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专业发展深度调查
2013-08-27
前言
近几年,每逢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杂志社总能收到许多业内朋友了解关于各高校暖通专业招生情况的电话及邮件,希望借助我们来深入了解各院校暖通专业招生信息。对此,杂志社全体同仁感谢业内朋友对我们的信赖,同时我们也乐意为学子们提供服务,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才加盟暖通行业;另一方面也向业界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暖通专业的高就业率已经成为热门专业。
在业内,广为流传的“暖通专业老八校”一直受想要入门的学子们追捧着,即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工学院、天津大学、太原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湖南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暖通专业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设置暖通专业的大中院校已经达170多家。暖通行业的未来前景广阔。为此,我们与众多暖通高校教授及业内专家深入探讨交流,以期能为暖通业的明天迎来更多的阳光。
第一部分 细数中国暖通发展史
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创办暖通专业,当时正式的专业名称为“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为了造就这个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教部首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招收研究生,第一届研究生都是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青年教师,其中有:郭骏、温强为、陈在康、张福臻和方怀德,他们先在预科专门学习1年俄语,以便为直接向苏联专家学习作准备。1953年第一位应聘的苏联暖通专家BX.德拉兹多夫来华,他和他的中国研究生在哈工大组成了第一个暖通教研室。哈工大还抽调了5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学习,他们是:路烃、贺平、盛昌源、武建勋和刘祖忠。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苏联的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为模式,边学边干,在我国创办这个专业。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要求,从实验室到教材的建设,还有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都要一一学习。一边听苏联专家讲课,一边给本科学生讲课,一边自己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一边指导本科生做设计,同时还要在专家指导下设计专业实验室,准备开出教学实验。为了扩大这个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高教部又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教师来进修,他们没有时间再先学习一年俄语,只好通过研究生间接向苏联专家学习。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各高校创建暖通专业的中坚力量,其中如:叶龙、于广荣、王建修、吴增菲、郁履方等。此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招收了几届这样的研究生,陈沛霖、田胜元等暖通专业著名教授都是从这些研究生班毕业的。
1952年我国高校设立了第一批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除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外,还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北工学院。哈工大和东北工学院于1952年除招收本科一年级学生之外,还同时从别的专业抽调一部分学生直接进入暖通专业二年级学习,当时哈工大不算一年预科的话,本科为5年制,而东北工学院本科为4年制,所以东北工学院1955 年毕业的第一届本科生就成为我国最早毕业的本科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第一届本科生毕业于1956年。1952年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则分别招收了一届二年制的专科班,于1954年毕业,195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同济大学当时为4年制,首届毕业于1957年,而清华为5年制,首届则毕业于1958年。1955年以后哈工大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和进修生开始分赴各地,从事暖通专业的创建工作,除一部分充实第一批4所院校的师资外,温强为、张福臻、王建修、陈在康分别在天津大学、太原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湖南大学负责筹划创建新的暖通专业学科点,除了湖南大学直到1958年才正式成立外,其他3所院校均在1956年成立了暖通专业。这就是高校同行中常说的暖通专业老八校。后来哈工大的土木系单独建立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其暖通专业也就随同调整到哈尔滨建筑大学了。东北工学院的建筑系调整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其暖通专业也随同调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太原工学院则分别改名为现在的重庆建筑大学和太原工业大学。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如今中国有暖通专业的高校已经多达170多家,在学校的熏陶下,不断地为社会和相关企业提供新鲜的人才血液,暖通领域的正能量正不断提升((图1、图2、表1)。
