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研究

2013-08-27王雪霁

财经理论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比重城市化差距

王雪霁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中国已成为收入差距状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已高达0.474,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公布的201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更是高达0.61。中国严重的收入不均状况与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学者的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导致我国总体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的因素,其贡献率已从1988年的48%上升到1999年的56.8%。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2007年城镇人口比例增加为44.94%,2008年增加到45.68%。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我国在城市化快速向前推进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现实并存,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城市化是否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城市化通过怎样的经济及社会机制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本文试图在分析城市化与经济社会系统的联系后,以此为切入点,实证分析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一、文献回顾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城市化进程必然带来经济社会因素的转变,那么在城市化带来的这种转变中,城乡收入差距如何变化,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文献中,关于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刘易斯在题为《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的论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此时劳动力市场上形成均衡的工资。城市化过程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Todaro(1969)认为,在二元经济中,只要存在城乡期望收入差距,劳动力就会流动,而劳动力的流动则会通过要素报酬的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李实等(1999)的研究表明,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两方面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一方面,外出劳动力打工的收入部分汇回了老家,另一方面,外出打工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其他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陆铭,陈钊(2004)利用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姚耀军(2005)对中国1978~2002年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作出实证研究后,认为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且城市化水平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

(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尽管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但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政府导向型的,政府所采取的城市倾向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往往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代价来支持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

阮杨(2002)认为中国的城乡收入统计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城市化进程中较富裕的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加大了统计的城乡收入差距。程开明,李金昌(2007)采用1978~2004年中国时间序列数据对城市偏向、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计量检验,发现城市化与城市偏向是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将对城市化产生负面的冲击。陈斌开,林毅夫(2010)研究认为城市化水平决定了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农村平均收入水平,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城市化水平又受到政府发展战略的影响,发现落后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导致更低的城市化水平和更高的城乡工资差距。李新安(2005)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扩张挤占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形成了大批的失地农民群体。失地的补偿费用不足以弥补失地的损失,即使是在经济发达、就业比较充分的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得出现下降情况。李小云等(2004)也认为现行的我国土地管理法对失地农民的补偿费用远远不足以使失地农民保持之前的收入水平,不足以弥补失地农民因失去土地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范恒山等(2009)认为建国之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为城市化发展打上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各种制度长期依赖于政府行政力量的主导。其中,户籍制度限制了渴望脱离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迫使他们在城乡之间来回迁徙,增加了农民工的生活成本;社会保障制度也将进城就业的农民排除在社保体系之外;二元就业制度也阻断了农民工公平就业的机会;总之,我国还没有构建一个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的制度框架。

现有文献研究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侧重的是经济、社会的某些单方面影响,如陆铭、陈钊(2004)从城市倾向的政策角度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姚耀军(2005)研究金融发展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毛其淋(2011)研究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以往文献并没有进行综合的研究,系统得考虑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影响,进而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城市化过程中要素之间的流动,通过要素报酬均等化可以减少城乡之间劳动力报酬的差别,但是在我国,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的正常流动,政府城市倾向政策等因素并没有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同时,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拓展研究视角,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将深入分析城市化使得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和路径。

二、城市化使得经济社会发生转变,进而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机制

分析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先探讨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这些影响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为后文中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地区自身城市化水平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

库茨涅茨(1955)发表的“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库茨涅茨假说,该假说认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变动轨迹呈倒U形,在大量关于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关于城市化与收入差距的研究也围绕库茨涅茨假说展开。国内学者(陈宗胜1991,周云波2009,唐东波2011)的研究表明,城市化引起的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形规律。

基于库茨涅茨假说和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假说。

*假说1* 城市化水平本身影响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体说来,城市化率处在倒U形拐点左边时,城市化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处在倒U形拐点右侧时,城市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城市化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转变,进而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机制

从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得知,伴随工业化进程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工业化的同时应伴随城市化,这一过程表现为农业比重逐渐缩小,非农比重逐渐上升。体现在产业结构上就是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体现在就业结构上就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

城市化的进程伴随着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从第一产业转移并且向第二、第三产业聚集的过程。这一过程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二三产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在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而提高,农业部门的资本和劳动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构成,从而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报酬;另一方面,进入城市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居民,会将其劳动报酬带回农村(李实,1999)。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城市化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但是,如果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主要是重工业化的贡献,这种转变则不可能发生。原因在于重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所需的劳动力数量少,尽管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业比重下降一方面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到其他部门,工业比重增加,能够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而重工业的发展却展现出与之相悖的结果。

*假说2* 城市化引起产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比重增加,其中第二产业的增加还需看其结构,若是重工业增加的比重较多,则城市化进程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使得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城市化对总需求产生的影响

