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本色——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西北油田特管中心主任卫怀忠
2013-08-26□张洋文/图
□ 张 洋 文 / 图
30年前冒死关井时,他还发着高烧,远处的火光映在他的脸上,就像热血在熊熊燃烧。而如今,无论是在惊涛骇浪中抢险,还是在管理岗位上尽职,他苍白的脸,就像尘封亿万年的冰川那般坚定。
□ 卫怀忠(前一)指挥勘测员在沙尘暴中寻找井位坐标。
一天下午,塔河油田突起沙尘暴,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基地的员工正在食堂用晚餐时,突然门外闯进来一群满身沙尘的“兵马俑”,带头的正是卫怀忠。
1984年,22岁的共产党员卫怀忠跟着铁人王守忠,带领12名敢死队员,在沙参2井抢险50多个日夜,完成关井的任务,开启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的新篇章,人称“小铁人”。
30年间,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山的冰雪悄悄爬上他的鬓角,大漠的风沙在他的脸上刻下一道道痕迹,而员工依然习惯看着这个走上管理岗位的小铁人,从一线风尘仆仆地赶回来。
神色不变的小铁人
“简直就是奇迹,中国石油人用血肉之躯创造出了奇迹!”当年,沙参2井的油气流夹带着地层深处的沙石,从地下5000多米的深处喷薄而出,美国井控专家鲍登目睹卫怀忠单枪匹马冲上钻台,切断方钻杆,制服了这条桀骜不驯的“油龙”。为了表达对卫怀忠的敬意,鲍登将自己获得的金钻头转送给了卫怀忠,认为他才配得上这个顶级荣誉。
2010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卷塔河油田,新疆塔里木乡百姓的生命财产和油田的安全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卫怀忠带领我们到达托甫台片区时,TP17井的防洪坝决堤了。要堵住决口,必须把铁网缠绕在木桩上,以此稳固麻包基础。由于水流过急,现场无法固定木桩,当抛下的麻包一次又一次地被洪水冲走时,他毅然决定下水搭建人墙。”抗洪抢险队队长胡晓宝说。
卫怀忠第一个跳下去,于是有了第二个、第三个 在队员眼里,激荡起来的浪花拍打在卫怀忠的脸上,洗刷了连日来的尘土,却没有冲洗掉脸上的坚毅,一如当年他走进沙参2井抢险指挥部主动请缨时的神情。只是当年他还发着高烧,远处的火光映在他的脸上,就像热血在熊熊燃烧。而现在,却是在惊涛骇浪中,苍白的脸色像尘封亿万年的冰川那般坚定。
正当他日以继夜奋战在抗洪现场时,却传来了他女儿所在的12146井被洪水围困的消息。
“托甫台片区才是重灾区,什么事都要分个轻重缓急。”卫怀忠很淡定,他心中想的,全是保住村民的田地和高产井的正常生产。
“多亏了石油人,我的棉花地保住了!石油人,亚克西!”艾合买提怎能忘记,就是那群红工装制服了洪魔。
追求梦想的小铁人
“他的记忆力惊人,一周之内各专业的生产数据能随口说来,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特管中心承担着油田近20项业务,各类生产数据繁杂,生产科人人都知道卫怀忠有这手。
卫怀忠却说:“没什么,若连自己管理的业务都搞不清楚,那还管啥?!这都是信息化建设的功劳。”
原来,这个十几岁就参加工作的人,建立起特管中心生产经营信息指挥平台,实现了现代化管理。他是怎么成功的?“以信息化管理打造标准化的产业链条,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卫怀忠眼里闪动着希望。
2010年,中心成立了体系编制小组,卫怀忠带领着体系编制小组,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有效将三基、内控、QHSE、ERP及十大管理体系进行融合,建立起了高效统一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岗位说明书是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工作都是由人去完成,因此,中心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说明书,从上至下,必须以此标准执行。”卫怀忠说这话时,正在油田一号供气阀组前,带领着班组员工进行巡检标准化的调研。
管理标准化已经形成,他又踏上新的征程——打造操作标准化和现场事故处理标准化。他的梦想,就像大漠里的风,一直继续着……
有情有义的小铁人
“记得每到冬季,他一到站点,便先去检查房间里的暖气。”在员工李存眼里,卫怀忠总是笑容满面。
“有一次,他借着生产旬会,让所有基层干部留下来,默写新出台的‘七想七不干’安全规则。当时,有些人写不全,他动了怒,说你们都不知道,怎么要求员工做到呢?!”在刘勇眼里,卫怀忠总是一丝不苟。
不论他什么表情,无奈的表情只有妻子郝素玲才看得到。
卫怀忠常年在大漠的生产一线工作,两人结婚二十多年了,他在家里只过了七个春节,而且每次回家休假都是来去匆匆。家,反倒成了驿站。
郝素玲对卫怀忠颇有微词:“春节一年只有一次,你不能甩开你那些干不完的工作,回家跟家里人团聚一下?吃个团圆饭也行呀!”卫怀忠心里清楚对家里的亏欠,虽然犟了几句嘴,还是满口答应一定回家过春节。
但是,2012年的大年三十,依旧是郝素玲陪着两个孩子吃年夜饭。郝素玲清楚,这时候,卫怀忠一定是在偏远站点和员工在一起。
这次,小铁人终于服了软,发给妻子一条彩信,是他在站点与员工一起包饺子的情景。郝素玲看着照片上员工开心的笑容,心里早就原谅他了。但卫怀忠不放心,又打电话说:“这不,员工都没回去和亲人团圆。我带着他们干,得先想着这些人,等过完年我们还有机会团聚嘛,下次再回家过年。”
这次,郝素玲心里还是挺高兴的,虽然他又打了个“白条”,但总比没有盼头强。
郝素玲说:“我只担心他在野外干了几十年,身体抗不住。但那里就是他的寄托,也只好由他去吧。只要他能干得动,我在家里会一直支持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