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2013-08-28卢方元王茹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年4期
关键词:平均水平经济区中原

卢方元,王茹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450001)

所谓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要将其“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进而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建立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找出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区域差异及原因,对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农业现代化指标的构建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是1970年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的按贫穷、富裕区分的社会现代化指标体系——21项国际标准及其他专项国际标准[1]。美国社会学家A.Inkeles等提出了现代化的10项指标[2];T.W.Schultz把传统农业看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他提出要想打破这种状态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必须得有新的要素投入,即技术变迁[3]。国内,柯柄生综合各地的经验、做法,选取了社会人均GDP、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比重等10个指标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4];焦守田在对北京市农业现代化研究时,设定了评价农业现代化的12个指标[5];蒋和平等建立了4项准则指标,即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水平,并将4项准则分为15项个体指标[6];李林杰等构建了一套包涵3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但指标过于明细,导致数据在可得性方面存在不足[7];刘晓越将农业现代化指标确定为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出能力、农业生产条件,并用专家咨询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方差赋权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行了评价[8];易军等设定了6项主体指标和21项个体指标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数理模型对北方沿海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定量评价[9];傅晨在对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时,提出了衡量农业现代化的10个指标,并运用专家赋权和设定标准值的方法对北京市的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研究[10];程绍铂等在农业经济产出、农业生产力与技术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人居环境方面选取了32个变量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因子分析的对长三角的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研究[11]。

本研究在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对评价指标的研究,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计算的角度出发,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农业投入水平作为农业现代化评价的5个主体指标,选择全社会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劳均粮食产量、有效灌溉率、人均农林牧渔业投入额等18个分指标(表1)。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提高农业效率的直接反映;农民生活水平反映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则是农业在产出方面的指标;基础设施水平反映了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水平,即农业现代化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水平;农业投入水平则反映政府在农业方面支持的力度。在分指标中,第一产业比重、恩格尔系数、城乡人均收入比这3个指标是负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小越好,其他分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

表1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Tab.1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 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测评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用专家赋权法、层次分析法对农业现代化进行研究,这些方法主要依赖专家的经验及对各个指标的理解来确定权重,主观性较强。而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值法,根据指标间的联系程度和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客观确定指标的权重,避免了delphi法、层次分析法在分析问题时的主观因素。因此,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对中原经济区的各个市的农业现代化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个市的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得分,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2.1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根据综合评价指标的数值所提供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12]。对第i个被评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指标值xij∈[0,1],(i=1,2,…,n;j=1,2,…,m),如果对确定的j,相应的xij(i=1,2,…,n)之间的差异越大,则说明该项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其熵值也就越小。

(1)数据的标准化。设有n个待评对象,m个指标的数据矩阵X={xij}n×m。由于各个指标数据的量纲、指标正负取向均有差异,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正向指标,xij越大越好,对于逆向指标,xij越小越好。指标正向化和负向化的过程分别为:xij'=xij/xj,max,xij'=1/xij。式中:xij'为处理后的数据。定义标准化矩阵。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式中:k=1/lnn。

(3)客观权数的确定。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rj=1-Ij,j=1,2,…,m,第j项指标的客观权数,j=1,2,…,m。

(4)计算被评对象的得分。第i个对象的总得分fi=。

2.2 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分析

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原经济区28个市所在省的2011年统计年鉴,得到2010年全国及中原经济区28个市的评价指标数值。使用熵值法计算各个主体指标和分指标权重(表1)、全国及中原经济区28个市在各主体指标的得分(表2)以及综合得分(表3)。

由表1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效率水平权重最大,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次之,农民生活水平权重最低。农民生活水平用来衡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但是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人口较多,农业现代化的成效被过量的人口消耗掉了,因此,农民生活水平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评价中权重最低。