表1 各大知名暖通高校(部分)
第二部分 各国暖通发展概括
美国
美国暖通专业的内容分在建筑系和机械系,并且研究的内容多是暖通的冷、热源设备,如制冷机、锅炉的构造原理等,而研究系统较少。美国的这种培养模式有如下特点:由于本科阶段实际只完成专业基础课程,接触专业不多。因此毕业生就业面很宽,可以到制冷机厂工作,也可以到其他部门甚至航天部门工作。当然,这些部门必须对毕业生进行专业培训后才能让其工作。由于专业侧重于设备制造,因此毕业生对机电一体化和新产品开发有较多的理解,这也是美国的暖通空调设备制造业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原因。美国的培养模式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学生对建筑不甚了解,不知暖通空调系统如何与建筑、结构相协调。因此,美国该专业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不及欧洲和日本。近些年来美国也已意识到此问题,一些著名高校如M IT,加州的Berkley都已成立了 “Building Technology”专业,专业范围与中国此类专业基本相同。
俄罗斯(前苏联)
前苏联(现俄罗斯)的供热、供燃气与通风系成立于1928年,是俄罗斯较早的专业之一,学制本科多为5年。现该系下设4个研究方向(专门化):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供热、供燃气与锅炉设备,大气环境保护,建筑能量管理。其中,第一、第二方向是建系之初设立的,而第三、第四方向是近些年适应环保要求和市场经济逐步增设的。教学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共分4个模块:社会、经济和人文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此外,教学计划中还安排有较多的实践环节。由上可以看出,俄罗斯的供热、供燃气与通风专业其特点正如他们始终认为的在于专业的综合性,供热、供燃气与通风系统是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的一部分。
日本
日本在40多所高校中设置此专业。1994年日本空调卫生工学专门组织了大范围的专业教学讨论,交流和确定了此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日本的暖通空调(建筑设备)作为方向设在大学的建筑系中。在一年级即设置“建筑环境工学概论”,二年级设置“建筑环境工学”、“建筑设备”等课程。三年级以后才分成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设备3个方向。相对而言,日本的建筑设备专业与建筑的结合更为紧密,日本的建筑设备系统设计也十分严谨完善。目前,日本在空调领域的研究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最高水平。欧洲及日本型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学生不仅有建筑的整体观念,而且还有建筑室内环境(声、光、热)的系统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对建筑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由于学生对建筑及建筑设备系统有较深的理解,因此,无论学生从事设计还是管理都能较好处理建筑与设备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如窗墙比、机房占地、技术夹层空间、运行节能、系统优化等。
西欧及北欧
西欧、北欧各国一直设置此专业。如英国为“BuildingServises”,在20多所大学中设置。和美国的教学相反,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学习专业课,基础课学时压为最低限,即“够用为度”。其专业覆盖面包括所有形成建筑功能的环境设备(暖通、空调、照明、音响)和公共设施(供电、通讯、消防、给排水、电梯)。暖通空调和建筑电气技术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英国教学质量被认可的学校其毕业生可在3年后成为“注册设备师”。瑞典、丹麦的几所著名大学都设置此专业,学习内容和范围与中国基本相同。由于学校具有雄厚的研究力量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欧洲一直在此领域研究和发展中处于前茅。
第三部分 暖通专业就业方向
设计: 建筑设计单位、制冷空调设备工程公司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的设备设计等。
造价预算: 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工程预决算和安装工程招投标。
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包括建筑消防工程公司)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及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工程监理: 质量检查部门(质量监督局、检测站)的设备安装质检工作,安装工程监理公司监理工作。
运行管理: 对高级商厦、宾馆饭店、办公大楼、机场大厅、邮政大楼、医院治疗室等民用建筑;医药厂、卷烟厂、纺织厂、飞机汽车船舶制造厂、冷冻厂等工业建筑; 物业管理公司等的建筑设备进行运行管理。
销售与管理: 制冷空调设备工程公司的产品(中央空调和小型中央空调设备)销售及管理。
行业资格证件:注册造价师、一级建造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全国勘察设计注册暖通空调工程师)(图3)。
第四部分 专家话暖通
摒弃“拿来主义”
上海交通大学退休教授 鲍士雄
我于20世纪60年代初入行,有幸见证行业专业教育近50多年的变化。一则我国制冷、暖通行业随着经济建设、工业化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制冷、暖通行业技术已渐入国际先进行列;二则谋求以微薄之力共同激起创新、开拓、奉献精神,冀望我国制冷、暖通行业的更进一步获取重大发展。用本行业的发展为“大中华盛世”添砖加瓦。
