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区陈文龙信仰及其社会功能
2013-08-27作者江鹏峰
作者:江鹏峰
由“人”到“神”
陈文龙(1232—1277),字刚中,号如心。福建莆田人,宋以来其祖先“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他是陈俊卿丞相的五世从孙,“能文章,负气节”,于咸淳四年(1268)考中状元,度宗御笔改名为文龙,字君贲。景炎元年(1276)南宋小朝廷经闽败逃广东,建宁、泉、福等州皆降,八闽中兴化成为孤城,闽广宣抚使陈文龙集民兵数百人坚守兴化府,屡斩多批招降的使者。十二月二十五日,部下私开城门降元,文龙欲自杀,不果,与其亲人被执北上。二年,文龙从叔瓒复举兵据兴化,九月复破,瓒被车裂而死,元军屠城三万人。
陈文龙被押离兴化时就绝食,至合沙时寄诗给次子陈梦雷诀别,有句:“臣死封疆是此时”,“唯有丹衷天地知”。与此同时,文龙梦见岳飞请他相见,岳飞以所戴的平顶冠冒在文龙头上;杭州民众也梦见岳飞代者至杭。文龙被押到杭州后,景炎二年(1277)四月二十五日拜谒岳飞庙时大恸,同夕饿死于庙,时年46岁。葬于孤山智果寺旁。
从《宋史·陈文龙传》里我们可以看出陈文龙一生大致的生平事迹。可以说,陈文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忠臣形象:衷心保卫朝廷,一死殉国。因此后人多把陈文龙比作南宋岳飞的传人。他在杭州的墓生刺竹,岳飞的墓柏不北支,被杭州人民并称“双异”。陈文龙因其在抗元斗争中的英勇不屈,被史书广为渲染,成为忠君爱国的典范。
宋端宗赠文龙太师,谥“忠肃”,赐庙号“昭忠”;赠瓒兵部侍郎,谥“忠武”。南宋末,兴化人郑钺《文龙遗事》载:“国事去矣,文龙竟不屈死杭,文公(天祥)竟不屈死燕。宋三百年其未造也,江闽两大魁出,俱以节死,呜呼”。两人皆胪传第一人,亦足收宋300年养士之功矣嘲。明宣德(1426-1435)时,宣宗章皇帝的《五伦书》;成化(1465-1487)时,宪宗纯皇帝的《续修通鉴纲目》分注均彰扬陈文龙、陈瓒的事迹。
但是无论是统治者大力宣扬陈文龙还是,老百姓把陈文龙当做道德模范的过程中不仅仅吧陈文龙当做一个抗原英烈,同时大大的把陈文龙的形象神化了。
《明史》卷五十《礼四》载:“诸神祠,按祀典”。孝宗时(1488-1505),“福州祀陈文龙、兴化祀陈瓒。”福州府,兴化府的城隍庙,此后屡有重修。明弘治十八年(1505)二月十二E1,兴化人、南京大理寺左寺左评事徐元稔上疏:“文龙、瓒故居在荒烟野莽之中,祀典无闻。二人死节,视文天祥、江万里无愧,乞敕于郡城祠祭”。皇帝遂诏有司立庙,春秋祭祀。正德五年(1510),应诏在兴化府城隍庙左边建成二忠祠,肖像祀之。七年十月,慈溪人、福建提刑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姚谟撰《二忠祠记》,莆田人、都察院右都御史林俊书丹,莆田人、河南道监察御史陈茂烈篆盖。指出:“故二公之死,非独以其郡与邑,而系于国势如是也。”万历十四年(1586),推官祝致和权知莆田县时重修二忠祠并立《重修二忠祠》碑,由沔阳陈文烛书写。明洪武时,莆仙出人福州的商贾在乌龙江上段北岸阳歧码头岸上的兴化道旁大松树下,建一庙坛,奉祀海上女神妈祖(林默)和抗元英烈陈文龙。“海船敬奉天妃外,有尚书、拿公二神。(福建兴化人陈文龙)明永乐中以救护海舟,封水部尚书二神亦海舟所最敬者”所谓“封水部尚书”,是私谥,没有官方敕封的记载。成化五年(1469),琉球馆由泉州迁至福州,称柔远驿绾。文龙“明时显灵,护救封舟,封水部尚书,立庙闽省南关外,国(清)朝册封琉球,向例请天后、拿公神像供奉头号船,请尚书神像供奉二号船。”明天启七年(1627),阳歧人与莆仙商贾将大松树下的庙坛移建到凤鸣山。该水部尚书祖庙先后分灵福州(6座)与马祖岛(3座)。福州各尚书庙有“迎尚书”和“送状元船出海”活动。后者,即送陈文龙由海路回莆田家乡,状元船所经的乡村,沿途护送,皆演戏酬神,十分热闹。福州的兴安会馆,也奉祀水部尚书,存有清末民国初乡绅林扬祖、张琴、陈乃元、吴鸿宾等人的题联。
1920年,严复回乡复建福州的尚书祖庙,占地3800平方米,坐北向南,又名凤呜寺。由宝殿、毓麟宫和忠肃祠,组成为福州尚书庙之冠,严复书写“尚书祖庙”庙额。存有“历史奉旨祀典”题刻与陈宝琛、萨镇冰、林琴南等名人联刻。199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重建。2001年2月11日,马祖北竿乡水部尚书庙平安民俗交流团518人乘坐“顺利号”客船直航福州马尾港,到台江区万寿尚书公庙进香,后再到湄洲妈祖庙进香,引起轰动。《福州晚报》以“咫尺海峡不再是天涯”为题报道,高度评价“双马直航”。万寿尚书公庙于1921年重修。正门横额“敕封水部尚书”,左右小门额“履忠”、“蹈义”。殿堂坐北向南,西润五间、深七柱,高6.5米,前廊后堂,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存有林则徐书中楹联与嘉庆、道光间捐资修庙碑刻等,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文龙作为一个传统的忠君爱国的道德模范,其身份由一个抗原英烈到道教神仙。其身份实现了有人到神的转化,从根本上而言主要是由于在陈文龙身上体现了一个传统的民族英雄的传统价值观,不仅满足了统治者对于百姓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时符合了中国百姓传统的价值观,因此在官方的大力渲染下,陈文龙由一个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转变为福州百姓普遍信仰的灵通大神。一方面可以看出民间对于陈文龙的尊敬,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些基本的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
