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抗核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3-08-24魏方张鹏范德胜
魏方,张鹏,范德胜
(淮北矿业集团总医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慢性病毒性肝炎以慢乙肝和丙肝为主,近年来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现象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嗜肝病毒感染机体及相关治疗药物均有可能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其结果是导致多器官功能出现异常和肝脏功能损伤加重,长期存在自身免疫现象也可能是肝细胞恶变的原因之一。笔者通过检测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中自身抗体,从而使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并与自身免疫性肝炎作鉴别诊断,以便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对在安徽省淮北矿业集团总医院住院的22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5例慢性丙肝患者的抗核抗体进行了检测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安徽省淮北矿业集团总医院传染科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220例,其中男136例,年龄36~68岁,平均46岁。女84例,年龄30~63岁,平均41.5岁。慢性丙肝患者105例,其中男74例,年龄29~72岁,平均48岁。女31例,年龄36~75岁,平均43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制定的诊断标准[1]。健康体检者80例,其中男45例,年龄25~64岁,平均40岁。女35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所有病例均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未使用免疫制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抗核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选择Hep-2细胞和猴肝组织的冰冻切片作为抗原,以生物薄片技术将带有细胞和组织的2种切片组合成一个反应区。4℃保存备用。待检血清自1:100起稀释,取20μl与反应区的生物薄片共同孵育30min,洗片后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体结合30min,洗片、封片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组织或细胞内出现特征性的绿色荧光,血清稀释度≥1:100为阳性(试剂购自德国欧蒙公司)。
1.2.2 ALT、AST检测应用全自动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病毒标志物检测均使用上海科华公司ELISA酶免试剂盒。均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的实验结果用均数x±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实验结果用例数和百分率进行描述,阳性率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ANA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乙肝病毒感染者ANA阳性率16.4%,丙肝病毒感染者ANA阳性率19%,分别与正常对照组阳性率3.7%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ANA阳性组和阴性组ALT和AST测定结果见表2,ANA阳性组的ALT和AST的值明显高于阴性组。两组结果经t检验,P值均小于0.05,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3 ANA阳性滴度分布情况见表3,荧光模型分布情况见表4,结果显示:阳性标本以低滴度(1:100)为主,荧光核型以颗粒型为主,其他核型偶见。
表1 病毒感染者血清ANA检测结果(n,%)
表2 ANA阳性和阴性慢性肝炎患者生化指标的结果比较(x±s)
表3 ANA阳性滴度分布情况(n,%)
表4 ANA阳性荧光模型分布情况(n,%)
3 讨论
我国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慢性病毒性肝炎往往进展为肝硬化、肝癌,长期以来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目前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可诱导自身免疫,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但结果不尽相同,本文对220例慢性乙肝和105例丙肝患者的ANA测定的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中ANA的阳性率为16.4%,慢性丙肝患者ANA的阳性率为19%,均高于正常对照组3.7%,证实肝炎病毒感染可引发机体自身免疫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本文患者阳性率较以往报道的要低[2,3],分析原因:(1)可能与自身抗体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及检测人员的差异有关。(2)与分析的病例数及患者的病程及年龄有关,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的,血清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明显增高[3]。
另外生化检测指标显示,ANA的阳性的患者ALT、AST数值明显高于ANA阴性患者,结果与现有的文献结果一致[3,4],说明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病毒性感染者肝脏功能损害的程度高于自身抗体阴性者,两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患者感染病毒体内出现自身抗体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性表现,并可能是肝炎病毒造成肝组织损伤的机制之一。肝炎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损害免疫系统,诱发产生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加重肝损伤,使肝炎迁延不愈。
本文结果显示慢性肝炎患者的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核型以颗粒型为主,偶见其他各型。张利方等[5]研究发现,在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免疫功能的变化多集中在与细胞增殖、分裂有关的核仁成分上,AIH患者的核型主要以核仁型(50%)、核膜性(25%)为主。故感染者荧光核型的特点可以协助对肝炎作出鉴别诊断。在临床治疗上自身免疫性肝炎多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而病毒性肝炎多采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研究表明干扰素可能会诱导或增强自身免疫活性细胞,加重自身免疫性反应,两者作用相反[6]。一般认为低滴度的自身抗体存在时,是自身免疫反应或疾病的标志,不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而高滴度(>1:320)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所以,对高滴度自身抗体存在时,应建议医生做进一步检查,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慎重选择治疗方案。因此,对病毒性肝炎自身抗体的检测及滴度的监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学杂志.2000.5(4):259-263.
[2]张海萍,闫惠平,冯霞,等.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抗核抗体特征及临床相关性[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28(2):154-157.
[3]吴云忠,路遥,申戈,等.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0,24(4):282-285.
[4]刘燕敏,闫惠平,汪俊韬.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自身抗体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测[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6):360-362.
[5]张利方,李方,石莉萍.自身免疫性肝炎和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对比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10,20(1):40-41.
[6]肖征,周光.对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同时阳性现象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1554-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