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创建的思考——以西藏林芝地区为例

2013-08-28刘振洋

绿色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林芝西藏自治区林草

刘振洋,蒋 燕,王 斌

(四川大学 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态资源不断遭到破坏,为了鼓励各地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创建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国家环保总局于199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创建生态示范区活动。至2003年,全国已批准了8批共400个市、县区域范围的国家级试点,并于1999、2001年验收批准了83个试点,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西藏林芝地区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个试点地区,也作为西部边远少数民族的代表区域,其在生态创建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给生态创建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笔者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林芝地区环保局负责生态创建工作,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林芝地区生态创建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2 研究区域概况

被誉为“西藏小江南”、“天然氧吧”的林芝地区更是西藏独特的风景线,林芝地区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土地总面积约11.46万km2,下辖林芝县、米林县、朗县、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察隅县、墨脱县共7个县。生态资源是林芝最大的财富,也是林芝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因此西藏自治区选取林芝地区作为西藏首个地区开展生态创建示范点。

3 林芝地区生态创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林芝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社会历史因素,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农村环境中的“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2010年,自治区决定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林芝地区创建首个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提供综合示范[2]。随着中央、自治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林芝抓住广东、福建两省援藏的有利时机,依托两省人才和技术优势,使农牧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村环境面貌有了改善,加之林芝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生态创建工作得到了有力的推进,同时也成了林芝地区的一面旗帜,开拓了林芝地区发展的新道路。

4 林芝地区生态创建进展

林芝地区作为西藏自治区首个地区开展生态创建的试点区,2008年12月林芝地委、行署就出台了《关于建设生态地区的决定》,林芝地委高度重视生态地区建设,落实各项投资,实施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和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为了加快生态创建步伐,还制定一系列生态建设方案及实施细则,按照生态创建申报管理规定,林芝地区共有6县、8个乡镇、305个行政村(社区)参与申报工作,截至2013年6月底,已有192个行政村(社区)达到标准并获得自治区级生态村称号,另有113个行政村(社区)(其中13个是第一批需要整改和补充监测材料)申报材料已通过审核,等待验收。按照《林芝生态地区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进度安排,2013年将有28个乡镇完成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的申报工作。

5 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 生态创建的机构和人员问题

生态创建工作量大,对材料整理、文本编写技术要求高。在生态创建过程中林芝地区及各县虽然成立了生态创建领导小组,但各县局配备的生态创建工作人员基础和数量薄弱,以林芝地区环保局为例,目前林芝地区环保局负责生态创建工作的在编人员仅有2名,而其中1名被派遣到自治区环保厅挂职锻炼,林芝地区共有305个行政村申报自治区级生态村、38个乡镇分别申报自治区和国家生态乡镇、6县分别申报自治区和国家级生态县,因此在具体工作中由于人员少、部门联动协调较少,加之工作任务重,影响了创建工作进度。

5.2 缺乏专业技术指导

林芝地区成为西藏最早建设生态地区的地级市,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先例可以借鉴,生态创建工作开展困难,各县及乡镇对生态创建工作了解较少,现有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在每年对西藏进行的人才定向培养中,环保系统的人才培养所占比例较小。

5.3 环保基础设施滞后

在笔者现场验收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技术水平的原因,全地区饮用水源地工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未达到技术规范化,乡镇垃圾处理设施简陋未能达到卫生填埋要求。同时受地理条件影响,在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饮用水源保护等基础设施选址时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据了解,全县虽然每年都不断在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但因其地理位置和规划原因,目前大部分建筑垃圾只能堆积在河道两侧,待汛期来临,通过河水的冲刷使其消化,根本无法达到生态创建的标准要求。

5.4 指标可达性较差

林草覆盖率是生态创建的一个约束性指标,林芝地区森林资源在西藏是较为丰富的,但其林草覆盖率远远低于自治区和国家生态创建指标要求(表1),近年来,根据相关学者研究,西藏自治区天然林面积以每年8700hm2的速度递减,同期增加的人工造林面积已有一半以上因此而抵销[3]。全自治区草地退化面积达1142.8万hm2,占该区可利用草地的17.2%[4],因此相对西藏自治区的其他地级市(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林草覆盖率标准十分困难。

表1 林芝地区生态创建林草覆盖率指标对比

6 解决措施

6.1 加大环保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培养机制,合理分配

目前正是国家加大对西部偏远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新跨越时期,针对西部实际情况,国家每年为西部地区定向培养大量专业型人才,但研究生自2003年开始,内地高校每年在西藏自治区定向招收120名左右。生态创建是一个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因此,在解决人员问题和专业技术方面,可以通过机制改革,强化标准和制度来解决,加大对环保方面人才的培养。

6.2 加强基础设施规范化,完善生态创建考核体系

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技术规范化,在选址、使用能力及规划等方面既要考虑就近原则,又要考虑其建成后使用价值和影响。林草覆盖率作为一项约束性指标,除了通过不断地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其覆盖率之外,在指标考核方面笔者认为还应加以考察并进行适当调整。国家生态县对森林覆盖率指标解释为:森林覆盖率指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高寒区或草原区林草覆盖率是指区内林地、草地面积之和与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5]。而西藏自治区对林草覆盖率指标解释为:林草覆盖率是指辖区内森林、草地面积之和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6]。作为西藏自然资源最丰富的林芝地区,6县目前均达不到自治区和国家生态县指标要求,其他县域可想而知。因此根据西部地区实际,笔者认为该项指标应该作出适当调整,根据西部地区实际情况该指标在计算时应将土地利用类型中包含的河流、湖泊、冰川及永久积雪、裸岩以及城镇用地等不适宜种植林草的土地在总土地面积里扣除。通过这样折算林芝地区6县林草覆盖率均达标(表2)。

表2 林芝地区生态创建林草覆盖率指标对比

7 建议

(1)提高对西部偏远地区生态创建工作的重视,地方政府在把握创建进度和过程中要合理分配人才、经济、社会三要素,要让专业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价值。同时加大对生态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生态创建是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生态创建过程中不断地寻求经济发展,不能把生态创建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而是要通过创建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这是最根本地维持生态环境良好的保障。西部偏远地区的文化体系当中存在很多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利因子。因此,应该对这些知识和经验相关的文化积淀进行挖掘和功能发挥,尤其要重视地区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的因素,进而提高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3)在现行的地方和国家生态创建指标的基础上,对个别单项指标进行实地论证,因地制宜,构建更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在创建中找准定位、抓好落实、有序推进,紧密结合西部农村实际开展创建工作,突出区域特色、民族特色、产业特色、资源特色,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1]卞有生,何 军.生态省生态市及生态县标准研究 [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18~24.

[2]林芝地区行署,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尼洋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2010—2011)”修订稿[R].林芝:林芝地区行署,西藏大学农牧学院,2011.

[3]张建平,陈学华,邹学勇.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山地学报,2001,19(01),81~86.

[4]刘淑珍,范建容,周 麟.西藏自治区草地退化及防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1):1~3.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

[6]西藏自治区环保厅.西藏自治区级生态县、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范.[R].拉萨:西藏自治区环保厅,2011.

猜你喜欢

林芝西藏自治区林草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厅向广西地方志办公室致感谢信
国航北京—林芝直飞复航
鲸鱼在发芽
探索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点滴思考
浅谈西藏地区阅读推广工作——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阿佳讲故事”为例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