中国不想西欧和印度一样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甚至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不信宗教的国家。从西方价值观来看中国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宗教”的国家,他们没有统一的信仰,没有统摄一切的全知全能全善的大神。但是并不能就此就说中国是一个信仰的国家。只是中国没有统一的信仰,官方和民间的信仰不一致,各地区的信仰又不一致,甚至在同一地区都有各种各样的神。走在中国大地,寺庙、祠堂、教堂随处可见。中国人也几乎见神就拜。在他们心中,各路大神并没有矛盾,就像朝廷的各路官员,只要见官就拜就对了。在此意义上,中国人的信仰不想西方是发自内心的托付,更大意义上是一种功利性的求神拜佛,希望神仙保佑。因此,马克斯·韦伯把中国的民间信仰看做是一个“功能性信仰的大杂烩”。
那么做为中国民间信仰的陈文龙信仰又有什么功能呢?
(一)、政治功能
陈文龙是一个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忠臣,尤其是福建人,受乡土情结的影响,更是把陈文龙当做是自己的骄傲。因此,陈文龙在民间尤其是福建地区是有很强的号召里的。作为的汉族的民族英雄,在明王朝统治天下之后,一方面希望获得民间的支持,另一方面又要求有一个能够统治百姓的工具。因此不仅要在政治上统治权,更要建立支持自己的神学结构。陈文龙作为一个以身殉国的汉人,在道德上社会影响力上都满足了统治者的统治需求。
因此可以说官方在敕封陈文龙作为福州地区的城隍是,是出去自己政治上的统治需求。出生草根,深知民间信仰的朱元璋就对大臣直言不讳的说到:“朕置城隍,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不仅仅是陈文龙祖庙,几乎全国各地城隍都布局森严,门前都设置有惩恶扬善的楹联,殿内刀山火窟,各大护法形象阴森可怖,其威慑世人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道德功能
几乎世界上的说有信仰其主要的功能都是对于人民道德的规范作用。陈文龙信仰作为福州地区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在古代尤其是神化的初期其主要的功能也不例外。因为他的悲剧命运,因为他的伟大思想道德品质,人民起初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英雄来纪念,发展到后来在官方的引导下,也渐渐的吧陈文龙当做是造福一方的“镇海王”、“拿公”、“水部尚书”等等,希望它能保佑自己出海安全,保佑全家。
中国民间信仰作为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影响下逐渐成长起来的百姓自发自愿信仰的民间宗教,在对于人民的道德引导时,主要的手段有:一是道德的模范作用,既是被信仰者自身一般是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人物,能够以自己的道德对后人其模范到头作用;其二是惩戒制度,在封建的传统中国,认为神仙拥有能够干涉尘世的神力。就像陈文龙,他作为“水部尚书”、“拿公”能够帮助福建地区的人民出海安全,作为城隍掌管一方生死簿,决定着人在死后的命运。根据因果报应的原则,反是恶人皆要到在阴间找到惩罚,善人则受到表彰。人民由于对于死亡,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因此也就愿意遵守世间法则。
陈文龙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其节超,品行完全满足儒家的要求,虽然其被当做是一个道家神仙,但是体现在他身上的是儒家的价值观,其对于福建地区人民的道德引导也是儒家的对于儒家传统价值观的遵守。在这个层次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道教虽一直符合道教,但其宣扬的价值观依然是儒家式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可以这样说,道教的神仙体系只是手段,儒家思想才是核心根本。
以上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一陈文龙信仰为代表的民间信仰的在古代主要的社会功能。但是,每逢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各地城隍庙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可以看出各地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但是同时作为一种信仰也就少了一种庄严,其社会功能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其政治功能和道德功能也逐渐削弱:道德功能还有一些残留,但是政治功能便可说是消失殆尽了。取而代之是作为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是作为一种娱乐手段和商业手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