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编辑:如何在全球和中国视角中把握国家利益
2013-08-28李健敏
□ 文/李健敏
以全球视野审视国际热点,发现新闻背后的真实
西方媒体在发稿量、新闻时效、传播手段上无疑具有很强的优势,大到新闻立意,小至语言表述,天然带有西方色彩,可读性里潜藏着西方价值观、民主观、世界观。就孤立的稿件来看,有时很难发现其潜藏的舆论引导意图。而如果跳出单篇新闻本身,纵向联系,横向参照,就会看出一些端倪。
例如,2011年9月,美国各界纪念“9·11”恐怖袭击事件10周年。随着纪念日期的临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出于舆论引导以及选举考虑,频频在媒体上“消费”击毙本·拉丹的“功劳”。美国安全部门也不断发布提升恐怖袭击警戒水平的消息,制造气氛。
作为《燕赵都市报》国际新闻责任编辑,笔者认为,“9·11”的纪念活动年年有,媒体年年报,程式化的报道已经没有新闻价值。因为“9·11”,伊拉克成了另一个受害者、一个更严重的受害者,遭受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战争。在“9·11”10周年的今天,媒体不能总是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经过构思,笔者在版面上简化了美国纪念活动的报道,而以较大的篇幅来反思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并为整篇报道拟以标题《“9·11”是美国的,也是伊拉克的》,这一标题同时也成为《燕赵都市报》头版头条标题。
由于跳出了西方视角,使得“9·11”10周年报道原本很程式化的报道明显增加了新意,也更加客观和接近历史真实。对于一些政治性强的新闻,国际新闻编辑应避免陷入新闻本身之中,来什么编什么、发什么,而应跳出新闻,以全球视角审视,避免不自觉地陷入西方视角,替人做宣传。
以中国视角审视涉华新闻,把握国家利益原则
1.国际新闻一味追求时效可能伤及新闻真实。在“快讯时代”,上一秒发生的重要事件,下一秒就可以成为一条快讯,进而衍生出一个新闻专题。国际新闻发生地距离遥远,一些重要而又模糊不清的信息给编辑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很多时候甚至没办法进行核实,只能对西方媒体的消息进行跟进,回旋余地极其有限。对于一些涉华负面新闻,尤其应当谨慎。
2.国外媒体林林总总,很多消息来源也并非权威,为追求国内关注而炒作小道消息很容易造成新闻失实。
如2010年,国内媒体曾根据国外不准确的小道消息,热炒“千年极寒”,引发全国关注,一些商家也看到了“商机”,加入了这场闹剧。这对于中国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集体的损伤。往前追溯,因为编译非权威报道引发的新闻失实事件还有不少。
其实,稍加推敲,一些假新闻在消息来源、事实依据等方面带有天然的硬伤,即使在当时难以证实,编辑人员可视情况采取不报、缓报、弱化报道的措施,如果确有必要报道,可采取“落地对接”的方式,采访国内权威专家学者,以正视听。
3.涉日新闻是国际新闻报道中尤其应当注意的敏感领域。对于涉日新闻,特别是钓鱼岛问题,尤其应当谨慎处理。既要关注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的小动作,实时给民众以警醒,又要顾及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避免损人害己,另外还要考虑美国重返亚洲的因素,以防其渔翁得利。国际新闻编辑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稍有不慎,所编发的新闻就可能刺激民众情绪,危及社会安定,损害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国家的战略发展。对涉日问题,应该相信政府会有理有力有节地应对。
4.对于一些可能国内化的新闻,应低调处理,以免波及国内局势。
例如,经济增长乏力是当前的全球性问题,由于经济形势恶化,欧洲一些国家发生罢工、示威等活动,对这类新闻的报道应当遵循低调原则。还有一些是西方情报机构热衷参与的针对有关国家的“革命”事件,国际编辑更要增强政治敏感。
5.发挥国际新闻的有用性。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和企业选择“走出去”。对于中国人经常出游、留学的国家或地区,在日常报道中,应结合有关新闻事件,给受众提供特别需要注意的外国法律法规、风土人情、宗教习惯方面的常识。此外,还要关注我国外交部以及驻外使领馆发布的提示信息,及时提供给受众。
优化国际新闻报道的一些建议
1.在选稿上积极改变关注对象过于失衡的现象。当前国际新闻版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欧美新闻居多,其他如非洲、南美洲等地的新闻明显较少。而在美国新闻中,比较关注美国的民主选举、对其他国家制裁、对外军事行动、政治人物的性丑闻等题材,对非洲等地的报道则往往集中在饥荒、疾病、战乱、政变等一些题材上。久而久之,媒体一成不变的选稿标准不仅令人生厌,也将对受众认知世界产生不利影响。应客观全面地报道国际社会,防止以偏概全。
2.在编辑中防止被动传播西方文化。美国新闻占据了大量版面,这固然与美国综合国力、国际话语权和媒体影响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如果不加选择地报道,则会在事实上做了美国文化的发行员。
近年来,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将大量“原汁原味”或略加编辑的西方媒体信息发布在网上。这对一些缺乏相应判断力的年轻受众来说,很不负责任。
3.在追求可读性的同时不能伤及一些新闻在道德法律上的严肃性。有时,国际新闻不能仅仅定位在好看上。例如“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的新闻,有媒体动用10多个版面予以报道,姑且不论这一事件是否有那么多实质内容,仅以篇幅而言,这无疑是对美国大片式的追杀,以及所谓的“抗美英雄”本·拉丹做了宣传,都是不合适的。
如今国际新闻已不仅仅是了解国外的一扇窗口,更是一扇交流互动的门,而国际新闻编辑就是看门人。善于利用全球视野和中国视角审视复杂的国际问题,是编辑工作中准确把握国家利益的一把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