1956年,交通大学根据高教部决定,开设制冷专业,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1957年,随着交通大学西安部分西迁,该专业随之迁往西安,第一届学生在上海报到后也开赴西安。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将上海与西安2部分,分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2独立院校。
从教数十年,除上述思想认识外,我认为,学生学习期间主要学会与掌握4大能力:
自学能力。能自学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包括学习与总结旁人的经验与教训,以及思路与思维方法。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发展,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特征;以提高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形成综合、交叉的知识体系,以及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
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发掘各种需求,并学习与掌握各家成果的长处,发现与发掘各家成果的短处。针对需求,综合各家长处,克服各家短处,构成又一新事物。不断发掘与克服,并勇于设想与实践,哪怕是偶然爆出一点的“火花”,也要孜孜不倦地去追索,才可能进而诞生原创新发明。
组织能力。现代社会众多成果是群体成果。学会与人交往、合作,把各具不同长处之人组织起来,是成就大事业,获取大成果的成功之道。在合作的过程中,既要学会当组织者,又要学会当合作者、乃至当“士兵”。一切均按事物客观需要而就位,绝不计较个人名利与地位。只有这样通力合作,共同奋斗,方可成就大业。而这也是“人品”问题。
表达能力。文字、语言、绘图、多媒体应用是表达个人思维、设想、见解之工具。不善于应用上述工具,就无法让人了解自己,也无法与人交往、交流与合作。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总结归纳”等表达方式,以及“脱稿讲演”的语言能力,将大大有助于与人交往、交流与合作。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我之见,如今高等教育有5大弊端:
一、商品化
市场经济之发展、人才竞争之激烈,以及工资待遇之差异,诱发 “教育事业”也作为一种“商业”去经营与发展——商品化。全日制本科分化为本科、专科、高职与网络班;研究生分化为研究生班与培训班(或研讨班);而且,公办异化、民办崛起……其结果是:教育不再是社会之责任、公众之权利;而是一部分人从另一部分人那里谋取利益之商品。这种背离教育根本,除增加百姓之负担外,其祸害是损害全民族之道德素质,而这一素质是民族凝聚力之基础。
二、类同化(贪大求全)
贪大求全已是全国高校之通病:一律都要争得综合性大学之规模,都要设置“文理工医农”等学科。似乎不这么做,不能称之谓“大学”。各学校间设置上类同化,谈什么学校特色。而且,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家人”更应该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使之得到最大的收效,岂可容忍哪些单位负责人贪大求全,各自称大。而且,类同化又必将造成人才结构长线趋长,短线趋短。就业困难又人才贫乏。
三、科举化
长期束缚我国发展之科举制度至今仍阴魂不散。除各级入学考试以“文”取人外,如今高校之学校名次、职务晋升、业绩考核等也以“文”(发表论文或专利申报)为主导。“文”固然重要,然而社会之发展仰仗于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又仰仗于创造与实践。而这决非能以“文”之多寡或刊物之类型或专利申报所能判断,否则乃形而上学。其危害之深,当重温我国历史之教训。
四、模拟化(轻实践)
计算机科学促使人类社会飞跃发展。然而,人类之实践活动是不可能完全为它所取代,这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以计算机模拟作为一种科学研究之手段是可以取得一定成效的。但轻视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与生产实践:不从实践中去学习他人长处、发现他人短处;不从实践中去增长能力、激发创新。那么,计算机也只能将已有概念数学化后进行数字处理,不会有更多的发明与创新。
五、庸人化(人品与流向)
背离教育之根本,其结果是毕业生敬业、忠诚程度降低;以报酬、待遇为选择地区与单位之主要依据。当前,东部与西部之巨大差异、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巨大差异、三资与国资之巨大差异,而这些三资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又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促使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群聚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其后果是拉大东部与西部之人才差距,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人才差距。从而,束缚西部与中小城市之发展,更束缚广大农村之发展。
前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足见学术、教育界,其风需整!不整,谈何“创新”?
今名校自主招生,更见问题之严重:偏题+竞赛题,谈何 “创新”?
“学习——质疑——求证——积累——综合——创新”,也就是:在对事物,要多问“为什么?”、要“追根刨底”;要“怀疑”,并通过“求证”,去明辩真伪;积累与综合了所学知识,加以想象,才有可能去“创新”。如今这种招生与培养方式与方法,能招进“钱伟长”类型人物吗?!更谈不上培养出“钱伟长”类型人物了?
杞人忧天啊!“老交大传统”——门槛高、要求严、重理论、重实践。五六十年代,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工科院校不强调实验,不走进工厂、现场,又如何“创新”?习惯于“拿来主义”,无所疑问,又谈何“创新”?
