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鲁氏菌病概述

2013-08-27刘超王向林张仁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畜牧工作站

中国畜牧业 2013年13期
关键词:公畜畜群母畜

文│刘超 王向林 张仁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畜牧工作站)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根据《动物防疫法》,布鲁氏菌病归为“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的二类疫病。

一、病原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以母畜发生流产和公畜发生睾丸炎为特征。布鲁氏菌对热非常敏感,70℃加热10分钟即可死亡,阳光直接照射1天死亡,在腐败病料中,则迅速失去活力。一般常用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分别为羊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牛布鲁氏菌(Br.abortus)、猪布鲁氏菌(Br. suis)、沙林鼠布鲁氏菌(Br. neotomae)、绵羊布鲁氏菌(Br.ovis)、和犬布鲁氏菌(Br. canis)。在我国发现的主要是前3种,而后3种在国内尚未证实。它们在形态上没有区别,都是细小的短杆状或球杆状,不产生芽孢,不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

二、流行病毒学

多种动物对羊、牛、猪等三种布鲁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性;但自然病例主要见于牛、山羊、绵羊和猪,它们对同种布鲁氏菌最为敏感。骆驼、单蹄兽和肉食兽较少发病。鸡、鸭有时亦可感染,一般情况下,母畜较公畜的易感性高,成年家畜较幼畜易感性高。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主要存在于子宫、胎膜、乳腺、睾丸、关节囊等处。除不定期的随乳汁、精液、脓汁排出外,主要是在母畜流产时大量随胎儿、胎衣、羊水、子宫阴道分泌物及乳汁等排出体外。因此,产仔季节、畜群大批发生流产时是本病大规模传播的时期。

一般通过直接接触(如交配)或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用具等以及昆虫媒介而间接传染。感染主要途径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道(尤其在猪)和皮肤、黏膜,实际上几乎通过任何途径均可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感染。

畜群一旦感染,首先少数孕畜流产,以后逐渐增多,新发畜群,流产率可达全部孕畜的50%以上,常产出死胎和弱胎。多数患病母畜只流产一次,流产两次者很少。因此,在老疫区大批流产情况较少。病畜群在流产高潮过后,流产率逐渐降低甚至完全停止。随着流产的发生,陆续出现胎衣不下、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支气管炎、局部脓肿以及公畜的睾丸炎等症状和病例,经过2~4年之后,症状和病例可能逐渐消失,或仅少数病例留有后遗症。但畜群中仍有隐性病例长期存在,对人畜的威胁很大,不可忽视。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4~180天。牛、羊、猪布鲁氏菌病症状基本相似,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症状不够明显。部分病畜呈现关节炎、滑囊炎及腱鞘炎,通常是个别(特别是膝关节和腕关节),偶尔见多数关节肿胀疼痛,呈现跛行,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硬化和骨、关节变形。

怀孕母畜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但不是必然出现的病症。流产可发生在怀孕的任何时期,怀孕后期多见。牛多发生在怀孕后5~7个月,羊多发生在怀孕后3~4个月,猪多发生在怀孕后30~50天或80~110天。流产前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起卧不安,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潮红、水肿,自阴道流出灰黄色或灰红褐色黏液或黏液性分泌物,不久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弱胎,也往往于生后1~2天死亡。多数母牛在流产后伴发胎衣停滞或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红褐色污秽不洁带恶臭的分泌物,可持续2~3周以上,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甚至由于慢性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羊、猪流产很少发生胎衣停留现象,但易发子宫内膜炎和关节炎,严重的可引起后躯麻痹。鸡、鸭等的症状表现特殊,多呈腹泻和虚脱,或产蛋下降或麻痹症状等。

公畜除关节受害以外,往往侵害生殖器官,发生睾丸炎,睾丸肿大、阴囊增厚硬化、性机能降低,甚至不能配种。

四、病理剖检

牛布鲁氏菌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子宫内部的变化。在子宫绒毛的间隙中,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其中含有细胞及其碎屑和布鲁氏菌。绒毛膜的绒毛有坏死病灶,表面覆以黄色坏死物,或污灰色脓汁。胎膜由于水肿而肥厚,呈胶样浸润外观,表面覆以纤维素和脓汁。

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出血性炎症,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肺常有支气管肺炎。流产后常继发子宫炎,如持继数月以下,将出现特殊病变,此时子宫体略增大,子宫内膜因充血、水肿和组织增生而显著肥厚,呈污红色,其中还可见弥漫性红色斑纹。肥厚的黏膜构成了波纹状皱褶,有时还可见局灶性坏死和溃疡。输卵管肿大,卵巢发炎,组织硬化,有时形成卵巢囊肿。乳腺的病变,常表现为间质性乳腺炎,严重的可继发乳腺的萎缩和硬化。公牛患布鲁氏菌病时,可发生化脓坏死性睾丸和副睾炎。睾丸显著肿大,其被膜与外层浆膜相粘连,切面见坏死病灶与化脓灶。慢性病例,除见实质萎缩外,间质中还出现淋巴细胞浸润。阴茎可以发生红肿,其黏膜上也可出现小而硬的结节。

