J]百科知识,2006(6),43.
[5]王玉德,中国神秘文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328.
[6]唐豪。少林武当考·太极拳与内家拳·内家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5-54.
[7][8][18]龚茂富,中国民间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84,83—85,166.
[9]钱钟书,康有为大同论两种[M],北京:三联书店。1986,228-229.
[10]习五一,近代北京的行业神崇拜[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78.
[11]岳永逸,磕头的平等:生活层面的祖师爷信仰——兼论作为主观感受的民俗学[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5.
[12]周伟良,师徒论一一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588.
[13][法]爱弥儿·涂尔干.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95—508.
[14][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周晓虹,徐彬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2.
[15]马贤达,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457.
[16]Nan Li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4-25.
[17]高长江,民间信仰: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本[J],世界宗教研究,2010(3),116.
[18][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等译,仪式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19]任剑涛,在世俗之上——“信仰中国”的认知与实践价值[J],学术月刊,2012(5),12.
(责任编辑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