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由世俊
天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成立于1895年。当时,清政府在战败后意识到了现代高等教育重要性,于是,就有了当时的北洋大学即天津大学的前身。作为一所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院校,老师除了教书同时也在育人,并且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来,形成了天津大学目前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
天津大学建环专业发展从最初的卫生工学到1956年的给排水专业,再到1956年的暖通专业。最终成为了暖通老八校之一。目前,我们师资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同时需要完成国家科技部、计经委或者其他省部委的科研项目。此外,我们还参与社会企业合作的项目。我们以及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逐年递增,同时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些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天津大学在社会上的学术地位。
有时候,我们的学生会问,我们的专业好在哪里?事实上,我们这个专业是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在生活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自然就会追求舒适性。而我们的专业恰好设计室内舒适环境的营造。而这其中又涉及我们舒适健康的生活,舒适健康又涉及到室内建筑环境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节约能源实现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再加上健康要求?机型很多,系统很多,如何组合起来让其用最节能低碳的形式服务于这个系统?因此,这个专业既创造舒适环境又涉及健康与节能减排。人的健康工作都离不开这样的环境,所以这个专业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就暖通从业人员数量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而从论文发表的数量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天津这几个地区。中国建筑行业这几年发展非常迅猛,国内有不少优秀的暖通从业人员都是从天津大学毕业的。但是建筑行业在国外却发展得很慢,我们学校出去的人当教授从事研究工作的比较多。
如果将天津大学比喻成一颗树,那么天津大学应当是枝繁叶茂的一棵常青树。
人类春天的工程师
山东建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李永安
应该说,目前的暖通行业仍然是一个朝阳产业。有人曾将暖通工程师比作“人类春天的工程师”,人造舒适环境在现在以及将来都会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高考报志愿的学子或者即将大学毕业的暖通学子们而言,就业是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近几年,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暖通学子的去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考研,平均每个班有6~7人;(2)施工单位,比如建筑公司等;(3)企业,如格力、美的、海尔、海信等空调企业;(4)设计院。整体而言,从就业情况看,暖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要优于其他很多专业。
2013年,山东建筑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都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一批招生。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原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很明显,现在改过的专业范围更加宽广,目前该专业分为2个方向,暖通空调和城市燃气。每年大概会录取150名暖通学子,男女比例约为5∶1,工科专业主要还是以男生居多。
那么,未来暖通专业将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机遇主要有2点:环境和能源应用,环境就是人造环境、室内环境等,无论如何将来都会成为像水一样的必需品。另外一点,新能源应用也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将成为挖掘和研究的领域。这也正是山东建筑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坚持的“2条腿走路”。
目前来说,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前毕业实习或者暑假实习对暖通学子都非常有帮助,但是现在很多暖通学子动手能力比较弱,一些相关单位不愿意或者只接收一小部分的实习生,这样就造成一部分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所以,我认为,在实践教学上应该强化学子们的动手能力。
近几年来,一些企业以及协会、学会都在联合高校搞一些校企合作,这本身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有种太多、太滥的趋势,一些合作或者比赛搞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这就不太适宜了。所以,我认为,这些合作或者比赛得掌握一个“度”,在学生充分打好基础、掌握专业知识之后,再来参加这样的比赛或者合作,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充满生机和战斗力
重庆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主任、教授 卢军
重庆大学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综合实力雄厚、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设置在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内,而建筑工程学院作为我国暖通专业“老八校”之一,知名度甚高。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开办该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该专业1956年开始招收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本科生;1978年增设城市燃气工程本科专业;1995年增设设备工程与设备管理专业;1999年,经过专业结构优化组合,3个本科专业整合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中国的暖通行业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国内知名设计院的设备专业总工、院长数10人,也有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华为公司董事长任正非等工商界强人。转眼又到了毕业季,优秀的人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我对他们充满信心,行业不断有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也会变得年轻而充满生机和战斗力。