按照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路径:Y=C+I+G+NX,即总产出(收入)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对GDP的组成部分也产生影响。

1.城市化改变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化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生活必需品消费转为耐用品消费,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些耐用工业产品,较多在城市生产,产品出售后的利润也大部分留在城市,留在工业部门和相应的销售部门,使得城市收入增加。

城市化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使得农村尤其是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村居民收入减少,加之近年来,游资加入农产品的市场,对农产品进行投机,使得绿豆,大蒜等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更加使得农民无法保持稳定的收入。

*假说3* 城市化引起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小;恩格尔系数越低,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2.城市化对投资I的影响机制

姚耀军(2005)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且两者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金融发展规模用麦氏指标衡量就是,广义货币存量与GDP的比率,表示为M2/GDP。城市化引起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变现为广义货币存量的比重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根据货币数量论,MV=PY,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收入的增加。根据凯恩斯的LM模型,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引起货币市场上均衡利率下降,刺激投资,最终增加了产出。固定资产投资是增加固定资产存量,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使得金融规模增加,从而降低利率,增加了投资。中国金融系统在金融资源的分配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投放在市场上的资金,大部分流向了城市,投资于城市的企业、项目当中。刺激了城市的投资,增加城市居民收入。

*假说4* 城市化提高了金融发展规模,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的增大,又由于金融资金具有的城市倾向,城市化进程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3.城市化与政府财政支出G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由政府推动的,政府的行为与城市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本文使用政府财政支出衡量政府对城市化的干预能力和对经济运行的作用职能。通过对1995年-2009年的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不同年间,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项目发生变化,尤其是自2007年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改革以来,发生的变动更大,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农业支出、科技三项费用等支出项目都已取消。但在改革之前,基本建设费、科技三项费、农业支出、行政管理费、城市维护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等支出项都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本文选择以下几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财政支出的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1)基本建设费construct

该项支出主要投入城市建设。由于政府推进城市化进程,必然需要增加对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由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都是由农民工完成的,则可以认为基本建设费在财政支出所占比例越大,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越小。城市化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科技三项费science

科技三项费是国家为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而设立的,是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中央和地方各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根据Solow模型,长期中,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稳态时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具有增长效应。农业科技三项费比重增加能够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一方面使得农业产出增加,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率提高,产生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降低农民收入。科技三项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可能会由于科技三项费投入于农业研发的比例不同,而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同。

(3)农业支出agri

财政在农业上的支出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则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4)文教育事业费edu

由于城乡的二元社会结构,文体事业和教育事业大都不均衡得分布在城镇地区,因此文教事业费比例的上升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假说5* 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显著影响

4.城市化对对外开放水平NX的影响

毛其淋(2011)的研究表明经济开放在总体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外开放影响经济的途径有a.比较优势理论: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我国出口更多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而能够提高从事这类产品生产的劳动者的报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者大都为农民,因此,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差距。b.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外资的投入,会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c.为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一国将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吸纳劳动力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拉大城乡收入差距。d.对外开放中的技术外溢效应改善国内的生产结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相对于资本增值需要而言的相对过剩人口。因此,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技术外溢效应,不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引进外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本和外汇缺乏的现状,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其收入水平,甚至会加剧国内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这一点又是外国投资者愿意看到并维持的现象。综上所述,一国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两种方向相反的影响,其净效应还需看具体的计量分析。

*假说6* 对外开放水平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显著影响

(四)城市化影响居民的收入结构

1.农民非农收入增加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向非农部门的生产。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来源于进程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非农收入表现为工资性收入。农民工资普遍偏低,并且增速非常缓慢。据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0%,而在此务工的农民工的工资没有发生明显的增加,1992至2004年间,到珠江三角洲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仅增长了68元,远落后于经济增长。此外,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其维权意识、维权能力较为薄弱,农民工工资时常不能按时支付,在短期中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在城市化率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时,农民的工资却没有增加。这一事实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吻合。

2.城市居民隐性收入增加

由于我国具有的城市倾向的政策,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对城镇居民的转移支付增加,表现为城镇居民能够享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例如住房补贴、取暖费、医疗补贴等社会福利。这些福利是农村居民无法得到的,相对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假说7* 由于城市化引起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重增加,而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限,从而相对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城镇居民隐性收入增加使得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对增加,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五)城市化引起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伴随人口的流动,尤其表现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得农村中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1.农村中收入更高的人越容易成为城市居民