羊、猪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与牛布鲁氏菌病所见的大体一致。

五、诊断

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只能作为初步的诊断的参考。据此也无法查出不表现症状的隐性病例。因此,确诊该病则有待于细菌学、血清学和变态反应诊断。

1.细菌学诊断。可采取胎衣,绒毛膜的水肿部,胎儿的胃内容物或有病变的肝、脾组织作涂片,用沙黄美蓝鉴别染色法染色。布鲁氏菌被染为红色,其他菌为蓝色。必要时,还可以进一步分离布鲁氏菌。从病料直接分离培养,或通过感染动物间接分离。用豚鼠感染法分离布鲁氏菌的阳性率一般比直接分离培养法高。

2.血清学诊断。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诊断,有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全乳环状反应、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验等,均具有敏感、特异性高的优点,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1)凝集反应。家畜感染布鲁氏菌病后1周左右,血液中即出现凝集素,随后凝集滴度增高(特别在母畜流产后的7~15天明显增高)可持续1~2年或更久。对怀疑感染,需要进行检疫的畜群,可采血进行血清凝集反应,包括试管凝集反应、平板凝集反应、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plate test)等。

(2)补体结合反应。是目前各国比较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敏感性、特异性高,新感染布鲁氏菌的牛,补体结合反应可能比凝集反应先出现,而在一些慢性病牛中,当血清凝集效价已降为阴性或可疑时,补体结合反应为阳性。由此说明补体结合反应对牛布鲁氏菌病具有特殊诊断意义。

(3)全乳环状反应。本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对泌乳病牛,可利用乳汁做环状反应进行诊断。如果能将凝集反应和全乳环状反应同时并用,则可提高检出率。该法可作为无病乳牛群的一种监视性试验。近年来还有不少新的检验方法出现,如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简便、快速,适于大群检疫。

3.变态反应。皮肤变态反应较一般血清学反应出现晚,但消失也晚,不适于作早期诊断和临床诊断。但用于调查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是有价值的。绵羊、山羊和猪的大群检疫,可应用布鲁氏菌水解素皮内注射,羊在尾根皱褶一侧皮内注射0.2毫升,猪在耳根后皮内注射0.2毫升。48小时后观察结果。注射部位如果无红肿,为阴性;出现明显的红肿为阳性;注射部位若发生肉眼不易看出的肿胀,必须通过触诊或与对侧皱褶比较才能判为可疑。可疑动物在第三天再以同一剂量在同一部位注射一次,经过24小时后观察结果,判定标准同上。

六、防制

防制本病主要包括保护健康畜群,消灭疫场的布鲁氏菌病和培育健康幼畜等几个方面。

1.加强检疫。尽量做到自繁自养,不从外地购入。新购入家畜必须隔离观察1个月,并做2次检疫,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每年配种前,种公畜也必须进行检疫,确认健康者方能参加配种。本病常用发地的家畜每年要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定期进行2次检疫。

2.定期预防注射。在布鲁氏菌病的常发区,家畜每年都要定期预防注射。注射过菌苗的家畜,不再进行检疫。常用的菌苗有以下几种:

(1)冻干布鲁氏菌猪2号弱毒菌苗。可采用注射法和饮水法。注射法适用于绵羊、山羊和猪。饮水法适用于绵羊和山羊,也可用于牛。免疫期山羊和猪、牛为1年,绵羊为18个月。

(2)冻干布鲁氏菌羊5号弱毒菌苗。分气雾免疫法和注射法。均适用于绵羊、山羊、牛、鹿。应用时间以配种前1~2个月进行为宜。孕畜不应接种。羊的免疫期为18个月,牛的免疫期为1年。

(3)布鲁氏菌19号弱毒菌苗。仅用于牛和绵羊,除5个月以下的犊牛,4个月以下的羔羊,怀孕的牛和羊以及病、老、弱者外,都可注射。成年母牛、母羊,应于配种前1~2个月注射。免疫期1年。

3.严格消毒。对病畜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及各种饲养用具等,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进行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等,更应妥善消毒和处理。病畜的皮,需用3%~5%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目前新出的季胺盐类及氯制剂类消毒剂也非常安全可靠,可广泛用于各类消毒。

4.病畜处理。一旦动物感染布鲁氏菌病,则应该进入简称为“检免杀”的强制防疫流程。具体即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限制易感染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措施。

5.培育健康幼畜。约占50%以上的隐性病畜,在良好的隔离饲养条件下,可经2~4年而自然痊愈。因此,可将经济价值较大的隐性患病的母牛用健康公牛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从而培育健康犊牛,犊牛出生后食母乳3~5天,然后隔离,喂消毒乳或健康乳。6个月后进行2次检疫,间隔时间为5~6周,呈阴性反应者为健康牛,阳性反应者送入病牛群,这样可以逐步更新牛群,达到疫场净化。此法一般适用于老疫区,新发区内不建议使用,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与损失。

猜你喜欢

公畜畜群母畜
羊疥癣病如何预防
公畜生殖健康的几项检查
大雨过后如何预防畜群疾病暴发
母畜妊娠期常见产科病及诊治
母畜分娩前后的饲养技巧
母畜分娩前后的饲养技巧
公畜生殖健康的几项检查
提高母畜繁殖功能的措施
“流动畜群”致富经
公畜不育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