重庆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制冷空调设备企业也有20余家。其中重庆通用机械厂产品系列齐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心式冷水机组、直燃式机组、风机、空调机等,2005年和美的集团合资组建了重庆美的通用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重庆嘉陵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拥有独自生产螺杆式压缩机的生产线,产品销路良好。另外,重庆的汽车空调企业群发展较好,其总产值排名国内前2位。
随着1997年重庆市的直辖,大型公共建筑拔地而起,重庆暖通空调市场急剧膨胀,吸引了国内外各大知名企业来渝投资。现在国内空调企业巨头格力、美的、海尔相继在重庆投资建厂,依托重庆良好的专业技术环境和市场潜力,相信重庆暖通空调制冷产业会迎来第二春,在国内制冷空调行业中占据重要繁荣地位。
近年来,空调企业与高校密切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同时,众多企业也针对暖通高校的师生组织各种设计竞赛活动。这是一种好现象,是一种双赢,希望未来校企合作能走上康庄大道。
一门需要缜密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专业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胡松涛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同时还是一座旅游业经济相当发达的山东省一线城市,青岛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省属重点大学,其在暖通教学领域自然有着自身的独到优势。作为校内主要以暖通领域教学为主的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也成为了山东周边地区学子向往的暖通界摇篮。
我认为,一个专业究竟是否热门,最终要看学生的总体数量和学校开设这门专业的数量。就像早年火热的计算机专业,一时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学生纷纷趋之若鹜,高校也纷纷开院授课。虽然目前青岛的暖通专业并没有火热到如此地步,但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这一门课程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情况不仅仅在青岛,目前在全国也是一种趋势,目前在全国已经有超过180个大中院校开设了暖通专业课程,这在中国暖通发展初期是不敢想象的数字。由于有了数目相当的院校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对口学生,那么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再一次摆在了人们面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决定只能跟随目前暖通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一部分想通过设计院进入暖通设计领域的学生被目前设计院的高门槛拦住,诸如必须是国家211工程学校硕士毕业等等条例,让暖通专业毕业的新人一时难以适应,大部分学生面对此种情况会选择继续读研深造以谋后途,只有相当少一部分学生可以在4年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正规设计院从事设计师工作。学生就业的另一个取向则是通过品牌走向暖通行业的大市场中。无论是售后维修亦或是技术型销售,目前行业依旧存在人才紧缺的现象,想找一份适合于毕业生的工作并不是太难。
目前很多空调企业都积极与高校之间互动合作,开设专题课程、建立品牌奖学金制度、提供暖通行业就业实习机会等等,都是想通过学校这个第一手平台抢占优秀的毕业生资源,这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于学校和学生而言也是一件好事。我们希望这种合作能够更为深入地进行下去,成为专业招生中足够吸引学生的亮点。
谈到专业招生,不得不说目前暖通专业依旧是“狼多肉少”的局面,平均30人的班级女生只占到六七人,男女之前1∶4的比例也直接造成在目前行业中的从业人员男性占绝大多数。但我仍对目前中国的暖通行业充满了希望,因为发展不错的不仅仅是目前高校领域,在企业以及社会的进一步拉动之下,暖通行业已经不仅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附属来生存,脱离了建筑专业,暖通专业依旧有其生存的空间,可谓前景广阔。对于即将步入校门以及刚刚迈出校门的暖通界学子,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将人生过得踏踏实实,将学问做得踏踏实实,暖通是一门需要高度缜密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专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行业中的任何人都不得不按照本分来做事。
打铁还需自身硬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教授 王沣浩
目前,社会在发展,社会上对暖通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全国开设暖通专业的高校也渐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全国暖通高校只有20多所,到90年代就有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后,全国已有170多所暖通高校。另外,全国各大高校的扩招,暖通专业招生的比重也在提高,报考人数进一步增加。暖通专业属于理工科专业,尤其是我们学校也是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报考的学生还是以男生为主,但是暖通专业并不像其他工科专业对男女的限制十分明显,也适合女生报考。由于暖通专业的发展一直比较好,一般毕业生的就业渠主要涉及设计院、房地产、设备厂家等工作单位。
随着暖通专业在建筑领域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高,以及对于建筑节能等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加强,因此,暖通专业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知识面多且杂。这些对暖通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特别是社会对建筑节能的需求,要求学生要掌握系统而全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这不仅和学生本人相关而且和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有很大的关联。因为有些暖通高校的老师本身对暖通专业并不十分清楚,对专业知识也不是很牢固,这也就直接导致学生本身的专业性差。另外,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也是和他们本身的实践也有很大的联系。
近年来,校企合作是当下发展的趋势。空调企业和高校的联系也渐渐紧密。这也是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校企合作不仅对企业、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企业可以通过期间留住人才,学生可以增加社会实践经验。而且我们学校也和企业开展过校企合作,并且我也是负责校企合作这块。
