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种草养鹅集成技术研究
2013-08-27夏生林安徽省芜湖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文│夏生林(安徽省芜湖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杨程(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畜牧兽医局)
盛昌树 査日华 王必达(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胡宏处(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新港镇畜牧兽医站)
随着养鹅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人工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满足养鹅生产所需的优质青绿饲料,已成为发展养鹅和发挥养鹅效益的有效手段。养鹅消耗的精饲料较少,鹅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的营养主要来自青绿饲料。鹅能否采食到足够的优质青饲料,将直接影响鹅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也影响养鹅业的发展速度。在千家万户小规模散养阶段,田间、滩涂的野青草或许能满足养鹅对青绿饲料的需求。但野青草产量低,易粗老,产量和品质的季节变化大,依靠野青草养鹅无法满足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的要求。对于养鹅数千至上万的规模养殖场来说,持续、稳定地供给足量、优质的青绿饲料是集约化生产的需要,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近年来生态种草养鹅技术各地研究者较多,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生态种草养鹅技术受当地气候环境、土壤性质、鹅的品种、饲养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我们通过试验示范,研究出适宜安徽省芜湖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种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芜湖市及三县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加大,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养形势日益加快,放牧养鹅越来越受到限制,只能停留在少量的副业型分散饲养上,大大制约了规模化养鹅生产。如果此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制约芜湖市养鹅生产的发展。所以芜湖市发展规模养鹅,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大量农闲田、山岗地、经济林(套种)进行人工种植牧草,只有人工牧草种植,才能适应养鹅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为了充分利用芜湖市现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规模养鹅生产,芜湖市繁昌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开展了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养鹅相关对比试验研究,将养鹅技术和优质饲草生产技术整合在一起,选出了产出效益高的种养模式并加以推广,两年来,共试验推广种植优质牧草2200亩,养鹅26万只,新增收入520多万元。
一、试验场地的选择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选择了繁阳镇繁昌县高氏禽业有限责任公司种鹅场和繁昌县峨山镇童坝村洪小群养鹅场作为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养鹅基地,种鹅场饲养父母代种鹅3000套,洪小群养鹅场饲养商品代肉鹅4000只(两批,每批2000只)。种植牧草34亩。
二、牧草的选择、栽培与调制
1.选种牧草类型。本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夏秋季节野生杂草较好,可以利用,为了解决冬季和早春青饲料短缺问题,我们选择高产、适口性好、适宜秋播的多花黑麦草作为试验牧草。
2.牧草的田间管理。采取秋播(气温15~23℃),播种前进行除草灭茬;每亩施用过磷酸钙20千克与有机肥拌匀耕翻作基肥。每亩播种量2.0千克,采取垄上撒播,播后覆土2~3厘米。纯度和发芽率都达到95%以上。垄间开好一套沟,有利排灌,保持良好墒情,加强水肥管理和苗期除草工作,坚持割草养鹅,采用草架饲喂,不搞直接放牧,提高牧草利用率。
表1 各组精料基本配方