中国的城乡收入统计是建立在户籍统计基础之上的。因此,从城市化改变农村人口结构的角度,考察我国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应当比较迁入城市的人口中,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比例,如果高收入群体大于低收入群体进城的数量,则城市化水平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反之,则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居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迁移进入城市,并成为城镇居民:(1)农村居民的孩子通过上大学,毕业后在城镇就业从而获得城镇居民身份,一般来说,相对富裕的农村地区和相对富裕的农村家庭的孩子能够享有更为优势的教育资源,能够顺利考上大学,完成身份的转变。(2)通过户籍的买卖,或贿赂户籍官员等方式从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收入更高的农村居民更有实力采用经济手段,实现身份的转变。以上每一种途径都意味着农村居民中收入较高的居民有更大的可能性转为城镇居民。因此,城市化进程更多的是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2.农村中更富有生产能力的人越容易成为城镇居民

在城市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上,更富有生产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更容易在城市找到工作岗位,并且能够更快的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富有生产力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后,在城镇地区找到工作,获得城镇居民身份。这种作用的结果是,农村中留下了生产能力低的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更富有生产力的人转为城镇居民,城市化造成这种人口流动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计算迁入城镇的人口比重

考察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人口的数量,即应该计算出城镇人口增长量除去自然增长的那部分人数。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于农村,二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超过农村自然增长率与城镇自然增长率的差额。从中国城乡自然增长的情况来看,1963年以前,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于农村,1964年以后开始逆转,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于城镇,从此以后一直保持下去。并且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起,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城市化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人口机械增长,即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

使用immigrant代表迁移进入城市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增加量的比重,计算步骤如下:

(1)首先计算城镇人口增长总量,即用当期城镇人口减去前一期城镇人口数;

(2)其次,用上一期末城镇人口乘以当期自然增长率计算出城镇自然增长量;

(3)再次,用城镇人口增长总数减去自然增长数,就得到了由人口迁移而产生的城镇人口增加量。

(4)用迁移产生的增加量除以城镇人口增长总量,就得到了immigrant指标值。

由于存在户籍制度,较富裕的居民和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农村居民更有可能实现农业与非农户籍的变换,更容易成为城市居民,从而拉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因此,一个地方迁移进入城市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增长的比重越大,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越大。

*假说8*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中更富裕的人和更年轻精壮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三、城市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及估计结果

(一)指标选取

1.城市化指标

有的学者采用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有的则采用非农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笔者经过比较后发现,用各地区总人口数减去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统计的城镇人口数得到的乡村人口数,比相应年份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记载的乡村人口数要小很多,原因在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是基于户籍统计得到的乡村人口数,没有考虑到乡村人口进入到城市,且没有实现户籍转换的那部分人口。这部分人口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生产活动,推进城市化进程向前发展,故应当考虑这部分人口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本文采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非农人口数。用非农人口数与总人口数的比值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urbanization rate=非农人口数/地区总人口。

2.城乡收入差距指标

本文借鉴国内学者王少平和欧阳志刚(2007)的研究,由于基尼系数没有反映城乡人口所占的比重,因而不能准确度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基尼系数对中间阶层收入的变动比较敏感,泰尔指数对两端收入,即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变动比较敏感。泰尔指数考虑到城乡人口的比重的影响,并且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主要体现两端收入的变化,因此本文选择泰尔指数(Theil)作为度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以表示第i个地区t时期的泰尔指数,其表达式为:

上式可展开为:

其中,Iiu,t表示i地区城镇的总收入(为相应的人口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积),Iir,t表示i地区农村的总收入(为相应人口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积),Pir,t表示i地区的总收入,表示i地区城镇的人口数量,PiR,t表示i地区农村的人口数量,表示i地区的总人口。泰尔指数的大小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

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本文在选取指标时,均采用处理计算过的比值型的指标。并且用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现价表示的指标进行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处理。

选取的指标与符号表示和计算方法如下:

表1 指标描述

(二)建立回归方程

1.假说1——倒U形假说的检验

建立方程:gapt= α +β1ubrt+β2ubrt2+ratet+controlt+μt设定模型控制变量包括地方财政决算支出,金融发展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回归结构如下:

方程(1)的系数自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显著的,可绝系数、F值检验都表明方正整体的显著。D.W值表明不存在序列相关。方程整体拟合较好。城市化率二次项系数为负值,表明我国的收入差距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遵循“倒U”的变化规律。

2.城市化影响产业结构、需求方、收入结构、人口结构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如果将所有解释变量同时放入方程,则由于解释变量之间的序列相关性,使得用OLS估计方法的参数估计量不再有效。下面逐步剔除影响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在多次调整解释变量并根据变量系数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方程的显著性水平和D.W值等统计量作为选择标准,得到以下模型:

