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3-08-29董美华
董美华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等也要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来构建、组织和实施。而《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作用,且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1]。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定位的明确,高职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
目前,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际教学过程中已渐渐出现了教学模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单一[2]、考核方式单一、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实践条件缺失落后等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问题,因此对《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这些方面的改革势必需要高职院校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这一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同时,校企合作也成了教学改革的一条出路。这里,主要谈谈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如何加强教学改革。
一、转变教学模式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此,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转变成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是通过以学习任务为依托的教学[3],其不仅能使学生能在体验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尽可能独立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检查-评估”中的各个阶段,而且能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物化在工作过程中的诀窍和技巧。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无疑将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成功构建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修订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内容必须由传统的章节内容转变成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对应的学习项目。根据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经过课程组与专业委员会以及企业的研讨,最终制定出了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的,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为中心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以单缸内燃机、带式输送机为载体的8 个学习项目(学习情境),共计16 个学习任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设计方案如表1(见下页)所示。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考虑到课程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一)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虑到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教学过程中应减少理论推导,并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模型展示、多媒体技术、现场教学、课堂讨论、做学合一及综合能力训练等多种教学手段,形象直观,便于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连杆机构时,举例说明四杆机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缝纫机、汽车前窗刮雨器、搅拌机、起重机等机器中,并将其运动以图片、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或者将连杆机构做成连杆教具,或者直接带学生到实训室观察带有连杆机构的机器组成及运动情况。这样便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教学方法
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并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这里重点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精力旺盛、好动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型学习模式。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任务驱动教学法流程
(三)注重网络资源建设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积累和建设,如优质教材、参考书、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课件、教具、动画、视频、图片、题库等。并将其分门别类的共享到课程网页上,便于学生课下下载学习或在线学习,同样也便于教师积累教学素材。
四、改革考核模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考评
由于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因此对于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
在考评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以及学习任务完成结果的考评,而且更加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问题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资料查阅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的考评。考评结果主要由任课教师、企业、组内学生、学生本人的综合评价结果决定。通过考评,争取做到考评公正,以考促学。
五、注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和实训场地、实训设备来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其具有企业生产经验及生活经历,即“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设计方案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邀请企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和职业技能带头人作为高职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为学校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学校可以派骨干教师去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与此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并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二)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学习项目的需要,通过开展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来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确保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提高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的利用率。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应统筹规划,功能明确,确保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切实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六、结语
经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营造了学生重实践、勤思考、勇创新的良好学风,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审视与创新。目前,已逐渐形成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师教学勇于改革、教学质量高的良好局面,为培养现代技能型人才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1]崔学红,梁宝英.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3.
[2]时小惠.浅谈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27):280 -345.
[3]耿倩.基于网页设计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J].成功(教育),2012(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