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赞美与反思的母爱
2013-08-30关颖
关颖
今年的母亲节——5月12日,恰是汶川地震五周年的日子。当“母亲”与“地震”两个词连在一起的时候,首先在我脑海里呈现的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地震后发出的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当救援人员发现这位母亲时,人们看到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个约有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身体的庇护,孩子毫发未伤——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和许多人无不为之感动。关键时刻,母亲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并留下了永恒的母爱。
然而,毕竟许多母亲在一生中都未必有机会面临这样的抉择。更多的时候,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母爱仍会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随处可见。即便如此,对每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母爱依然伟大,依然可以永恒。
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老舍,一岁半时父亲被敌人的燃烧弹夺去了生命。从此,全家的生活重担落在母亲身上。7岁时,母亲更是节衣缩食,攒钱送他去上学。成名之后的老舍始终难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他曾经谈到:“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亲对老舍的爱给我们这样的启迪:母爱是完全可以融于日常生活中的,母亲在平凡的一生中,以自己那朴实、坚韧的性格,使老舍得到精神上的营养,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尽管老舍的母亲并不懂得理论意义上的教育,但她以自己生命的力量给儿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老舍成人、成才的基础。
在今天,现实生活中也确有不少母亲全身心地为孩子付出了她们所能做到的一切,却同时把孩子的生命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给予了过度的关爱与呵护。
比如,不少孩子都曾这样表示过自己的烦恼:进了大学后才发现,十几年来,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干。不会洗衣服,不会收拾房间,甚至到了食堂不知道自己该买多少饭。在家里,所有的事都是我妈替我做的,自己从来都不动手,学习以外的事他们都不让我做。现在跟同学在一起,我成了‘弱智。最让我苦恼的是,在同别人交往及社会阅历方面我也不如别人,显得那么幼稚,这让我很没面子、很是自卑……我爸妈可把我害惨了!
在全国未成年犯的调查中,我曾了解到,千余名未成年犯中有四成以上的孩子表示恨过自己的父母。当问及憎恨父母的原因时,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不理解我”(50.7%),“不关心我的心理感受”(46.6%);“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45.6%)。
其实,许多遭到孩子“憎恨”的家长行为,在父母来说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访谈中,一位母亲万般痛苦地告诉我:“为了孩子,我把工作都辞了,满足他的各种需要,真没想到他会落到今天这一步,我后悔呀!”——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的“爱”成了“害”;孩子对母亲的回报是反叛、是行为的越轨……由此看来,母亲自以为爱孩子的许多付出,如果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尊重他们的真正需要,没有给他们释放自身潜能的空间,没有让他们懂得延续母亲给予的爱,这种母爱便与伟大和永恒无关。
地震中的母亲以生命中最后的气息把母爱传递给了孩子,老舍的母亲在生命的点点滴滴中把母爱浸润在了儿子的血液中,从中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永恒;在母亲对孩子万般呵护中“弱智”大学生的抱怨和未成年孩子犯罪的教训,更让我们感到母爱也有误区、也有扭曲。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他独立的人格,面对他的世界——当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成功地面对他的世界的时候,其所展现的便是母亲以生命诠释的母爱的真正伟大和永恒。
黄玉摘自《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