模型(2)衡量城市化引起的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模型(3)较模型(2)考虑了财政决算支出和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模型(4)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作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纳入到模型中。

方程(5)将gdp作为控制变量,考察各项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方程(6)将金融发展规模、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控制变量,考察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变动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方程估计结果

***,**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方程系数都是显著的,证明每个解释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产生显著影响,并且解释变量整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也是显著的,方程拟合度高。

(三)结论

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的变动符合倒U形假说,表明某些地区自身城市化水平低,处于拐点左端,城市化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从方程(2)的估计结果看,城市化本身从总体上降低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人口的迁出量的估计系数为正值,其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正向的影响,这恰好符合假说7,表明确实是农村中已有较高收入的人转为城镇居民。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正效应,与假说不相符,可能的原因在于城镇中从事于金融业等的城镇居民,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从而在数据上表现为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农民非农收入比重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表明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还是普遍偏低,增速偏缓。

从模型(3)的估计结果看,财政支出的比重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表明财政支出具有的城镇倾向,财政支出的增加提高了收入差距的程度。

从模型(4)的估计结果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估计系数值为负,表明恩格尔系数越大,城乡收入差距越小,这与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消费结构的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一样,恩格尔系数越低,食品支出比重降低,生产食品的农业部门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实证的结果与假说3相符。

模型(5)主要反映相关的财政支出项对城乡收入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在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控制变量的前提下,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正向影响;农业支出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科技三项费的比重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在于科技三项费比重的上升使得农业科技三项费的投入增加,科技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带来了产出水平的增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文教事业费的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正效应,这一结果表明文体事业和教育事业在城乡分布的不均衡,文教事业费大部分流向城市,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从模型(6)的估计结果看,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表明第三产业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劳动力全部转移完毕后,农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四、政策建议

(一)倒U形假说的政策支持

倒U形假说的成立,意味着在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某些地区的城市化滞后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加速城市化进程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战略性措施。

(二)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机制反映出的政策需求

二、三产业的发展能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考虑到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会导致更高的城乡收入差距,当前政府应当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于第三产业而言,金融业在城乡间的不均衡发展,可能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大了数据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但是不容否认第三产业所具有的就业效应,应当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生产领域,生产最初级农产品的农民,应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流通领域,应当建立农产品进入城镇市场的绿色通道,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和销售成本。

改革货币政策与金融体制。应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建立服务于农村社区的金融机构,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偏向城市的经济政策值得考虑,如果采取城市偏向政策短期内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在长期中会扩大收入差距,最终付出极大的社会成本。

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合理配置支出。做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加大农业支出的比例,支持农业生产;应加大科技三项费,尤其是农业科技三项费的投入。

应当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并鼓励农产品达到出口要求,走向国际市场。

政府应改革户籍制度。近年来,尽管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但还远未完成。户籍制度具有能够登记和管理人口的作用,此外它还与居民的福利紧密联系,应当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创造一个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

虽然在我国的某些阶段,某些地区,城市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在长期中,城市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措施。我国的某些阶段,某些地区的城市化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在于不适当的户籍制度,政府政策的城市倾向,以及农村市场化水平低下等,而不是城市化进程本身。

[1]Kuznets,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

[2]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

[3]Todaro.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

[4]曹裕,陈晓红,马跃如.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3).

[5]陈斌开,林毅夫.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_城市化和城乡工资差距[J].南开经济研究,2010,(1).

[6]陈昌兵.城市化与投资率和消费率间的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9).

[7]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7).

[8]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9]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10]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4月.

[11]莫亚琳,张志超.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收入分配:基于城乡二元结构模型与面板数据计量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11,(3).

[12]毛其淋.经济开放、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1).

[13]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14]李小云,左停,叶敬忠.2003~2004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5]李新安.城市化、土地“农转非”与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5,(9).

[16]李秀敏,张丽莉.城市化的乘数效应_吉林省与浙江省的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17]陆铭,陈钊.城市化_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18]阮杨.经济转型中的就业重构与收入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

[19]唐东波,张军.中国的经济增长,城市化与收入分配的Kuznets进程:理论与经验[J].世界经济文汇,2011,(5).

[20]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究,2007,(10).

[21]许抄军,罗能生.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2000年以来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8,(2).

[22]唐健禾,陈琪.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之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6).

[23]周云波.城市化_城乡差距以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_收入差距倒U形假说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09,(3).

[24]赖文燕.要素市场配置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当代经济,2012,(5).

[25]马恩涛,王永菲.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及其财税政策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比重城市化差距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