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使用说明书
2013-08-16Jessie
Jessie
耳 朵 人体机械厂 皮肤、软骨、骨、黏膜、淋巴液、神经等
耳朵有一套堪比迷宫的复杂结构。自外向内,科学家们将整个器官划分为三大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部分由软骨构成,它们对称地长在脑袋两侧,负责搜集声音并判断其来源的方向。声波从两个喇叭状的耳廓进入耳道——一条覆盖着皮肤的弯曲管道。管壁上还有些让人恶心的“脏东西”,那是黏液混合着尘埃外加皮屑所形成的浅褐色物质。没错!是耳垢(俗称耳屎)!这些外表丑陋的“垃圾”可以维持耳道清洁,防止昆虫和细菌侵入。
穿过耳道便进入了中耳。这里是一间充满空气的声音加工坊:房间的外墙是耳膜,屋内的空间被称为鼓室,而其中的工具是3根和米粒一样大的听小骨。耳膜随着声音的频率同步振动,推动听小骨将声波传到内耳。在这个房间内,声音可以被放大20倍。
我们的内耳主要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其中充满流动的液体,它们接受声波撞击,促使耳蜗内的液体移动,并最终将这些刺激通过神经细胞传送到大脑,供大脑做出判断和识别。
在自然环境中,我们的耳朵可以凭借各种方式接收和分辨声音,感知并读取其中所传递的信息。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听到频率在16~24000赫兹之间的声波,而人类的声音则介于300~5000赫兹之间。
此外,耳朵还能帮助人体保持平衡。骑自行车、跑步、跳水,甚至连婴儿走路都要靠耳内的精巧装置才能完成。有时,人们会感到晕车、晕船,这是因为在剧烈晃动的车厢或船舱内,我们的耳朵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调节肌体平衡。
除了这些基本的生理机能,耳朵的形状还可以作为人类身份识别的依据。现有的科技在进行面部识别时,总会受到鱼尾纹或其他衰老迹象的干扰。然而,耳朵却完全不同。每个人的耳朵形状都是独一无二的,自我们出生之日起,耳廓的形状就已经被完全确定下来,并且只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等比例增大。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套扫描耳朵形状的系统,并将扫描结果与之前已建好的耳朵形状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进行身份识别。测试的结果显示,耳朵识别技术的准确率高达99%。
附注:很多人认为,耳廓有美化脸部的效果。数千年来,爱美的人们会在耳朵上佩戴首饰或珠宝,以此来为容貌增色。
耳朵自身比较脆弱。巨大的声响、持续的噪音、尖锐的物品等都会引发耳内创伤,甚至掺杂在洗澡水中的微小细菌都会使鼓室黏膜发炎,严重时还会损伤听力。所以,请你温柔地善待它们,并且记得定期去医院检查。
生物工程师已经使用3D打印机和凝胶制造出了足以以假乱真的人造耳朵!这种人造耳朵有望帮助先天耳朵畸形的孩子们,或是那些因意外事故而失去外耳结构的患者重新“长出”耳朵。
你需要准备:一个细纸筒(卷纸内芯即可),两根橡皮筋,一根蜡烛,一块橡皮泥,一支尖头铅笔,一盒火柴,两张便笺纸。
注意:请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实验操作,确保用火安全。
首先请将便笺纸蒙在纸筒两端,并分别用橡皮筋扎牢,使纸膜绷紧。再把橡皮泥团成底座,将蜡烛插入其中,并用火柴将其点燃。接下来请你用尖头铅笔在其中一侧纸膜的正中央戳一个小孔,右手举着纸筒使小孔对准蜡烛火焰的中心,同时左手弹击另一侧纸膜。嘣嘣嘣!手指发出的力量使得纸膜强而有力地振动,并带动纸筒内部的空气振动,从而发出声响,这些声音还在圆筒内的空间中通过共鸣作用得以增强。最终,声音携带着能量穿过狭小的孔隙传播出去,将火焰熄灭。
纸筒中的场景与我们耳朵内的工作原理非常相似。我们的鼓膜就好比纸筒上的便笺纸,在听觉传导路径中,声波所传递的能量引起鼓膜振动,并牵动附着在其上的听小骨,将刺激传进内耳。最终这些能量使耳蜗内的淋巴液移动,并由感受细胞将听觉讯号发送至大脑,使人体产生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