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褐牛
2013-08-25木拉提汗马拉提别克吐尔逊别克阿得力别克
木拉提汗·马拉提别克 吐尔逊别克·阿得力别克
(1.新疆伊犁新源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新源 83580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总站,乌鲁木齐 830009)
新疆褐牛
木拉提汗·马拉提别克1吐尔逊别克·阿得力别克2
(1.新疆伊犁新源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新源 83580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总站,乌鲁木齐 830009)
新疆褐牛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育的乳、肉兼用型新品种,广泛分布在全疆牧区的山地草甸草场、平原低地草甸草场和广大农区。其中心产区在天山北坡西部的伊犁河谷和准噶尔西部的塔城盆地。
1 品种形成
新疆褐牛是以当地黄牛为母本,引用瑞士褐牛、阿拉托乌牛以及少量科斯特罗姆牛与之杂交改良,经长期选育而成。它包括原伊犁地区的“伊犁牛”、塔城地区的“塔城牛”和其他地区的褐牛。这些牛曾称为“新疆草原兼用牛”,后于 1979 年全疆养牛工作会议上,统一定名为“新疆褐牛”。
据记载,早在 1935~1936 年间曾引入瑞士褐牛在伊犁、塔城地区选行杂交改良。但有计划的大量杂交改良和育种工作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1951~1956 年自治区先后引进数批阿拉托乌牛和少量的科斯特罗姆牛,加强充实了原有的种畜场及国营人工授精配种站,在伊犁、塔城、阿勒泰、石河子、昌吉、乌鲁木齐、阿克苏等地区,进行杂交改良。现在达到90多万。
2 适应性
新疆褐牛对于恶劣的气候和粗放的饲养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耐严寒酷暑和粗放饲养,放牧性能好,抗病力强,为其他引入品种的杂种牛所不及。特别是在与本地黄牛几乎同样粗放的饲养条件下,新疆褐牛保持了原有当地品种的适应能力,并具有较高的产乳和产肉性能。所以新疆褐牛广布全疆各地,并受到广大农、牧民的喜爱。它的肢蹄健壮、坚实,能在海拔 2 500 m高山、坡度 25°的山地放牧,冬季被毛密、长毛底部密生绒毛,既可在-40℃、雪深 20 cm的草场上拱雪采食牧草,也能在海拔低、气温高的吐鲁番盆地生存。在一般放牧饲养条件下(中等草场全天放牧不补饲草料),冷季保膘能力与本地黄牛相同。但在草场、棚圈条件很差,甚至饥寒交迫时,由于新疆褐牛个体较大,需要营养多,比本地黄牛掉膘快。在抗病力方面与本地黄牛相同,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新疆褐牛由于饲养条件的限制,在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上还有较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3 品种特征
3.1 外貌特征
新疆褐牛属乳肉兼用型,体格中等大,体质结实,被毛、皮肤为褐色,色深浅不一。头顶、角基部为灰白或黄白色,多数有灰白或黄白色的口轮和宽窄不一的背线。角尖、眼睑、鼻镜、尾尖、蹄均呈深褐色。各部位发育匀称,头长短适中,额较宽,稍凹,头顶枕骨脊凸出,角大小适中,较细致,向侧前上方弯曲呈半椭圆形,角尖稍直。颈长短适中稍宽厚,颈垂较明显。鬐甲宽圆,背腰平直较宽,胸宽深,腹中等大,尻长宽适中,有部分稍斜尖,十字部稍高,臀部肌肉较丰满。乳房发育中等大,乳头长短粗细适中,四肢健壮,肢势端正,蹄固坚实。
3.2 体尺、体重
成年母牛各项体尺和体重检测结果详见表1~表3。
表1 成年母牛平均体尺指数
表2 育种场成年母牛平均体尺、体重
表3 公牛平均体尺、体重
4 生产性能
4.1 产乳性能
新疆褐牛在伊犁、塔城牧区草原全年放牧饲养,产乳量受天然草场水草条件的影响,挤乳期多集中在 5~9 月青草季节。挤乳期的长短也与产犊月份有关,牧区一般按挤乳 150 d计算产乳量,城郊奶牛场以 305 d计算产乳量。牧区育种场在常年补饲的情况下,最高日产乳量有高达 30 kg的,如母牛第3胎 305 d产乳 5 162 kg。在城郊育种场全年舍饲情况下,母牛第1胎 268 d产乳 5 212 kg。
4.2 产肉性能
伊犁新源县 2010年 9 月 11 日~ 2011 年 9月 20 日测定1.5岁阉牛 7 头,中等肥度经 70 d舍饲育肥,始重平均 205.3 kg,末重平均 278.3 kg,平均每头增重 73.0 kg,日增重 1 043 g,平均屠宰率 52.5%,净肉率 41.8%,骨肉比 1:3.80。
5 繁殖性能
新疆褐牛在放牧条件下,6 月龄左右有性行为。母牛在2岁、体重达 250 kg时初配,公牛在1.5~2岁、体重达 330 kg以上时初配。母牛发情周期 21.4 d(16~31.5)d,发情持续期 1 ~2.5 d。据统计,公犊257 头平均妊娠期为 286.5 d(261~299)d,母犊274 头平均妊娠期为 285 d(273~298 d)。配种方法因目前条件不一,冻精、常温人工授精、自然配种并用。一般在 5~9 月配种旺期多采用人工授精,其他期间多采用自然交配。
6 评价和建议
新疆褐牛具有适应性强,宜于放牧,生产性能较高等优点,适宜于在山区、牧区、半牧区和饲养条件较差的农区饲养,是当前自治区养牛业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新疆褐牛的发展,应在增加数量的同时,大力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的一致性,增大体格,巩固遗传性,提高质量,扩大品种牛与良种牛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