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的祭仪——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多维仪式传播效果

2013-08-23杨中举临沂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电影评介 2013年15期
关键词:林静仪式青春

□文/杨中举,临沂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剧照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W·凯瑞(James W.Carey)认为:任何传播都是仪式,“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作为文化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7页)而在众多的传播形态中,电影艺术传播具有更强的仪式性,从开机到上映各色仪式伴随。最近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从传播理论上考察,其重要原因就是它以出色的仪式传播,多维度呈现了一出青春的祭仪。

一、永恒主题的多维唱合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成功的主题学因素是它唱合青春、爱情、怀旧、大学生活等多个主题,以多种艺术传播的仪式,把大学生、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各群体吸引到一起,参与、回味、体验自己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的青春的神圣典礼,从而使影片文本之内的艺术世界、文本之外的生活世界产生着强烈的共鸣。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拥有青春,但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短暂易逝的,而在人类文化发展中青春是生命力的表现,是不朽与不老的象征,古代希望神话中,众神之首的宙斯就把这种职能赋予了她的女儿赫柏,称为青春女神,体现出青春的珍贵与美好。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赵薇把青春时光主题汇集到一群大学生身上,以顺叙、插叙、闪回、梦幻、补叙等手法,把青春与爱情、悲欢离合、大学生活、前途、命运、追求、生与死等人类永恒的主题结合起来,满足了所有经历过大学生生活及后大学时代的所有人的怀旧需要。大学生活是每个人心中最美丽的记忆之一,影片中行驶的火车、火车上学子的美梦,站台上拖着行李箱的疲惫身影,大学里迎接新生的热闹场景,各种社团的活动,宿舍里的热闹、游戏、夜谈,各种爱情的表白方式,撬课的种种理由,教室-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不同家庭背景的苦衷,新生老生的交替,入学的兴奋与毕业的迷茫……所有的环节,都是戏剧化的人生与青春祭仪,每一个场景,导演都把仪式做得十足到位,产生了强烈的传播效果。观众被带入到现场重新体验、又被推离现场反思、回味。

爱情是大学生活中除了学习之外最重要的经验,也是最为真挚的人生情感。为什么人类对爱情的描写反复了数千年,仍然写不完而且终将继续书写?这当然是它的永恒与不朽特性决定的。尽管许多故事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说都有些类似,甚至雷同,但是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尽管每个人单个的爱情过程必然成过去式,但人类爱情必然常青。《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并没有回避雷同问题,而是有意讲述大家司空见惯的故事。影片中郑微与林静的爱情是真挚的,那么生长自青梅竹马的生活中的,纯洁无暇;其悲剧性原因来源于成人世界的爱情困惑——林静父亲与郑微妈妈的有爱无果而又旧情复发,引发了林静的惧怕;加之出国追求前途事业与爱情的冲突,这些外在的因素损害了他们本来的纯真。爱情附加了条件就损害了它的浪漫与诗意,而人类又必然要或多或少地在爱情上附加条件,这种背反现象,更是青年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唯其如是,故事才更真实。同样,这场爱情典礼也以神圣的仪式传播为推进手法,一本安徒生童话、一张照片、几段诗意的表达、一些浪漫的花前柳下、两棵标记父母辈爱情的大树,失去时的泪水与哭泣,总是那老套的仪式,一幕幕看来却常看常新,让无数观者感动,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更确切地说是体验到了自己那曾经的或正拥有的情感。郑微与陈孝正的爱情同样是真挚的,他们从相互记恨到相互爱恋,似乎是浪漫的。然而影片把这种转变以各种仪式一一呈现,又真实自然,陈孝正贫寒的家境让他产生了自己人生不能有一丝建筑差错的态度,象征他自尊与专业追求的大楼模型被郑微碰翻时的过激反应恰切地传播了这一态度。郑微对他由气恨到追求的种种行为也带有强烈的仪式色彩,无论是食堂的恶作剧还是深夜在蚊虫的叮咬中等待,都是对爱情的神圣表达仪式。陈孝正爱上郑微后精心雕刻的小飞龙木雕,同样是一种仪式的呈现。而他们两个人的分开,同样用了老套的格式——出国留学,个人前途追求与爱情追求冲突时,人们往往选择了前者,这恰恰是当代中国式爱情悲剧的固定仪式。这是真实中国人性的表现,引发共鸣是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影片运用了老套的模式就指责它没有新意,而正是如此才是遵照生活真实的,也是正其打动我们的所在。