根据表2数据计算各个指标得分的差异系数,即各指标得分的标准差除以其均值,得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农业投入水平的差异系数分别为0.171,0.162,0.882,0.444,0.673。由此可以得出,各市在不同主体指标上的得分有一定差异。其中在农业生产效率指标上得分的差异最大,在农民生活水平指标上得分的差异最小。说明农业生产效率得分差异是影响各市总得分差异的主要原因。阜阳市在农业生产效率指标上的得分最高,其次是鹤壁市和徐州市,新乡市、郑州市、济源市也位于前列。这六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农业投入水平上也基本上都排序靠前。晋城市、淮北市、长治市在这5个主体指标上的得分基本都排序居后。中原经济区28个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阜阳市、郑州市、邯郸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开封市、南阳市、蚌埠市、濮阳市、运城市这10个市位居全国前列,其他各市则都居于落后位置;在农民生活水平上,鹤壁市、徐州市、新乡市、郑州市、济源市、洛阳市、焦作市、襄阳市、三门峡市、漯河市、驻马店市、商丘市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农业生产效率水平上,阜阳市、鹤壁市、徐州市、济源市、襄阳市、三门峡市、漯河市、濮阳市、菏泽市的得分位居全国前列,其他各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基础设施水平上,只有徐州市、新乡市、郑州市高于全国水平,其他各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中原经济区整体的基础设施水平不高;在农业投入水平上,鹤壁市、徐州市、新乡市、郑州市、济源市、洛阳市、焦作市、邯郸市、信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安阳市、周口市、长治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中原经济区在各个指标上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比较落后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

表2 中原经济区各市在主体指标上的得分Tab.2 Scores in all the main indicators of each city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表3 中原经济区各市综合得分%Tab.3 Composite scores of each city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由表3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各市之间农业现代化存在一定的差异。阜阳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长治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最低。阜阳市、鹤壁市、徐州市、新乡市、郑州市、济源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得分位居全国前列的6个市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都比较高,并且大部分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得分排名较后的各市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比较低,且基本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阜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地理位置优越,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是国家商品粮、棉、油、肉类生产基地,有着“百亿江淮粮仓”的美誉,农业是阜阳市的标志性符号。徐州市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猪等商品的生产基地,其农业生产效率比较高,基础设施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及农业投入水平都比较高。鹤壁市人口较少,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较少,在中原经济区中,仅次于济源市,但是鹤壁市的粮食产量、肉类产量较高,土地生产率也较高,其农业生产效率仅次于阜阳市。新乡市、郑州市的农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农业投入水平较高,但是农业生产效率水平不高,所以新乡市和郑州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及阜阳市、鹤壁市和徐州市。济源市的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投入水平都比较高。在农业现代化排名较后的几个城市中,晋城市是中国煤炭工业基地,淮北市是中国的能源基地,这两个市工业较为发达,但是在农业方面发展落后,这两个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分比较低,且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他4项指标也不高,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长治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最低,其农业生产效率在中原经济区28个市中得分最低,并且其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基础设施水平得分都不高,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1)5个主体指标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投入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因此,提高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就是不断地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2)中原经济区各市在各个主体指标上的得分有很大差异,其中在农业生产效率上的得分差异最大,在农民生活水平上的得分差异最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综合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2个市。其中,农业投入水平得分最高,有9个市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最差的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22个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中原经济区应在保持农业投入水平持续提高的同时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3)中原经济区各市之间农业现代化存在一定的差异。阜阳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远远高于其他地市,长治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最低。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虽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其农业现代化水平并不高,只有阜阳市、鹤壁市、徐州市、新乡市、郑州市、济源市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中原经济区各市应在明确自己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全国、在中原经济区所处位置的基础上,找出其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使其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不久的将来有大幅度的提升。

[1]刘明,王克林,谢炳庚.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主要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2):174-178.

[2]Inkeles A,Smith D H.Becoming Modernity[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3]Schultz T W.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4]柯柄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2000,16(9):4-8.

[5]焦守田.目标条件对策——浅谈北京市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2,18(5):48-55.

[6]蒋和平,黄德林,郝利.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5,27(2):52-69.

[7]李林杰,郭彦峰.对完善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29(7):34-36.

[8]刘晓越.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4,2(2):10-16.

[9]易军,张春花.北方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定量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5(1):134-139.

[10]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1999—2007[J].农业经济问题,2010,32(5):26-33.

[11]程绍铂,杨桂山,李大伟.长三角典型农业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区研究——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149-157.

[12]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8-169.

猜你喜欢

平均水平经济区中原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御中原 画饼充饥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