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喧嚣都市撑起一片阅读天空

2013-08-28王洪波

中国记者 2013年3期
关键词:柴静白先勇书评

王洪波

《悦读周刊》是《渤海早报》最年轻的专刊,逢周一出版,专访名家、大家,推出专题,刊登优秀书评。自2011年11月诞生以来,就一直采取新闻杂志式运作模式。

2013年1月10日,我在北京环球贸易中心参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13年图书订货会,熊培云、许知远、梁文道谈“写作的轻与重”。再次坐在这个会议室,不得不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又一年过去了,去年此时,《渤海早报·悦读周刊》刚刚创办不久,我第一次参加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特别场,资中筠、章诒和、杨照谈“时代与人”。前两位是生在民国、长在共和国的传奇女性,一“洋”一“中”;一位善于谈道理,一位长于讲故事;一位平静如水,一位热情似火,那场沙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如今已很难再找到像她们两位这样经历如此丰富、著作如此多面的写作者了。

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也让我想到将一年来的《悦读周刊》重新翻阅一遍,纵览每期选题,也回忆起一年来工作的许多片段。

这一年,我们做了什么

《悦读周刊》的定位是“阅读即生活”。我们主张有书的现代生活,要书香扑面,充满时尚气息,绝不当“故纸堆”。

经过不懈努力,《悦读周刊》几乎每期都有独家采访——著名作家白先勇、马原、梁晓声等成为我们的专访对象;受诸多年轻人推崇的知识分子许知远、熊培云、柴静、陆川、马伯庸等在推出新书之际,都登上专刊封面;公认的大家来新夏、叶嘉莹先生等也先后接受了我们的专访;还有“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孙立群、青春文学作家春树、法国当代知名作家奥利维埃·罗兰、中国朦胧诗鼻祖食指先生、盗墓文学第一人天下霸唱……

秉承“主流雅正、大俗大雅、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办报思路,《悦读周刊》团队一步步地往前走,让这份仅仅创刊一年的周刊,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在国内同类的阅读版面中立足。2012年底,《悦读周刊》获评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报刊行”优秀栏目。

我们与国内诸多知名作家、专家、学者、教授、书评人和出版社建立了密切联系,因为他们的支持,《悦读周刊》越来越强大。

《悦读周刊》通常是两个版,第一版封面,主要做新书专题,名家访谈。第二版分“书评”“时尚书廊”“早报图书排行榜”“书衣”“新书速递”五个专栏。“书评”栏目主要刊登来稿中的优秀书评、本报记者特别撰写书评。“时尚书廊”的选题侧重做旅游、休闲小书。“书衣”栏目关注图书封面的设计,分享书的美丽。

为保证文章质量,《悦读周刊》的编辑除约稿外,还独立外出采访,每位编辑紧跟不同的作家,既增加了编辑在整个周刊中的参与度,又保证了稿件质量。

2011年11月的一个下午,在北京三里屯一写字楼的办公室里,许知远——《商业周刊》中文版执行主编坐在我对面,脸上依稀可见青春痘的痕迹,身穿牛仔裤和一贯喜欢的白色衬衫,背后阳光透过窗子泄进来……这位新锐作家和我聊起了他的书和梦。

在《自崇禧将军身影集》一书的发布会上,白崇禧将军的儿子、该书作者白先勇接受了我的采访。75岁的白先勇说:“这本书使我父亲对历史有一个交代,我对我父亲有一个交代,他的照片由我来整理是应该的。”已是古稀之年的白先勇打开一张张黑白胶片,如同转动着民国的时光,他的讲述不紧不慢却扣人心弦,因为那浅浅笑容背后是浓浓的父子情。

2012年夏的一个周末,《这不是旅行》的作者祁天和李渊君和我聊着他们现在的生活,祁天说:“48个州、100个城市、6万公里行程、20万字专栏作品、15万字日记、上万幅照片,这一路上,我们经历了迷路、冒险、吵架……拥有了今天这本《这不是旅行》。”在采访快结束时,祁天对我说,这是青春理想生活的一个句号,而今,他们回归现实。我在他们的身上感受到了属于80后的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的压力。

柴静的新书《看见》可谓2012年度重磅图书,从新书发布会的精彩程度就可断定。深夜读完这本书,几次落泪,其实柴静的文字并不是那样让人动容,但是其中的“真诚”是很多书无法比拟的,真实的场景、对话对我有着无穷的震撼力。写柴静专访稿件那天,我整夜未睡,因为我想把当下的感受及时记录,将最真实的感想传递给读者。

这仅仅是我个人的部分工作记录,更多的精彩是我们团队的所有编辑共同创造的。

我们曾采访过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被学界誉为“纵横三学”的著名学者来新夏,他谈读书的两大目的就是淑世和润身。淑世就是对社会有功用,要有助于对社会的某些问题进行思考。润身就是培养自己的素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则载于《淮南子》的古训,老人一生引以为案头之训。

《悦读周刊》编辑董向慧为熊培云新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撰写的书评中写道:“并不是每个人的故乡都是乡村,但每个人都有乡愁,或者这就是时代的心境”。这句话以及这篇书评《寻找安放乡愁的村庄》令熊培云大为赞赏、感动,他说:“很多国家和地方的大报都有书评专刊,但天津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书评专刊,希望你们能坚持理念,做好它。”

新一年,我们如何成长

《悦读周刊》创办一年多了,我们曾经一无所有,四处找作者、找选题……通常编辑身兼数职,而《悦读周刊》的每位编辑都有固定新闻版面工作,因为对书的喜爱,我们聚到了一起,外出采访,回家写稿,再到单位编辑、做版。

每周的选题会上,我们都会讨论即将出版什么新书,做什么专题,采访谁。我们一再探讨争论,试图给读者更多惊喜,更多回味。

最近,我们在计划如何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将好书与网友分享,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性。我们还在构思自己的“悦读会”,希望能为天津这座城市的爱书人提供交流平台。

对过去工作的梳理,是期望新的一年可以收获更多。

“我可能做不到更好了,但还是要像朱光潜说的那句话:此时,此地,此身。就是此时我能做到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到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我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我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我用在柴静新书《看见》推介短片结尾的话来做结语。

我想这应该是每个新闻入对自己的要求。

猜你喜欢

柴静白先勇书评
书评
书评
书评
白先勇与《红楼梦》
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家国情怀
白先勇:我有一颗天真的老灵魂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白先勇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