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测度与分析
2013-08-16于淑俐杨海山
于淑俐,杨海山,吴 虹
(1.山东工商学院a.工商管理学院;b.财务处,山东 烟台 264005;2.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 250014)
自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山东在内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依然有继续拉大的趋势。自中央政府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来,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经过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各地的城乡一体化进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要真正达到理想的城乡一体化目标,依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为了更好的评价某一区域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情况,本文在他人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并设计了衡量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并以山东为例,利用其系列年份的相关数据对这些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了山东省城乡一体化的演化过程与现状。
一、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能反映出该区域城乡发展的总体水平,比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财政支出及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
为此,本文根据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与内涵的理解,将指标体系分解为总系统、子系统与个体指标3个层面。其中: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程度是总系统(a);发展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一体化5个方面构成子系统(b);而每个方面又选取了19个单项考核指标(c),具体为:b1=(c1,c2,c3),其中c1代表公路网密度指数,c2代表区域内建制市镇密度,c3代表人均邮电业务量;b2=(c4,c5,c6,c7),其中c4代表非农业人口比重,c5代表受中等程度教育人口比率,c6代表城市人口密度,c7代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b3=(c8,c9,c10,c11,c12),其中c8代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系数,c9代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消费额,c10代表非农业产值比,c11代表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c12代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b4=(c13,c14,c15,c16),其中c13代表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c14代表初中升学率,c15万人拥有床位数,c16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b5=(c17,c18,c19),其中c17代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指数,c18代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c19代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数。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本文主要采用了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这一选择主要是基于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时序主成分分析法能有效排除专家打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够完全客观地展现城乡一体化的动态演进过程;第二,主成分分析在不丢失原指标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提取有代表性的主要成分比较准确地分析问题,在操作中简便易懂,具有很高的效率。
(一)数据获得以及指标说明
本文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1991~2010年的相关数据。这些基础数据来自与1992~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统计年鉴》及其它有关的文献资料。评价统计数据,即评价指标值见表1和表2所示。
表1 1991~2010年间山东省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统计数据
(二)对山东省城乡一体化水平时序的主成分分析
为了更好的根据时间序列数据从动态上考察山东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这里采用了两步时序主成分分析方法。首先,在进行时序主成分分析前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一致化处理,处理结果见表3和表4。其次,对各子系统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各子系统的分值。最后,对各子系统的综合得分再进行一次主成分分析。
1.一步主成分——子系统综合得分
表2 1991~2010年间山东省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统计数据
(1)对各子系统提取主成分。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分别提取主成分,如表5所示。其中,对空间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分别提取一个主成分,对人口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社会一体化提取两个主成分,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均大于85%。
(2)根据各子系统主成分得分矩阵(见表6)以及主成分贡献计算各子系统得分。根据表6中各子系统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表3、表4),可以计算各子系统的各主成分的得分数。各子系统的各主成分得分表达式可以写成
空间一体化:
人口一体化:
生态一体化:
因此,计算出各子系统的各主成分得分,见表7。
表3 1991~2010年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标准值
根据各子系统中各主成分得分及其方差贡献率构造各子系统得分函数Fi=Wj×FACi-j,其中Wj为第j个主成分的权重,其计算公式为Wj=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方差累计贡献率。
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各子系统中各主成分的权重数值(见表8),将各子系统的各主成分得分和权重带入得分函数中得出各子系统的综合得分为
空间一体化综合得分:
人口一体化综合得分:
经济一体化综合得分:
社会一体化综合得分:
生态一体化综合得分:
最终得到各子系统的综合得分,具体结果见表9所示。
2.二步主成分——城乡一体化综合得分
具体步骤同1,得到城乡一体化历年综合得分,见表10所示。
图1是根据表10中城乡一体化综合得分绘制的,反映了山东省在1991~2010年20年间,城乡关系总体上呈现不断改善的态势。在1992~1993年曲线趋于平缓,说明城乡关系变化不大;1993~1995年曲线比较陡峭,说明城乡关系有明显改善;1995~1998年曲线再次比较平缓,说明城乡关系改善幅度不大;1998~2009年曲线几乎保持同一较大斜率,说明在这期间,城乡关系改善幅度大概保持一致。
(三)各子系统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
图1 城乡一体化动态发展时序图
