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犹县埕塘坳铀矿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2013-08-18龙诗彪
龙诗彪,潘 鑫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四大队,江西 赣州 341000)
1 区域地质背景
该区位于华南褶皱系北东向武夷山隆起带和东西向南岭隆起带的复合部位;沙地—大柏地东西向构造带与万长山构造带交汇处,社溪—油石盆地东部边缘,属铀成矿远景区。
1.1 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以及第四系。
(1)震旦系(Z):出露于矿区北部及东北部,主要岩性为变余硬砂岩,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硅质岩。
(2)寒武系:大面积出露于矿区四周,主要岩性为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夹千枚岩、炭质板岩。
(3)奥陶系下奥陶统(O):出露于矿区西部,主要岩性为砂质板岩、含炭硅质板岩夹板岩;泥盆系出露于矿区东部及西部,主要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等。
(4)泥盆系中上泥盆统(D):出露于盆地的西南部,不整合于下古生界地层之上。中统:为一套陆相为主夹海相沉积建造,岩性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灰岩白云岩。上统:为一套浅海相为主的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砾岩、砂岩、泥岩、板岩、瘤状灰岩。
(5)石炭系(C):出露于矿区西部,主要岩性为灰岩、粉砂岩等。
(6)白垩系上白垩统(K):为一套陆相河山间盆地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
(7)第四系(Q):主要出露矿区的东南部,沿沟谷两侧分布,主要岩性为砾石、砂砾、粘土、亚粘土层。
1.2 构造
区域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其中北东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大,控制着白垩系红盆及志留纪、侏罗纪侵入岩的展布。
(1)北东向构造:分布于矿区外围,是本区控岩、控盆构造,以硅化带、硅化破碎带为主,具多期次活动特征,力学性质为压性、压扭性。
(2)北西向构造:多分布于矿区外围,性质以挤压破碎角砾岩、断层泥并硅质脉充填,力学性质以张性、张扭性为主。
(3)近东西向构造:主要表现为挤压破碎、硅化破碎带。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主要有志留纪、侏罗纪侵入岩,呈岩基、岩侏、岩瘤状产出。岩体主要有南东部的龙头岩体,东北部的兰田岩体,西南部的上犹岩体,为铀矿化提供了重要的热源。
2 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矿区出露的地层比较简单,仅见寒武系中上统、白垩系上统赣州组及第四系地层。
2.1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白垩系及第四系沿溪谷分布。
寒武系:出露于矿区东部,岩层整体呈北东方向展布,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32-58°不等。岩性组合为变余长石石英砂岩、板岩、含炭板岩互层产出。
白垩系上统赣州组:出露于矿区西部及北部,岩层整体呈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倾角18-32°不等。岩性组合为底部为砾岩、砂砾岩,中部为紫红色中粒、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顶部为紫红色粉砂岩。
第四系:沿沟谷分布于矿区之中,主要岩性为砾石、砂砾、砂土、粘土、亚粘土及耕植土层。
2.2 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东向、近东西向两组。
(1)北东向构造(F1、F2):
F1、F2:出露于矿区的东南部、间隔约500米左右近平行展布,主要表现为硅化角砾岩带产出,呈北东45-80°方向展布,构造性质表现为早期压扭性、晚期张性为主要特征。F1出露长度900米,宽1.5-3.5米,倾南东,产状140°-180°∠35°-69°;F2出露长度700米,宽1.5-3.2米,倾南东,倾角46-67°。构造内主要发育弱硅化、绿泥石、方解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褪色等,是区内主要的含矿构造。
(2)近东西向构造(F3):
F3出露于矿区东部,主要表现为硅化破碎角砾岩带产出,呈近东西向展布,倾南,倾角50-72°,出露长度大于1800米(东段延伸至矿区外),宽1.6-4.5米。构造表现为以张扭、压扭性为主要特征,构造内主要发育硅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萤石化等。
2.3 铀矿化特征
铀矿化产于F1、F2两条断裂构造中、明显受其控制,矿化断续长200-600米不等,宽0.8-3.0米,经地表取样化学分析,U∶0.036-0.907%。矿化主要赋存于构造角砾岩、断层泥、糜棱岩中,少数产在碎裂岩、褪色砂砾岩、灰黑色变质砂岩、板岩中,炭质结核发育处矿化较好。近矿围岩蚀变见有水(绢)云母化、弱红化、弱硅化、褪色化、褐铁矿化等。
矿区铀矿化蚀变明显,矿化带具有一定规模,控矿因素明显,铀品位较高,具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2.4 有利的铀成矿地质背景是铀成矿的重要条件
(1)社溪-油石盆地处于万长山和南岭两铀成矿带交汇部位;盆地基底有丰富铀源;区内构造十分发育,不仅有等间距分布东西向构造,而且有东北向深断裂,组成了断陷盆地,构成了热隆伸展构造东南缘的剥离断层。
(2)大量的热体活动也为铀成矿提供了热动力机制。在盆边和盆内出露大量中基性岩脉和中基性柱状体,同时在盆地红层内出现了顺层或切层褪色带、热体活动,为铀矿形成提供了关键因素。
(3)大量铀成矿线索是实现铀矿找矿目标重要信息。盆地内埕塘坳、内潮等地段已显示了铀的成矿线索,表明盆地深部或基底内有铀矿床的可靠线索。
(4)华南地区铀矿,无论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甚至碳硅泥岩型,主成矿期多在中新生代红盆期,即上白垩-古近纪时期。由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赣南地幔隆起,地壳产生拉张,形成时间与红盆一致,(105ma~65ma);而且在空间上多在盆地底部或红盆边缘,如赣南的河草坑、桃山、鹿井、白面石铀矿田,都在中-新生代盆地底部或周边,“红盆成矿”新理论的支撑,可以断定社溪-油石盆地内或盆地基底赋存有大型铀矿的可能,这也是实现找矿目标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