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2013-08-23李晓萍
李晓萍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江苏扬州,225200)
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可见于50%以上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1]。由于新生儿早期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和疾病因素,新生儿黄疸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也可能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表现。高胆红素血症可发生胆红素脑病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给予适时、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治疗,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是新生儿黄疸治疗的关键。虽然光疗[2-4]、抚触[5-7]等非药物治疗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有一定作用,但药物治疗仍为重要治疗方法之一。2010年2月—2012年5月作者对3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在加快黄疸消退、防止并发症等方面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1例均为本院儿科2010年2月—2012年5月住院患儿,排除先天性胆道疾病、胆红素脑病及需进行换血者。7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18例,女 18例;足月儿16例,早产儿17例,过期产儿3例。对照组 35例,男17例,女18例;足月儿15例,早产儿17例,过期产儿3例。出生时间<7d者24例,7~14d者27例,>14d者20例,两组患儿全身皮肤均存在不同程度黄染的表现,治疗前患儿的基本情况相比较,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人院后首先抽静脉血进行血清总胆红素、间接和直接胆红素、ALT、ALS测定,常规查血电解质,排除高血钾。并积极查找病因,怀疑感染者查血培养、采用 ELISA法进行血清TORCH-IGM等相关检查,并给予针对病因为主的综合治疗。
对照组:常规口服茵栀黄颗粒剂(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3 g/袋),3次/d,1.0 g/次加温开水10~15 mL,溶解后汤勺喂服.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者辅以蓝光照射8 h/d、补液,根据病因酌情使用抗生素。严重病例加用地塞米松1 mg/(kg·d),配合白蛋白或血浆静脉点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0.5 g×24片/盒),2次/d,1片/次,将片剂溶于50℃以下温水或牛奶中服用,配合门冬氨酸钾镁(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公司生产,)按 0.2~0.4 mg/(kg·d),用10%葡萄糖液稀释10倍静滴,疗程为5~7 d。
1.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未出现明显的药物反应,仅出现吐奶、腹泻、烦躁、拒乳现象1例,对照组在静滴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过程中或结束时出现药物副反应2例,表现为吐奶、烦躁、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减慢滴速后症状缓解。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7 d内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正常(足月儿下降至 85μmol/L以下,早产儿下降至119μmol/L以下);有效:治疗 7 d 黄疸已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已下降但未至正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下降至 85~222μmol/L,早产儿下降至119~ 257μmol/L;无效:黄疸无消退,且血清胆红素较原来无下降,甚至增加。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仍在220μmol/L 以上 。早产儿仍在257μmol/L 以上。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用药前后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用药后第3、5天的胆红素下降值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用药前后胆红素水平比较 μmol/L
2.3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时间分别为(5.4±1.55)d、(7.3±1.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3 讨 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皮肤或其它器官黄染。临床上发现血中增高的未结合胆红素对神经系统有明显损伤,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近年研究发现,除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外,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也可对新生儿产生持久性神经毒性作用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研究报道黄疸时胆红素值增高对听觉神经损害更明显,但听力损害程度与胆红素浓度不呈正比[9]。因此早期积极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是改善患者预后防止脑、神经的重要措施[10]。多年来临床上一直将尽早建立肠道正常菌群,促进胆红素排泄、减少重吸收,明显降低胆红素肝肠循环作为有效治疗黄疸措施之一[11]。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属微生态制剂,含婴儿双歧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其作用机制主要为:①迅速建立正常菌群,抑制致病菌生长:补充益生菌能增加肠道中厌氧菌数量。占据肠道黏膜表面,减少致病菌定居。其中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可分泌广谱抗菌物质,抑制致病菌繁殖,蜡样芽孢杆菌非益生菌.但可消耗氧气。创造厌氧环境。促进厌氧菌生长从而减少因细菌感染引起黄疸加重及延长的时间;②促进肝酶活性,有利胆红素代谢;③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致病菌,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也可产生大量B—GD,使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而引起病理性黄疸。母乳中含高活性葡萄糖醛酸苷酶是造成母乳性黄疸的重要原因。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可抑制肠道及十二指肠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降低氧化还原电位(Eh),减少肝肠循环;④降低肠道pH值,促进肠蠕动。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可发酵产酸,降低肠道pH值,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水分泌增加,肠蠕动加快,促进结合胆红素及胆素原排出体外[12-13]。
门冬氨酸钾镁为L-门冬氨酸、氧化镁、氢氧化钾的灭菌水溶液。其中门冬氨酸分子是体内苯酰乙酸的前体,含2个羧基和一个氨基,广泛存在于所有蛋白质中,在三羧酸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鸟氨酸循环,促进氨和二氧化碳的代谢,使之生成尿素,降低血中氨和二氧化碳的含量。门冬氨酸作用表现在与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作为钾离子的载体重返细胞内,促进细胞除极化及细胞代谢,维持其正常功能。镁离子是生成糖原及高能磷酸酯不可缺少的物质,可增加门冬氨酸钾盐的治疗效应。门冬氨酸钾镁可提高肝细胞内钾、镁离子浓度,促进肝细胞的三羧酸循环,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降低血胆红素,有一定退黄疸作用[14-15]。
本组结果表明,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肯定,起效迅速,无明显不良反应,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1] 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6.
[2] Jangaard K A,VincerM J,Allen A C.A randomized trial of aggressive versus conservative phototherapy for hyperbilirubinemia in infants weighing less than 1500 g:Short-and long-term outcomes[J].Paediatr Child Health,2007,12(10):853.
[3] 高勤.蓝光和白蛋白联合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74例疗效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6(24):3075.
[4] 张晨美,王珏.应用蓝光发光二极管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1,(06):6.
[5] 吴凤会,钱雷,孙长虹,王登艾.婴儿出生后早期抚触对新生足月儿黄疸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22):158.
[6] 董旭东,孙琼兰.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及排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5,(13):1685.
[7] 李淑玲,钟玲,黎秋妹,赖梅花,李彩霞,黄菊珍.退黄洗剂游泳加抚触对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黄疸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9):46.
[8]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4.
[9] Jiang Z D,Chen C,Liu T T,Wilkinson A R.Changes in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response latencies in term neonate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J].Pediatr Neurol,2007,37(1):35.
[10] 余加林.新生儿黄疸[J].新医学,2005,38(8):478.
[11] 刘成炎.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的应用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6):733.
[12] 黄欣,李艳.微生态制剂干预新生儿黄疸机制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1):54.
[13] 陈真堂,陈苏娟.思连康联合喜炎平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5(04):107.
[14] 沈德新,翟豪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新生儿黄疸[J].实用医药,2011,28(1):3.
[15] 张川琳,张春娇.茵栀黄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8,10(16):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