3.刈割利用。在植株生长至40~50厘米时刈割利用,一般留茬高5~6厘米,以利再生。供草量过大而利用不完,割下晒制干草做成草粉饲用。在每次刈割后追肥一次,视情况而定,一般每次每亩7.5~9.5千克复合肥。前期嫩草饲喂苗鹅,刈割间隔时间较短,后期增加刈割频率,可减缓牧草衰老,延长利用时间。
三、试验设计与试验鹅的选择、分组
1.试验的设计与分组。本次试验设计了两个方面的试验:一是生产性能试验,即人工种植牧草与天然杂草养鹅的两种饲养方式对鹅生产性能影响情况进行试验研究。本试验分为两个处理,即:试验组和对照组,每个处理又分三个重复试验小组,每小组以1亩农田为基础,分别选用人工种草养鹅和田间杂草养鹅做生产性能对比试验。二是经济效益对比试验,即对种草养鹅年亩均利润与种植油菜、小麦年亩均利润为指标,对各处理间的经济收入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找出适合芜湖市经济发展的养鹅生产模式。
2.试验鹅的选择。试验鹅是由繁昌县高氏禽业有限责任公司种鹅场提供的商品鹅;选出900羽3周龄的健康仔鹅作为试验用鹅。对试验鹅进行试验初始称重,按照两组公母比例相同的原则,进行随机分组,试验鹅初始体重方差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
3.试验方法。
(1)试验处理与日粮配合。试验处理:分试验组A和对照组B;每组处理养鹅450羽,每个重复试验小组150只,分别以收获的牧草、杂草为主要饲草,以同一配合精料作为补充饲料。以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报酬为试验对比参数,每组参数数值取3个重复试验小组的平均值。日粮配合:基础日粮试验组:黑麦草+基础日粮。对照组:田间杂草+基础日粮。两个处理供给统一的基础日粮(补充精料),精料配方如表1,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根据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
(2)试验阶段。生产性能试验:试验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1周预试期;第2阶段为5~10周龄的育成鹅试验阶段。
(3)饲养方法与管理技术。预试期采用统一的基础日粮和青绿饲料及田间野草,鹅只日喂量为精料100克,青绿饲料按其实际需要约200~300克切碎,分次投喂;根据育成鹅不同周龄的营养需要,合理微调日粮配合比例。在预试期每天投喂4~5次,试验期每天投喂4次,试验期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
4.测定内容与效益核算办法。
(1)生产性能试验: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各组试验鹅的体重、耗料、防疫投入品用量、死亡数及日增重和料肉比。
(2)经济效益对比试验方法:经济效益对比实验,种植养鹅作为试验组,以亩均试验鹅的纯收入作为试验组经济效益的比较参数,即销售收入(含鹅粪)除去饲养成本,以本市目前常规种植油菜和小麦农业生产模式作为对照组,以亩均油菜纯收入作为对照组经济效益的比较参数,即销售收入除去种植成本,对各组间的经济效益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表2 增重情况及饲料报酬 千克、克
表3 种草养鹅只均生产收益情况表 元、千克、元/千克
表4 年亩均种草养鹅生产收益情况表 只、元
表5 年亩均种植油菜生产收益情况 千克、元/千克、元
表6 年亩均种植小麦生产收益情况 千克、元/千克、元
四、结果与分析
不同质量饲草对生产性能影响的试验结果。各组增重及饲料报酬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在第一阶段经过40天的试验比较,每个处理中鹅只均增重:试验组1.99千克,对照组1.43千克;每只鹅平均日增重:试验组49.75克,对照组35.75克。经过方差分析处理,差异均显著(p<0.05)。料肉比:试验组为2.81∶l,对照组为3.28∶1,相差0.47,差异显著。
种草养鹅与种植油菜、小麦效益比较。见表3、表4、表5、表6。
五、讨论与结论
1.讨论。不同质量饲草对日增重和饲料报酬的影响。种草养鹅平均日增重比喂田间杂草养鹅高出14克,效果十分显著;种草养鹅每增重1千克可节约精饲料0.47千克,饲料报酬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黑麦草比田间杂草粗蛋白、维生素含量高,黑麦草干物质粗蛋白含量17%以上,鲜草粗蛋白含量2.0%~2.3%,且转化效益高。不同生产模式经济效益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牧草比种植粮食作物油菜和经济作物小麦的收益高得多。油菜和小麦年亩均纯收入分别为1038.8元和609.6元,生长期一般在150天,而种草养商品肉鹅亩均纯收入2001.9元,周期只有70天,150天养两批,亩均纯收入4000余元,分别是杂草养鹅、种植油菜和小麦亩均纯收入的1.7倍、3.8倍和6.5倍。
2.结论。在芜湖市缺少放牧条件的圩区和水渍洼地、阳光不足的丘陵山区,通过人工种植牧草的方法,大力发展草食肉鹅,是一种可取的途径,为芜湖市一季粮一季牧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