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姨妈”那几天

2013-08-23

科学24小时 2013年3期
关键词:下腹部来潮生冷

吴 权

每月的月初几天对小英来说,时常是最“暗无天日”的时候。“大姨妈”如期而至,不能吃诱人的冷饮,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有时还伴随着头痛、恶心、心悸、腹泻等症状。上课时小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被一阵阵疼痛“打扰”,整个人的情绪变得烦躁不安。每当这时,小英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只想赖在床上睡个好觉,这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使她不禁感叹:下辈子定要做男人!

一般我们将月经来潮时的生理状况,简单分成5类。

1 自在型:

月经来潮时无感觉,轻松又自在,一切生活照常。

2 顺其自然型:

下腹部虽有不适或疼痛,但并不需要靠药物治疗。

3 止痛药型:

月经来潮时,需要一些轻微的止痛药来减轻疼痛。

4 药罐子型:

要用强烈的止痛药,才有办法克服生理疼痛。

5 痛不欲生型:

最强的镇痛药物,也无法完全克服这种生理疼痛。

其中,属于第3、4、5类经痛的女孩都需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

经期的疼痛到了影响正常活动,并且需要靠药物治疗的程度时就是痛经。痛经常为绞痛并伴有下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头痛或腹泻。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周期性经痛但没有器质性疾病,常在月经来潮后即开始。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年龄、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无关。但是月经初潮时间早、月经周期长、吸烟和体重指数大(BMI)则疼痛越重且持续时间更长。痛经的确切病因至今尚不明确,没有一个理论能全面解释此症候群。不同的患者对治疗会有不同的反应,考虑病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内分泌紊乱

这是引起痛经的原因之一。其实女性的内分泌紊乱会导致机体出现很多不适,也会引发不少的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等。

2 激素分泌过剩

痛经还有一个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子宫内膜分泌的前列腺素的影响,它虽能促使子宫的肌肉和血管收缩,帮助经血的排出,但若是分泌量过多的话,也可能会使子宫的肌纤维发生强烈的痉挛性收缩,从而引起疼痛。

3 精神因素

导致痛经的原因还有某些情况下的精神紧张。有些痛经患者因缺乏必要的生理知识,一来月经就感到烦躁、焦虑、紧张和恐惧等等,所以对痛经的疼痛感会比一般人敏感一些。即使是轻微的不适,也会觉得特别疼痛,而且精神越紧张,就越感到疼痛。

对学生来说,引起痛经的原因有很多,这类痛经大都是原发性的,一般都与精神因素有关。如情绪激动、抑郁、紧张等,有时过度疲劳、剧烈活动、淋雨、受凉、大量喝冷饮等也会引起痛经。痛经在月经过后会自然消失,但若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将会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除了去医院就诊,在平时,我们自己也要注意。

首先,在饮食上,痛经患者在月经来潮前3~5天内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应进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不宜吃得过饱,尤其应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因生冷食品会刺激子宫、输卵管收缩,从而诱发或加重痛经。

月经已来潮,则更应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葱、生蒜、胡椒、茶叶、咖啡、冷饮等。水果可适当食用,但应避免性寒的水果。尽可能多吃些蜂蜜、香蕉、芹菜、白薯等。痛经患者平时饮食应多样化,不可偏食,应经常食用些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蔬菜水果,如荠菜、洋兰根、香菜、胡萝卜、橘子、佛手、生姜等。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者,宜常吃补气、补血、补肝肾的食物,如鸡、鸭、鱼、鸡蛋、牛奶、动物肝肾、鱼类、豆类等。

其次,作息、三餐都应该规律。生物钟的混乱容易引起经血不正常、月经不调、痛经等。平时应多注意保暖,少用冷水。平时要多注意控制情绪,少生气。在情绪上,经期因经血下注,阴血不足,肝气易郁,情绪容易失控,或忧思烦怒,以致气血逆乱,导致月经失调,故经期一定要注意情绪稳定,学会自我控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刺激,以防月经不调。患有原发性痛经的青少年应对月经生理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消除对月经的恐惧、紧张情绪,注意营养及经期卫生。

再次,平时要加强锻炼、保持心情舒畅。经期照常工作、学习、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可以促进盆腔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腰背酸痛及下腹不适。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保持精力充沛。

最后,你可以试试按摩,慢慢调理一下会有一定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 穴位按摩: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腰阳关、阿是穴。

2 耳穴按摩:子宫穴、内分泌穴、交感穴等。

3 每个穴位按摩几秒钟。

女孩有生理不适,一定要知道真正的原因,并且要懂得如何去应付生理上的困扰。现在开始,做个快乐的女孩,以后必然会成为一个轻松自在、充满自信的快乐女人。

猜你喜欢

下腹部来潮生冷
长相思·江水东
大热天浑身没劲?三招缓解疲劳
盆腔炎外敷小偏方
盆腔炎外敷小偏方
创新微议
布谷鸟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最悲伤的字
连续“Z”成形术修复下腹部蹼状瘢痕
来潮前为何鼻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