根据时序主成分分析结果,绘制图2。1991~2010年20年间,山东省城乡关系在空间一体化、人口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五个方面整体都呈现逐年融合、改善的趋势。从图2中我们发现,五个子系统方面城乡关系的改善对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均起正向作用,并且是五个子系统均衡作用的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虽有起伏,但总体来说是不断向前推进的。这一结果,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单一任务,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山东省在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其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进展情况并不一致,有的子系统(例如,人口一体化)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子系统。这里面既有制度性原因,也有政策上的障碍,同时还有各方面重视程度的不够。本文认为,为了进一步推进山东省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今后在应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表4 1991~2010年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标准值
表5 各子系统主成分对变量的解释
图2 各子系统与城乡一体化的动态演进关系
首先,应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身份的平等。须知,人在社会中身份的平等,这是天赋权利,符合自然伦理与道德,而强行、人为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既是对人身权利的侵害,也不符合自然伦理与道德。长期以来,由于对于公民不同身份的认知与制度安排,导致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福利、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说农民在经济上遭受不公平对待,仅仅造成了他们生活水平底下或生理上的损害的话,那么,他们在社会地位上遭受到的歧视,就不仅仅是生活或生理上的损害,而且还包括他们心理上的创伤,而这正是他们受到伤害最大的地方。因此,废止“户籍制度”变革的巨大意义,就不能仅仅从经济层面来考虑,而应从社会层面来理解。与其说这一变革能为“农业人口”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倒不如说这一变革是全社会良心的发现、道德的回归。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身份平等”只是社会对人们身份认知观念上的变化,单纯的“户籍”制度改革本身并不会必然导致居民权利上平等。附加在这个认知观念之上的其他利益功能,会不会也因此而发生相应趋向公平的调整,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其次,应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在我国在城市中,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应俱全,已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网,虽然这张网比较薄、不太结实,但总是可以保障城市居民个人最基本的社会福利需要。而对于我国大部分农村来说,农民个人的社会保障仍基本停留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阶段。虽然农村低保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开展,使得农村的社会保障开始具有向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接的趋势,但要完全达到与城市居民接近或相同的社会保障水平,仍有一段艰苦的历程要走。目前,我国的国力相对于过去已不能同日而语,政府财政已逐渐具备了承担这一重任的能力。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网,使得全社会居民共同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普照,这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享有的权利。
第三,应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农业由于其天然的脆弱性,再加上一家一户小块土地的分散经营,使得农民不得不面临市场与自然的双重风险,其收入水平与劳动努力程度并不完全相关,而这也正是农民收入水平长期落后于其他社会阶层收入水平的重要原因。处于机会成本的考虑,外出打工、土地流转也自然会成为许多农民希冀突破收入困境的自然选择。但在城市对农民工的容纳量已基本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安排那些从土地束缚下新走出来的农民的就业出路问题,也就自然成了这一轮新的土地制度变革能否顺利推进的严峻考验。在我国,相对于具有巨大的蕴藏量几乎是无供给弹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来说,其它产业的就业机会总是有限的。近几年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与农民工抢夺同一就业机会的事实,更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目前就业市场竞争的严重性。因此,如何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的确应该成为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考虑的众多问题的着力点。
表6 各子系统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第四,要摒弃那些“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等同化”等不切实际的观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当前依然面临着人口膨胀、人均资源匮乏、转轨的高成本、外部的压制与竞争等等多种短期不能完全消除的客观不利因素,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或实现的。同时,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解也必须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结合起来,要彻底摒弃那些“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等同化”等不切实际的观点。要认识到,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并不是要求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完全一样,而是要求城乡发展得到同样重视,城乡发展差距日益缩小,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基本趋同,城乡发展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或完善。因此,在今后城乡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无须人为地变所有农村为城市,或人为地取消郊区农业、消灭郊区农村和农民。未来的我国,传统落后的农村将逐步消失,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继续存在;传统落后的农业将逐步消失,但现代化的都市农业将继续存在;传统意义的农民将被现代新型农民所替代。
表7 各子系统的各主成分得分表
表8 各子系统中各主成分的权重
表10 城乡一体化综合得分
表9 各子系统综合得分表
[1] 江敦涛.山东半岛城乡一体化发展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117-123.
[2] 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 李志杰.我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分析: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的综合考察[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2):95-101.
[4] 刘金璇.山东半岛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5] 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2):19-23.
[6] 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93-97.
[7] 梅付春.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07(5):200-201.
[8] 魏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马鞍山市为例[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9] 曾磊,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02,(6):763-771.
[10] 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62-65.
[11] 王婷.浙江省城乡统筹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3):32-35.
[12] 卢纹岱.SPS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