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部署

2013-08-16王天伟

党政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总体布局要素特色

○王 磊 王天伟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旗帜鲜明、思想深刻,不仅将成为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而且以极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在十八大作出的一系列创新发展中,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部署是其一大亮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新布局,这是党的十八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问题上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毛泽东曾发出感慨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这种背景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了党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后,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新问题,党先后提出“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主张,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二位一体”建设布局逐步发展为包含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四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目标,确立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深入贯彻落实,“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逐渐提上党代会的议程。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问题,并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独立篇章加以论述,在战略层面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期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演进的理论贡献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马克思在考察和解剖资本主义这一典型社会形态的过程中,创造了社会有机体理论,为分析和破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打造了一把密钥。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意识形态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社会有机体,是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和“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切关系”构成并互相作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再次强调:“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人类社会不是一个封闭的、永恒不变的固态环境,相反,而是一个由不同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构成的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系统。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在这个人类社会有机体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以上经典著述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在马克思那里已经十分清楚地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不断调整和发展的有机体看待,并将这个有机体初步划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四大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各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二位一体”,再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继而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始终坚持在“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并强调构成社会发展各要素间的协调发展,揭示了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2.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体布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一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和任何思想理论体系都是“客观历史过程的主观反映和逻辑再现”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的逻辑再现,“有其严谨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范畴演进的逻辑关系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体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最抽象、最一般、最总体的范畴,这些范畴是统帅整个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整个理论的精髓和主题,并为整个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纲;第三个层次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根本方针、政治保证、依靠力量等;第四个层次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某一方面、某个阶段的具体构想和具体指导方针政策,包括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国防、外交等领域内一系列具体方针,它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领域性的特点。第一层次是这个理论大厦的基础,第二、三层次是主体,第四层次是这棵理论大树的繁茂枝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三个层次的内容。从逻辑上说,总体布局理论以第一层次理论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第二层次理论为前提和指导,得出了第四层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战略和政策。总体布局理论与发展战略理论、政治保证和依靠力量理论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重要指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演进的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需要的探索与回应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明确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与任何理论、学说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完善都是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回应和满足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理论的提出及其从单一的经济布局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同样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的探索和回应。

如前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旧中国的“烂摊子”。“以总产量比较,中国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1949年中国的工业产品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即使与亚洲新兴独立体国家印度相比,也多有不及。”毛泽东的感慨让几代中国人刻骨铭心,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中国人百年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中国人不再受帝国主义列强欺辱,不再过贫苦生活的基本保证。正是在中国人民对工业化强烈需要的刺激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制定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布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一方面,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精神文明领域出现了大量严重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时提出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著名论断,并从总结1949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入手,从当时经济建设面临的各种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出发,最终形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两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布局。

与“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布局的提出到“两位一体”新布局的形成是为应对中国社会主义不断面临新形势的需要一样,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以至今后再发展到“N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始终都是应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重大和紧迫问题而形成的,始终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的探索与回应,这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单一布局向“N位一体”布局演变的突出特点和基本经验。

2.正确处理总体布局的要素增值和要素之间良性机制形成的关系

如前所述,在马克思那里,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或者说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不断变化的要素组成的,而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地位是不同的。因此,处理好社会有机体这个庞大“系统”,必须要处理好各要素增值与要素良性机制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系统本质上都是由不同因素、不同方面或不同环节相互关联而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构成该有机整体的要素会不断更新,也就是说构成该整体的要素始终处于一个不断“丰富”的状态中。而当一个系统不再增加和更新要素了,要么该系统已处于高度发达和完善的地位,要么该系统已行将就末,处于灭亡的前夜。另一方面,该系统的整体与构成该系统的要素、部分密不可分,整体和系统的属性和功能是通过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和要素的功能所构成的,而整体和系统也正是通过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实行对部分和要素的支配。之所以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状况,就是因为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处理不善造成的。因此,推进系统的不断发展壮大,尤其要重视整体各部分、系统各要素间的通盘考虑和协调发展。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如何处理系统中要素增值与要素间良性机制形成的关系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点可以说明。其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开放性,适时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突出问题的解决之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作为一项更为复杂的系统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不断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其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整体性,正确认识构成该总体布局的各要素之间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联,努力形成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机制。要正确区分各要素间的不同地位,即经济建设是根本、是基础,决定着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同时,正确认识构成该总体布局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不断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四者间的关系,以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内部之间的关系。

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部署,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而且以极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

猜你喜欢

总体布局要素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中医的特色
城市新区综合管廊总体布局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完美的特色党建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