阮莞与赵世永的爱情同样是真挚的,前者遵从自己的情感呼唤,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众多的追求者而改变,赵世永做下错事,她以悲伤的眼泪与宽容态度,代替赵世永陪同意外怀孕的女孩做人工流产,这种自我牺牲的仪式先是让观众不理解,之后却逐渐生出了深深的理解;而当赵世永迫于家庭压力不敢与阮莞结婚时,阮莞也宽容了他。她在结婚前仍然对赵世永有着割舍不开的情感,在前去看望赵世永的路上遭遇车祸而亡,以死亡祭仪为爱画上句号。这一系列场景,都是对爱情表达的神圣敬意。而影片中热烈暗恋阮莞的张开,则从大学开学到她去世都用一捧捧花表达着自己对爱情的独特尊重,这也是一种爱的仪式。另外爱着陈孝正的曾毓、追求郑微的许开阳、追求林静的施洁,都以自己的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爱情的追求。爱情的称谓是一样的,他们爱情的深度各不相同,爱情的感觉亦各异,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同样真实。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引发的怀旧情感是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成功的又一要素。从人生动态的过程来看,人类情感的指向总是偏重于过去式与将来式,而对现在式总是把握不准,甚至忽视。无论是青年群体、中年群体、老年群体,无论是城市观众还是乡村观众,当代中国人有着同样的青春主题,学校教育、爱情追求、事业发展这些过往经历,总是留下深刻的记忆。导演赵薇明确表明,“青春、爱情、成长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也是大家都会有共鸣的。我对青春很有感受,所以要拍一个自己有感觉的题材。”正是抓住了大部分观众的心理。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剧照

二、原创、编导二维互补与“互文性”传播效果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第二个成功因素是原小说文本作品与赵薇的导演影视文本都是成名作,尽管有些青涩与不成熟,但是他们各自充分体现出他们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的真实风格,形成了文学传播与影视传播的二维互补,符合广大受众对文学新人、导演新秀宽容接纳的心理,也就是说,正是他们青涩而真实的艺术手法、以一种缺失美,代替了受众对成熟作家与成熟导演那种完美的要求。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说文本作者辛夷坞本是理工学科出身,在一家国企工作,后来业余写网络小说引起注意,成为北京儒意欣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家,主要作品有《晨昏》、《原来你还在这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山月不知心底事》、《许我向你看》、《我在回忆里等你》、《浮世浮城》等,主要是描写80后青年人的爱情与都市生活;其中《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著小说创作于2006年,当时辛夷坞离开大学校园也只有2年,用她自己的话描述就是:“还怀揣着青春梦想却又初识现实滋味的女孩子,一心一意只想把融入了我诸多心情与感悟的一个故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书汇网:《辛夷坞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赵薇能读懂我的故事》,http://www.booknn.com/news/201305/04/zx_in_286.html)当然,小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叙述稚嫩笨拙、主题老套,但是如果是真情的表达,小说就是有价值的,就能够表达出青年一代人的真实风貌,引发读者与观众的认同。正如辛夷坞说,“我倾注的感情最真、最不加掩饰的,那还是‘青春’,虽然论技巧和文笔的娴熟,它未必是这几本书里最突出的。但我想,‘青春’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得到那么多读者朋友的认可和喜爱,不正是因为它让我们这一代人感觉到熟悉和共鸣了吗?故事里的人,她们或许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也许就是我们自己,而这个故事的某一个片段,某一场眼泪或喜悦,某一次矛盾的选择,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也是似曾相识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辛夷坞著,朝华出版社2007年版)从仪式传播理论的角度看,作者以文字为介质,怀着对生活的虔敬、对写作的忠实,完成了她神圣的传播表达。小说中的许多语句与场景,体现的都是80、90后年轻人的原生态生活,如:“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把通俗的言语表达与流行歌曲词语巧妙运用,带有时代特色,也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与文化氛围。又如:“在任何时候,她的心里都不忘给自己留一条救命的绳索,假如这条绳索救不了她的命,至少她还可以拿来上吊。不管好的记忆,坏的记忆,忘不掉的话就干脆记得吧,就像你一直按着自己伤口,然后再松开,忽然就觉得没有那么痛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说理通俗,比喻恰当,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正如有的读者所说:“辛夷坞的文笔不能说一定是上成,造句组词十分朴素。叙述故事淡淡的笔调,并没有太繁复花哨构词点缀情节。这样清淡的文风在这本以叙述成长为主题的书中,读来尤为惬意。宛如夏夜电波里浅吟低唱的歌声,充满质感充盈内心。她写故事最动人之处,便是把细小的细节写成最闪亮的星辉。恰恰是这样,反倒成为最值得回味。”(书汇网:《青葱岁月的悲喜感悟——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书评》,http://www.booknn.com/shuping/201305/04/sp_in_215.html)这正是小说的成功之处,又往往成为人们的批评之处,应了法国文艺家布封所说的那句话:“风格即局限”。

