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手术后应用研究

2013-08-26姚永良保红平王俊

当代医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白蛋白胃肠疗法

姚永良 保红平 王俊

近年来,营养支持疗法是广泛推广的一种术后支持疗法,而且这种疗法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各级医生的重视。肠外营养是营养支持疗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然而,有研究认为,长时间的肠外营养容易导致患者肠黏膜的萎缩,进而影响肠道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1]。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更符合患者的生理结构,且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本研究选择我院 2011 年 7 月~2012 年 5 月行胃肠手术的 64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方法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进一步观察和对比两种疗法对患者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1 年 7 月~2012 年 5 月在我院行胃肠手术的 64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 34~65 岁,平均年龄 51.2 岁。其中,男 38 例,女 26 例。将 64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 32 例。其中,肠内营养组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13 例,胃全切除术 2 例,小肠切除肠吻合术 8 例,空回肠修补术 9 例;肠外营养组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11 例,胃全切除术 3 例,小肠切除肠吻合术 7 例,空回肠修补术 11 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无心脑血管、肝、肾功能不全等其他系统性疾病,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营养状况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肠内营养组:患者在手术后除常规补液外,通过鼻肠管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术后第一天首先给予患者生理盐水 500~750 mL,在确定患者无任何不适的情况下,从第二天起改为缓慢滴注 5%葡萄糖 1500 mL和肠内营养液,肠内营养液以 500 mL起逐日添加过渡到 1500~2000 mL。

肠外营养组: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特征配备营养液 2500~3000 mL持续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7 d,且治疗期间均给予等热量、等氮源支持。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术前 1 d和术后 7 d清晨采血检测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和空腹血糖,同时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患者有无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反应,并观察患者的肝肾功能变化,记录患者的排气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3.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营养支持方式下的营养状况比较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两组患者术前营养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 7 d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血红蛋白呈下降趋势。但是,两组患者术后白蛋白、前白蛋白和空腹血糖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种营养支持方式下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测定结果比较(±s)

表1 两种营养支持方式下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测定结果比较(±s)

注:a与术前相比,P<0.05(t检验);b与全肠外营养组相比,P<0.05(t检验)

检测指标肠内营养组EN(n=32) 肠外营养组PN(n=32)术前 术后 7 d 术前 术后 7 d白蛋白(g/L) 36.2±4.1 43.5±2.4ab 35.7±4.6 39.8±2.7a前白蛋白(mg/L) 218.4±11.6 283.6±15.7ab 220.3±10.9 267.4±14.3a血红蛋白(g/L) 117.3±21.2 104.5±24.2a 115.6±20.8 105.3±22.9a转铁蛋白(g/L) 2.0±1.5 2.6±0.7a 2.1±0.8 2.5±0.4a空腹血糖(mmol/L) 5.22±0.81 5.38±0.51b 5.31±0.74 6.62±0.93a

2.2 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从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15.6%,而肠外营养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28.1%,两组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肠内营养组患者的排气恢复时间也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营养支持方式下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长期以来,胃肠道疾病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尤其是在行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营养不良现象更为严重,而这一结果往往影响到患者机体的康复,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手术的失败。有研究表明,肠道在危重病人的应激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行胃肠手术的病人,在其能够正常进食之前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能有效地帮助患者度过应激期,满足患者机体所需的能量代谢,进而促进患者的有效康复[2-3]。肠外营养支持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营养支持疗法,但大量研究证实,长期的肠外营养支持可以导致患者胃肠黏膜的损伤,最终影响患者肠功能的恢复,此外,肠外营养支持患者的并发症也较多[4]。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学要求[5],它不仅能有效保护患者的肠黏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而且肠内营养的并发症相对较少,医疗费用也相对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疗法。

本研究通过对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和肠内营养疗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白蛋白、前白蛋白作为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参数,在肠内营养组患者中,其白蛋白、前白蛋白的改变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在机体并发症方面,肠内营养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功能恢复时间也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P<0.05),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合[6],进一步证实了肠内营养疗法在胃肠手术患者机体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肠内营养支持疗法不仅能有效满足患者的能量代谢需求,促进肠功能的恢复,而且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医疗费用低、便于护理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营养支持疗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1]史松梅.胃肠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 42 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0,8(1):15-17.

[2]陈志刚.胃肠道手术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2):1071.

[3]黄海波.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11-212.

[4]唐福兴,崔铁峰,孙晓静.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182-183.

[5]程莉莉.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0,5(7):1856-1857.

[6]潘定宇,李震,孔雕雕,等.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腹部外科,2011,24(4):255-266.

猜你喜欢

白蛋白胃肠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白蛋白不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