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好人写真实 把好事写感人——《衢州晚报》“寻找身边的感动”专栏采编感悟

2013-08-28余慧仙

中国记者 2013年3期
关键词:感人救人栏目

□ 文/余慧仙

“寻找身边的感动”栏目何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关键在于栏目稿件把好人写真实,把好事写感人了。

写何人?

平民+感人

平民英雄,凡人善举,这是栏目最初的定位,也决定了栏目报道人物的选择标准。

平民原则。在至今推出的60多篇报道中,所有人物均来自基层群众和普通市民。有在车祸现场勇救多人的曾经失足青年,有家中一贫如洗却被人称为“流动血库”的低保户,有一字不识却能在病重时决定捐献眼角膜的57岁农民,也有多年坚持为他人送温暖的残疾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高官,不是富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芝麻绿豆小事”成为洋溢在人间的浓浓大爱。

开化县金村乡57岁的农民杨发良在4年前因突发脑溢血,一直瘫痪在床。2011年病情加重后,他已不能言语,却做出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捐献眼角膜。这是记者在走基层中偶然间了解到的线索。获知这一线索后,记者及时采访并全程跟踪,栏目组及时提供报道思路。身处大山的农民身份,令人仰止的高尚之举,这使主人公成为新闻人物。

感人原则。怎么样才能把人物还原得感动人?栏目在对“感动点”的把握上坚持两点:一是人物所做好事给人的“意外性”,即这个人物所做的好事能给人一个意外感;二是做好事的持久性。

有一篇《江山流动的“血库”刘荣奇》,主人公可说是家徒四壁,精神有残疾的妻子每天需要料理,有工做的时候,每天才有几十元的收入。他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流,采访也是经当地村干部做了好长时间的思想工作才成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他的另类精神追求:13年来坚持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达12000毫升,曾获国家无偿献血银奖荣誉。在给他所拍的照片上,背后是他家中破败不堪的墙壁,一本本鲜红的献血证映衬着他那张因生活劳苦而略显憔悴的脸。正如“感动点”中所描述的:“没有财力去帮助别人,只有用自己的身体。”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叫人不动容不为之落泪?

写何事?

细节+反差

写细节。都说细节最能打动人。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些“小人物”所做的好事本来就很“芝麻绿豆”,还有什么细节可言?其实不然,正是太多的“芝麻绿豆”,要求我们更要学会“拎”,更能捕捉细节。否则,整篇报道会像一篇流水账,一锅白开水,读之无味。

如栏目报道了很多热心于社区大小事的居民老太太、老大爷,他们所做的事相比栏目其他人物更显琐碎,这里就需要巧选细节。在《小巷“闲人”陈爱仙》一文中,社区居民陈爱仙是个热心人,社区卫生、安全她都爱管,而且一件事非管到底不可,居民说她很“拧”。在与栏目组联系沟通后,作者选取了“多番上门劝换老化电线”“为收卫生费与‘钉子户’斗智斗勇”“180天坐在垃圾筒旁改居民旧习”等三件事,将一个热心、倔强、机智的老太太写活了。

写反差。这其实是细节的另一个选取形式,它的交集点在于主人公自身的行为与外人预期之间的落差,而这种落差恰好展现了一个丰满、真实的人。

2011年11月5日,29岁的开化青年汪承利坐中巴车进县城购物。途中,其所乘的车子与一辆面包车相撞,他在事故中受伤。但他不顾自身受伤,救出了中巴车上的其他乘客。下了车,他又看到严重变形的面包车内卡着人,而且车在漏油,其他人怕爆炸都不敢靠近。他却赶紧跑上去,拼尽力气撞开门,相继救出一个小孩和三个受伤的大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位救人英雄还曾是个失足青年。在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后,用合适方式将他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写进了文中。一般而言,对一个失足青年,人们可能不会想到会有如此的“英雄之举”。因此,这种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在看到这个故事后,相信人们更多的是感到欣慰和对主人公救人行为的敬佩。《衢州晚报》在对平民英雄汪承利这个非典型人物的典型报道中,写反差成为展现人物的重要手段。

如何呈现?

统一标识+资源整合

统一栏目标识。首先,给一个醒目的版位。在版面安排上,专栏置于整份报纸较前面的继要闻版之后的第4版,且推出的60多篇报道中,一半左右的稿件置于头条位置。同时,头版给以导读。

其次,理清稿件内在逻辑。编辑特将每篇报道分成三大块,一块是报道人物以“姓名、年龄、职业、感动点”等四大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让读者首先认识了这个人。第二块就是核心提示,将主人公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进行高度概括或最有“泪点”的细节进行拎题,吸引读者。第三块是楷体正文,使文章“跳出”版面。如果有小标题,则通过“割”小标题的方式,使文章内容条块明晰,线条明快,便于读者轻松阅读。

第三,注意图文搭配。规定一般稿件字数在800字左右,配图,做到图文并茂,既避免了字数过多带来的阅读累赘感、版面压抑感,图片也将人物很好地与读者“见面”。

整合新闻资源。在栏目设置之初,相对框定了一批采写栏目稿件的记者。但随着新闻人物的挖掘以及采访任务的微变动,难免出现栏目稿件量不足或质不高,尤其是内容同质化的情况。为避免这一点,栏目组对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将相对静态的人物通讯与动态的突发新闻事件相结合,纳入栏目报道中。

如在最初推出的一些报道中,栏目更多的报道来源是相对静态的人物通讯报道。可时间一长,报道内容容易“撞车”。而且由于时效性不强,新闻的新鲜度也大打折扣。于是,在推出一段时间后,栏目有意识地把动态新闻事件纳入栏目中,《寒冬夜,6小时,一场与生命的赛跑》《江山二民警三进火场救人》《衢籍大学生杭州救人》等一批感人的突发新闻,极大地充实了栏目内容,突出了栏目的新闻性。在栏目所有报道中,突发事件占了一半左右。而且,通过突发新闻报道的人物挖掘,一批感动人物因此被“捧红”。像江山三进火场救人的民警,入河救人的大学生徐建龙等都受到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的大力表彰。

猜你喜欢

感人救人栏目
记录那些感人瞬间
抗“疫”感人瞬间
救人命的灭鼠药
关于栏目的要求
诸葛瑾救人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栏目主持人语
感人的一幕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