目前,很多暖通专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并没有选择直接就业而是选择继续深造,这在我们学校,学生考研也很多。2013年高考已经结束,对新一届报考暖通专业的学生,我希望他们能在学校尽量多掌握些专业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另外需要增加在实践当中的机会。
机遇和挑战并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樊越胜
这2年,全国暖通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全国高校开办的暖通专业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且各大高校招生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加。我们学校从2012年开始逐渐扩招。2012年我们学校的暖通毕业生也达到140多人。而且招收的男女比重还是偏向于男生,但是女生报考的几率越来越高。
暖通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尤其是现在国家对绿色建筑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暖通专业在建筑领域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各个学校对暖通专业的侧重方向根据学校设立的课程安排有所不同。有些高校暖通专业偏向民用,而我们学校则偏重于工业方面。
从我们学校毕业的暖通专业生很容易就业,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还没有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而且毕业生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设计院、施工单位以及房地产等企业。
另外,空调企业与高校密切联系,校企合作成为当下发展趋势,我们学校也在走校企合作之路,每年毕业季节,有很多厂家走进学校举行宣讲会。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企业通过这种举措可以吸收学校优秀的学生;另外,学生也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即有了社会实践经验,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我们学校和外国的一些暖通专业人员也经常交流。另外,有外国暖通专家和高校老师常来我校做报告和演讲。但是我觉得,目前中国高校暖通专业的发展和外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对于报考暖通专业的高考学子,大部分的学生可能对这个行业还不了解。仅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家里亲戚从事相关行业而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这等于说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涉足暖通专业都是从零开始,进入学校后希望他们尽可能多的掌握专业知识为以后工作打好基础。对那些离开校园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在社会上比学校中更加努力,也希望他们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暖通未来掌握在年轻人手中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暖通顾问总工 方国昌
我对目前中国暖通业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但是现在的路却要慢慢去走。中国暖通业,特别是中央空调行业经历了一个大跨越的时期,这10来年的黄金发展期已经为中国的暖通行业进行了充分的提速,希望这样的加速是匀加速的状态,一旦加速度太大,很可能出现许多难以预估的问题,这在西方的发展史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所以中国必须要吸取经验教训,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虽然设计院在道理上并没有一定要求新进人才必须具有哪种高端学历,但是就现实来看,现阶段也只有通过文凭来判断大学毕业生的个人能力,通过实习等相关手段来判断新人的综合素质。毕竟暖通专业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能够给予新人尝试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而且大部分新人是难以直接跨度到设计师领域的,所以设计院里还有一个工作岗位叫做“绘图师”,这也是大部分本科毕业学生的初步岗位。同时,在工科领域男生要多一些,但是目前也有一部分女生有往暖通行业发展的意图,当然我们也欢迎这一部分巾帼红颜能够为在旁人看来墨守成规、刻板严谨的暖通专业带来一丝生机。不过就目前的形式来看,行业中女设计师的比例难以有很大幅度的提升,暖通设计行业经常性的加班和熬夜现象给了年轻设计师很大的压力,这也成为了阻碍女性迈向这一领域的一块绊脚石。
6月已过半,7月即将到来,大学的毕业季一过社会上即将迎来新一轮的职场招聘热潮,面对越来越多从事暖通行业的莘莘学子,我们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和信心。这个行业的未来肯定掌握在这一部分年轻人的手中,作为行业中的前辈,我能做的即是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毫不保留地与年轻人交流,用他们活跃的思维与自己目前对这个行业的理解相结合,一定能够碰撞出更为灿烂的火花。
坚持走“中国特色”之路
南昌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唐国强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毕业季,相信很多学生即将面临专业的选择,目前全国暖通专业发展的现状良好,从入学的男女比例来看,从过去的一个班35人中只有1/10是女生到现在的男女大致均衡,可以看出暖通专业已经逐步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暖通专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环境控制小到采暖,无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暖通专业在建筑领域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现在国内发展的暖通专业很多,而且很多家用空调厂商也开始逐鹿商用、中央空调领域,随着全球气候的转暖和环境的恶化,空调的需求还是不断增大,另外,譬如汽车等一些移动的空调也在快速发展。所以,暖通专业的前景良好。因此,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也设有暖通专业,但是我国暖通专业的设置坚持了中国的特色。