赵薇选中《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为自己导演硕士毕业作品,结合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与研究生生活经历,加上毕业就业与社会成长阅历相关内容,汇集影片监制关锦鹏、编剧李樯、小说原作者辛夷坞共同研讨,起用了一批电影新人韩庚、赵又廷、包贝尔、杨子姗、刘雅瑟、江疏影、佟丽娅等出演青春人物。从一年多前的开机仪式到拍摄、宣传、上映,每一步都以严谨的工作作风与艺术追求完成了她的每一步创作仪式。与小说文本相比,影视版完全沿用了小说主题:“是的,青春终将散场,现实远比电影更加残酷无情,有着更多的失望甚至绝望,有着更加浓重的黑色,曾经的爱情、梦想、信仰可能会被击得粉碎。但不妨为心保留一块温柔的地方,心怀温暖,直面残酷。”电影版中的人物也与小说中基本一致,但在人物性格、命运、结局上做了不少改变。小说中郑微天真活泼的女孩子变为胡搅蛮缠、冷血;陈孝正的孝顺、上进、清高变成了自私、无耻、唯利是图,林静的迷茫无措变成了心胸狭窄,朱小北从女博士变成了打架被劝退的学生,许开阳从一个有教养的贵公子变成了流氓富二代,施洁由聪明能干变成了情痴病人,老张由追求事业者变成无业游民。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电影中的人物性格都是真实的,小说家的视角与导演视角不同、艺术目的不同,可能对人物性格的阐释也不同,改变不改变原作的风格与人物性格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对社会的剖析、对人性的挖掘、对主题的呈现是否深刻而真实,是否符合观众与读者的思想精神与审美要求。小说出版发行以来与电影上映以后,引发的电影热、小说热证明,电影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小说版完全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不同艺术门类的文本完全可以相互融合,达到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观众与读者完全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接受,而不是盲目地评价小说好还是电影好。市场调查与网络评价统计表明大部分读者对小说是积极肯定的,大部分观众对电影是满意的。