我国暖通专业创办初期,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大纲基本上是参照苏联模式制定的,教材也是把苏联的翻译过来使用,来不及翻译的则由哈工大影印原版书作为内部资料供各校教师参考自编讲义。经过几年实践,发现了不少问题,教学内容也有很多不切合我国具体情况,在之后掀起的大规模教育改革中,各院校开始根据各自的经验和对政策的理解,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有关土建方面的课程,如工程结构、结构力学、测量学等都被砍去,原来供暖通风是1门课则分成了供暖、工业通风和空调工程3门课;大多数学校把“供煤气”这个分支也削去了,所以我们专业的名称也变成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后来随着城市煤气的发展,在部分学校里又另外单独设立了“燃气工程”专业。这个时期的改革,各校差异较大,教材多使用自编讲义,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直到1963年,暖通专业经历了一次规范化的整顿。制订了暖通专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并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审了一整套暖通专业适用的“全国统编教材”。因此,我国的暖通专业的设置是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它是在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上所不断形成的,是具有中国国情色彩的。
暖通专业发展至今,目前的就业形势良好。近年来,已出现一种新兴的校企合作,即空调企业与高校密切联系,开展合作。同时,众多企业也针对暖通高校的师生组织各种设计竞赛活动。我认为,这对于企业和学生、老师而言是互补的,这种形式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培养和选择适用于它的人才,更有利于为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我希望即将报考暖通专业的高考学子,未来能够先打好理论知识基础,然后才能在实践上有所研究、有所突破。
节能减排给暖通专业提出更高要求
厦门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章星
从全国来看,以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建筑总能耗的50%~70%,在南方地区占40%~45%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能耗日益增长。因而,暖通空调专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与创新在以后的建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业务需求日益现代化、多样化、重视国外技术的移植与引进。而节能、环保、绿色等概念的影响及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对暖通空调设计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因此,在暖通空调设计时要注重建筑节能的考虑。
目前,全国暖通专业发展的现状看不清楚,但是节能减排很受关注,因此暖通专业必然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未来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暖通专业可能会面临挑战。与此同时,节能和环保问题的严峻现状,给暖通专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从能源问题、环境保护、污染问题等方面可以看出,建筑节能、创造健康舒适的绿色建筑是暖通空调业发展的新课题。
从高校方面来看,暖通专业的男女比例已有显著的改善,目前女生的比例已大于1/3,一个班如果有50名学生,女生已能够到达20人左右。暖通专业教育和其他各项文化教育事业一样,在“文化革命”10年浩劫中停滞不前和倍受摧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几年的时间里,设有暖通专业本科的,从原来的老八校一下子迅猛发展到43所院校,设有专科的高校也有44所。1978年以来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已发展到十几所,现在已经有了3所院校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一个培养暖通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完整的体系。在厦门当地,集美大学是暖通专业输出人才的重点学院,从历年的暖通人才就业形势来看,社会对暖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相对早些年,设计行业的门槛相对降低,这也为暖通人才的就业提供了机会。校企合作也是目前提高就业率的方式之一,但是目前在厦门还没有出现这种办学方式。
综合来看,社会对暖通专业的认识并不是太统一,有的人看好,有的人不太看好。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不管怎样暖通专业还是会有一些好的就业机会,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看好未来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能源研究所教授 梁若冰
我是主要研究建筑新能源,据我所知,暖通毕业生基本上不会找不着工作,在我们学校很多都进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等,就业情况非常不错。今天看来,暖通在建筑这个范畴内占据的重要性,正逐年得到递增,暖通能耗同样在建筑领域占据很大的比重,如今受到很高的重视。
暖通行业是一个分支很多的专业,有许多小专业在旗下,比如材料、新能源、节能等等,它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也可以看到,目前全国很多高校设置的暖通行业门类很广,有建筑环境设备、通风、给排水等等,所以我觉得暖通专业的发展在过去、现在、将来一直都是有前景的专业。
近几年来,很多企业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我认为这对于学生是一件好事。学生在校园里埋头苦读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设计比赛或者跟企业合作项目,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个人认为,这种校企合作或者比赛,对于老师其实影响不大,真正地对学生影响很大,还有一点注意的是,不能影响正常教学工作,毕竟学生还是以学习为主要工作。
未来暖通行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以我个人目前研究的范畴而言,随着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空调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将大幅度提升,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趋加剧,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及低品位能源已经成了该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比如现在比较火热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它利源地下恒温层土壤热显著提高空调系统的COP值,使得同等制热或制冷量下的系统能耗大幅度下降。另外,利用太阳能供热或制冷技术也在开发研究着。
目前,暖通专业男生占据比例很大,所以女生毫无疑问在暖通专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着天然的优势。希望报考暖通专业的高考学子能够在大学里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对于即将毕业的暖通学子们,无论是从事何种相关的工作,都能在这个领域内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