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形成了合力传播效果:一加一大于二。小说因电影的传播而更加富有读者,电影因小说的传播而更加吸引了观众,两种文本的参照、渗透与互相支撑,完全暗合了文本创作与传播、再创作与再传播的理论规律。“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译文本间性,最早由法国著名理论家朱丽亚·克里斯蒂娃提出,她早在1969年的著作《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中就认为互文性是“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它文本的表述”(Kristeva,Julia semeiotike,recherspour une semanalyse,Seuil.1969,P115.)五年之后在《文学创作的革命》一书中又作了进一步表述:“互文性一词指的是一个或多个信号系统被移至另一系统中”(Kristeva,JuliaLa Revolution du langage poetique,Seuil,1974,P60.),也就是指某一文本或意义所具有的对其它文本或意义的借用或建构,一种文本与其它文本的联系,就体现了互文性,克里斯蒂娃还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作为引文的马赛克被建构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熔铸与变形。因此所有文本都是互文本,是对业已存在的文本的借用、重写。不仅写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依据或汲取其它文本,而且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借助以往的阅读经验——其它文本才能获得理解,因此也体现了“互文性”。这样,作者、读者、文本与互涉文本四者之间的互动,使文本空间被无限扩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文字符号、影像符号、色彩符号、声音符号;图像叙事、空间叙事、文学形象叙事;印刷传播、影视传播;作者、受众、导演、演员、广告策划等各种因素,相互杂糅,形成了各种传播文本的狂欢,达到了一种“泛互文性”的传播状态。电影上映前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适时推出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说电影纪念版,让两种叙事文本相互渗透,以一种全新的仪式对小说、电影进行了二度传播与营销,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三、朴实与唯美的双重变奏

作为一名年轻而成功的青年演员转型导演,赵薇把自己演艺经验中两种容易获得观众认同的重要法宝——朴实与唯美有机结合起来,也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成功的要素之一。赵薇作为一个成功的影视演员,演出了大量观众熟悉的电影、电视作品,积累了丰富的表演艺术经验,对朴素与唯美风格的把握较为到位。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她用生动的视听语言,把二者巧妙链接起来,效果良好。首先画面叙事唯美与朴素相辅相成,入学火车上的童话梦想,美仑美奂,美艳惊心;而梦醒后的喧闹的车厢、站台、校园热烈的入学场景,又是那么现实、真实、朴实;其次,故事情节方面表现了这种双重变奏,一方面是各种搞笑动作与对白呈现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青年人对爱情、美丽、青春期的诗意追寻,郑微对林静的唯美追寻以考入林静同一城市的大学为唯一心愿,目的是能够与相恋的人斯守,而带给她失恋的场景,以一种黑色幽默情节表达出来,联系着她与林静情感的那本安徒生童话,成了林静舍友遮挡短裤的工具,美丽的爱情故事被俗套的出国深造理由击破。又如:郑微对陈孝正的追求获得成功之后,真实的生活场景是灰白的、路灯下的雪夜,而伴随着郑微行走的脚步,在主人公的幻觉中她穿上了公主的水晶鞋,闪闪光束,表达了幸福、浪漫的情愫,朴实的情节场景带上了深重的唯美色彩。

结语

古今中外,人类表达对青春表达敬意的仪式不计其数,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决不会是最后一部,将来还会有不计其数的青春言说。然而青春又是难以言说的,也是说不清的,又是不得不说、无法不说的,知其不可言而言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青春就是这样让人梦牵魂绕、欲罢不能,这就是青春让人躁动、焦虑的根源所在,也是青春的品格所在。青春是说不清道不尽的东西,它喜爱又拒绝理性语言的分析,既偏向又排拆诗性语言描述,它引起人们的愉悦,激发人们的焦虑,挑起人们的言说欲望,注定不断地被人们用各种仪式去阐释。青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到处滋生蔓延,促生出年轻的思想、迸发出闪亮的智慧。青春具有永久的魅力,令人把玩回味而不知厌倦。只要人类存在,就会有青春存在,也就有青春言说的存在,青春是永远也写不完的人类之书,有关青春的各种仪式传播文本也会不断推陈出新。

猜你喜欢

林静仪式青春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婆家倾情哭穷,婚姻中扶贫的女人为何屡遭算计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开营仪式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
爱情杀毒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